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六歼七被空军戏称为靶机,为研制歼10,宋文骢摆地摊卖面条凑钱

历史的侠士 2024-07-30 20:16:24

在世界军事史上,有十年陆军,五十年空军的说法,也就是说,要发展一支强大的陆军,需要十年的时间;要想发展一支强大的空军,则需要五十年的时间。这主要是因为空军是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军种,想要拥有一支强大的空军,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还需要有大量的人才,二者缺一不可,这就不是一般小国和中等国家能够玩得起的。

而我国空军从无到有,从弱小走向强大,也足足走了五十多年的历史。一直到2003年,国产歼10战斗机的面世,才使得我国走向空军强国之列,我们才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先进战机。

中国空军艰难的发展历史

解放军空军发展的历史其实从解放战争初期就开始的,1945年日本投降后,东北解放区利用日军在东北留下的机场设施,飞机和航空器材,于1946年3月1日在东北建立了第一所航空学校,结束了解放军只有陆军,没有空军的的历史。

东北老航校的领导机构主要是从第18集团军总参谋部和从延安来的航空技术干部选派,学员则是从山东抗日大学,延安炮兵学校和山东大学中选拔的,教官和军械师主要是向中国军队投降的日本关东军第101教育飞行团4练成飞行大队。

1945年日本投降后,军心大乱,遗弃了大量的航空器材设备,还有一部分被埋起来了或者被土匪抢走了。为了寻找这些航空器材,东北航校的教官和学员们翻山越岭,连一个轮胎,一块铝皮,一桶汽油都不放过,全部都拉回了航校,就这样,搜集到了120多架老旧飞机和200多台发动机,100多箱器材。

航校的教学工作也是个大难题,当时航校有20名日本飞行员教官,24名机械师,72名机械员,加上其他各类保障人员,一共有200多名日军,他们是航校的技术专家,但是航校从各地选拔的学员们在敌后和日军作战多年,和日军有着深仇大恨。航校领导花费了很长时间,才说服他们向这些日军战俘学习。

到1949年,航校共培养出126名飞行员,322名机务人员,23名领航员,这些力量确实不够组建一支像样的空军队伍,但是却为中国空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正式成立,刘亚楼担任空军首任司令员。

空军虽然组建了,但是却没有飞机,飞行员的水平也不行,这些飞行员只飞过几十个小时的日军老式飞机,不具备实战能力。当时中国沿海地区经常遭到国民党空军的轰炸,如入无人之境。1949年2月6日,国民党空军对上海进行了大规模的轰炸,导致整个上海大范围停电,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为此,中国紧急请求苏联的援助,苏联方面答应得很痛快,立刻组建了一个混合防空集团军驻防上海,这个混合防空集团军中还有三个米格15飞行团,这是当时最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苏联方面一方面担负上海的防空任务,一方面对中国部队进行一对一的教学,走的时候留下了所有的飞机和航空器材,中国在此基础上组建了第一支具有实战化意义的部队—空军第四混成旅。

空军第四混成旅虽然组建了,但是实力依然很单薄,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中国也不可能拿着仅有的这点家底去和拥有数千小时飞行经验的美国空军拼杀,所以导致了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完全没有后方和前方之分,仗打得异常艰难。

不过抗美援朝战争也是中国空军发展迅速的一段时间,在此期间,苏联对中国空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援助,不仅援助了中国数千架飞机,还帮助中国培训了数千名飞行员和成千上万的机务人员。到1958年中国从朝鲜撤军的时候,空军已经拥有了3000架飞机,一跃成为了仅次于苏联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军事大国。

抗美援朝战争之后,中国空军虽然发展起来了,但是战斗机的研发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中国后来也研制了几款战斗机,如歼六,歼七,但是这些战机都是仿制苏联的,歼六是仿制苏联米格19,歼七是仿制苏联米格21,我国并没有一款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研发的战机。

歼六这款上世纪50年代的飞机,我们一直用到了2010年才正式退役。到了80年代,我国周围的防空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日本,韩国等国都从美国购买了第三代战机,就连盘踞在台湾的国民党残余势力都研制成功了自己的第三代战机—经国号。这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威胁,更是一种耻辱,尤其是对我们的航空专家来说,更是一种莫大的耻辱。就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第一款自主研发的三代战机—歼10战斗机应运而生。

难上加难的歼10发展历程

1986年春天,为了应对中国周边的特殊形势,中国开始研发自己的三代机,56岁的宋文骢被国防科工委任命为这款新型战机的总设计师。宋文骢曾参加过志愿军空军,担任志愿军空军第九师27团的机械师。1954年,宋文骢考入陈赓大将建立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第三期学习发动机专业。

宋文骢当时的压力是很大,因为就在他接受任命之前,中国曾做过一次尝试,研制了一款和世界先进水平看齐的战机—歼九。不幸的是,花费了上亿美元的研制经费,我们却依然没有研制成功,后来不得不放弃了歼9的研制计划。

研制歼10的背景比当年研制歼九更加困难,因为当时中国为了发展经济,提出了“军队要忍耐”的口号,这就使得军队的经费并不多。军队的经费不多,那么对武器的需求量也就不多,那么这些军事科研院所的经费就要随之削减,研制一款先进战机,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人员。

资金不到位,那么技术人员就很难招到了,不仅招不到,就连现有的一些技术人员,都可能投入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下海经商。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确实不是一句玩笑话,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一些核武器科学家,确实没有卖茶叶蛋的小摊贩挣得多。

所以当时歼10的任务交给宋文骢,无异于是一个烫手山芋,没钱,没技术,还要面临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所有技术人员还要隐姓埋名去搞科研,进行技术攻关,这比之前的两弹一星建设还要困难。

歼10的研发计划开始后,宋文骢才知道,自己还是低估了这项工作的难度,因为我们不仅要面临自身所存在的困难,还要面临国外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1987年6月,宋文骢想要引进国外的起落架技术,但是在与世界上专业的起落架试制公司合作谈判时,遭受到了趁火打劫,还被嘲笑技术落后。

回去的路上,宋文骢的脸火辣辣的,羞愧不已。至此,他彻底打消了向国外学习先进技术经验的想法,因为真正的核心技术,是没有人会卖给你的,从此他便带领着团队成员自力更生,从起落架开始做,一样一样地进行技术攻关。

歼10研制初期的经费并不多,技术人员的工资都发不出去。为了改善科研人员的伙食,宋文骢四处借钱,有时候不得不在下班后靠摆摊卖面条赚钱。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科研人员,可能都不会有这样的待遇,更不会在如此境地下还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为国家奉献自己的毕生所学,但是以宋文骢为首的一批中国科学家却做到了。

宋文骢不仅为国家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1990年,西北工业大学硕士毕业的杨伟(歼20总设计师)发展不理想,想要出国留学,护照都办好了,被宋文骢给劝下来了,后来一直被宋文骢视为自己的接班人。

1998年3月23日,歼10战斗机首飞成功。宋文骢和在场的所有科研人员和技术专家都哭了,宋文骢激动地说道:“我把自己的生日从3月26日改为3月23日。”2016年,生日前一天的3月22日下午,这位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中国航空事业的老人因病溘然长逝。

0 阅读:0

历史的侠士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