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4月23日
1659年4月23日 清初边塞诗人吴兆骞负屈离京
吴兆骞,清初著名诗人,书汉槎,江苏吴江县人,吴少有隽才,吴兆骞饮誉诗坛,才情横溢,明末因作《胆赋》名动一时。及长,继复社主盟。

入清后,名声显赫,与彭师度、陈维崧有“江左三凤凰”之称。
1657年(顺治十四年)南闺科场案发,吴兆骞因被仇人诬谄,于年底受命北上京师,接受审查。翌年初,吴抵京师,不久即送刑部下狱。吴在狱中经年, "幽愤”难伸,呼冤号屈。
1659年4月23日,吴兆骞“以牛车载书万卷” ,负屈离开京师,赴黑龙江省宁古塔(今海林县)戍所。留居二十三年,后赎归故里。当他被迫离京之际,给他送行的诗作遍于天下,连当时的文坛领袖吴梅村都悲歌惋惜。

逾三年,返京治病,逝于京邸。吴兆骞一生著述极富, 《秋笳集》是其代表作。这一首《除夕》诗,是吴兆骞在东北流放时的作品。
寒灯相对恨如何,揽鬓星星愧渐多。
一岁尚怜今夕在,半生空向异方过。
哀笳绝障虚传警,浊酒穹庐且放歌。
漫道春光明日好,塞天冰雪正嵯峨。
吴兆骞是苏州人,由南至北,本已不适,更何况宁古塔是北地边境,奇寒绝冷,日子一定是很难熬的。随着他的诗作不断传回,大家读了就更加担忧。譬如上面那首《除夕》诗里,他慨叹半生虚掷、冰雪难挨,听上去当真是凄惨极了。

当时沙俄东侵,屡屡进犯我国的东北边疆。清廷为加强防务,顺治十年(1653年)把宁古塔守将的级别升至总兵,满洲话读作昂邦章京,统管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及包括库页岛在内的海中诸岛,而且不分军、政,所有事一言而决。
古往今来,流犯们在遣戍地接受劳役惩治,用汗水洗刷罪行,或者垦荒种地,或者当差为奴,总之是没有好日子过。

吴兆骞长时间居住塞外,生活在下层人民中间, "极世人之苦” ,因此他所写的大量诗作,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和反抗封建势力的压迫与斗争,并且表现了抗击沙俄入侵的坚决态度。

吴兆骞的诗作里面,呈现的都是云阴、残雪、北风哀、白草寒,霜凄、风急、河渚苍苍、断垣零落……凡此种种,皆予人以孤独寂寞和抑郁难解之感。关内之人,既无法完整感知他的流放生活,只能从其慷慨悲歌中捕捉侧面,再加以自身的幻想臆测。
同时,诗人以浓厚的笔墨,着力描述边塞风光、风土人情,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表现了高度的乐观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