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校毕业生1179万人,就业率约为55.5%。
3月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在人大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说,2025年高校毕业生1222万人。
根据202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55.5%的数据,结合202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至1222万以及当前经济形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预计202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可能维持在55%左右,甚至略有下降。主要原因包括:
1. 经济复苏缓慢: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企业招聘需求不足。
2. 结构性矛盾:高校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尤其是文科专业就业难度较大。
3. 延迟毕业现象:部分学生选择延迟毕业以逃避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市场的竞争。
毕业生就业率低主要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1. 延迟毕业现象。许多高校毕业生选择延迟毕业,通过考研、考公或延长学业来逃避就业压力。这种现象不仅增加了未来的就业竞争,也反映了当前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
2. 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冲击。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岗位,尤其是文科专业(如文秘、行政管理、翻译等)造成了冲击。许多重复性、低技能的工作被AI取代,导致文科毕业生更难找到对口工作。
3. 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部分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而新兴产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却供不应求。
4. 就业观念与期望落差。部分毕业生对薪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有过高期望,不愿从事基层或一线工作,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解决毕业生就业率低的问题需要社会跟学生个人共同的努力。
1. 优化高校专业设置高校应紧跟市场需求,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调整专业设置,增加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课程。应倡导加强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
2. 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高校应加强实践教育,与企业合作,提供更多实习和实践机会,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高校应培养跨学科能力,鼓励学生选修跨学科课程,提升综合能力,适应多元化就业需求。
3. 推动人工智能与人文社科融合文科+技术:鼓励文科生学习基础编程、数据分析等技能,提升竞争力。新兴岗位开发:推动人工智能与人文社科的结合,开发新的就业岗位,如AI伦理研究员、数字内容策划等。
4. 政策支持与引导就业补贴与激励:政府可为企业提供就业补贴,鼓励其吸纳高校毕业生。创业支持:为毕业生提供创业培训、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鼓励自主创业。
5. 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合理预期:通过宣传教育,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接受从基层做起。灵活就业:鼓励毕业生尝试自由职业、远程办公等灵活就业形式。
6. 加强就业服务精准匹配: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毕业生提供精准的岗位推荐和职业规划服务。心理支持: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心理辅导,缓解焦虑情绪,增强就业信心。
在2016、2017年二胎潮出生的孩子在2038年大学毕业之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都将非常严峻,内卷可能愈演愈烈,但通过优化专业设置、提升就业能力、推动人工智能与人文社科融合、加强政策支持和转变就业观念等多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还有一个应对AI时代困境的终极解决办法,就是发放全民低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