
在当下互联网中,头部大V、网络顶流靠输出情绪走红,而非内容或知识,这一观点源自与 MCN 头部大老板的交流,让我深受触动。
他们输出的内容能强烈撩拨情绪,不管引发喜爱还是厌恶,都能吸粉涨量,而输出知识和有效信息的人却难获关注。所以我建议大家在社交媒体上多发少看。

孔子说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分享能提升自我、梳理知识和思维。但看他人内容,若想获取知识和真实信息,大概率会失望,因为大多是情绪输出。
我个人在社交媒体只发不看,不是轻视他人内容,而是没精力甄别,也对情绪不感兴趣。有人问我是否知道被人指名道姓骂,我往往事后才知,当时没看到也就无需应对。也有人问我骂不骂人,我从不骂人,我批评的是不合理现象而非个人。

为何在社交网络的舞台上,只有输出情绪才能大放异彩、迅速走红呢?这一现象的背后,与当下的知识结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经数百年的蓬勃发展,科学已然构建起一套严密的体系,而前沿知识的拓展与深化,正是依托于这个科学体系稳步推进。在科学方法论的范畴里,逻辑和实证堪称两大核心要素。
逻辑就像中学平面几何三段论,前提精准、推导严谨,结论必然可靠,它是无形却坚韧的思维链条,环环相扣,保障思维从已知迈向未知。实证则是在研究时,精心设计具广泛代表性的实验样本,经细致观察、测量与分析,得出统计学意义上可信度高的结果,为科学理论筑牢根基 。
反观经验主义,常常以 “我姥姥说”、“我听人说” 这类口口相传的信息作为依据。这类信息缺乏严谨的验证过程,往往带有主观色彩和不确定性。

还有一些古圣先贤的文章,虽然运用了大量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能够迅速调动读者的情感共鸣,但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审视,其逻辑论证的严密性和实证研究的充分性存在明显不足。
在当今时代,逻辑和实证无疑是开启真知大门的钥匙。要真正理解并运用它们,绝非易事。这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的思考、钻研和实践。
但这与大众刷短视频追求轻松娱乐、快速放松的初衷背道而驰。在社交媒体这个追求即时性和感官刺激的环境中,逻辑性强、实证充分的内容,因其复杂难懂、需要深度思考,往往被大众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先看逻辑例子,有些想在期货市场赚大钱的人,幻想找到稳赚不赔的方案,于是被割韭菜者蛊惑。但从博弈论看,期货是零和博弈,没有纯策略最优解,只有类似扔骰子的随机策略可能是最优解。
想找到固定赚钱手法是不可能的,哪怕得过诺贝尔奖的期权定价公式对应的基金也破产了,因为它是纯策略解。可解释清楚这些,短视频时间远远不够,得研读专业书籍论文,花大量时间精力,社交媒体环境很难让人做到。

再看数据和实证,很多人以为看数据报表就能掌握真相,其实不然。比如辛普森悖论,一个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平均寿命都提高了,但国家整体平均寿命可能下降,因为人口流动改变占比,拉低了整体水平。
计算物价增长因子,得用相同商品对比,可一揽子商品设定和数据解读很复杂。有人吹嘘越南出口增长,却忽略其去年全年逆差,煽动者常剪裁数据误导大众。

从这两个例子不难看出,真相的探寻之路布满荆棘,需要开展大量调研,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这一复杂且严谨的过程,绝非社交网络上短短几分钟的短视频、140字限制的微博,或是随意闲聊的群聊能够承载和实现的。
就拿零和博弈没有纯策略最优解来说,其中蕴含的原理和逻辑盘根错节,哪怕用整整一小时的视频来深入剖析,也仅仅只能触及其冰山一角。在这个信息爆炸、人们注意力被极度分散的时代,又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耐心聆听如此烧脑的知识讲解呢?
也正因如此,在网络世界里走红的大 V,大多是那些深谙情绪调动之道的人。并非是网络上没有致力于输出优质内容和专业知识的创作者,只是在这样快节奏、碎片化的社交环境下,他们的声音很容易被铺天盖地的情绪浪潮所淹没,难以在大众视野中崭露头角,获得应有的关注。
要真正理解这些知识,不能只听别人讲,还得自己钻研专业书籍、学习系统课程。这过程中会遇到难题,需反复思考,充满痛苦与挑战,却是自我成长的必经之路,每一次思维碰撞与难题攻克,都是我们在知识海洋破浪前行的动力。

对于网络大 V 输出的内容,大家不妨保持这样一种态度:如果只是将其当作一种情绪的宣泄口,在闲暇之余放松心情,倒也无可厚非。但千万不要天真地认为,仅凭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就能让自己真正掌握一门知识,提升认知水平。
如今知识付费课程琳琅满目,大家可以抱着尝试的心态去探索。但一定要明白,妄图通过观看几个短视频课程,就能轻松吃透原本晦涩难懂的教科书内容,这种想法往往只会让你停留在知识的表面,甚至可能因为片面的理解,得出错误的结论。
文本来源@北冥乘海生 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