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是我国封建历史上实际掌控朝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他在位前期,通过改土归流,平定新疆、蒙古叛乱等措施奠定了近代时期中国的疆域版图。乾隆皇帝是“康乾盛世”的缔造者之一。但是在他统治后期大清王朝由盛转衰,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
在政治上,乾隆皇帝实施闭关锁国政策,使我国错过了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经济上,乾隆皇帝推行过去的“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在文化上,八股取士早已僵化,在这种人才选拔制度下,整个政治系统缺乏活力。大兴“文字狱”更是让士人阶级人人自危。
政治原因(一)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使本来强大的中华民族自此走向落后。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推行“一口通商”政策。根据规定,洋人只能在广东进行贸易。乾隆皇帝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当时的英国商人在与中国通商时曾多次违反清政府的法令,除此以外,倭寇和欧洲殖民者常常侵扰我国沿海地区,政府认为这严重影响了清政府的统治。于是便增加了浙江一带的海关税收,希望能使英国商人离开浙江一带,但是这一政策收效甚微,清政府便下令关闭了闽、浙、江三地的海关只保留了广州对外通商。
同时这一政策的实施和当时的国内形势也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清朝虽然推翻了明朝,但并没有彻底扫除明朝势力,在南方还存在着很多反清势力。他们在南方拉拢了很多失去土地的农民参加起义运动。明朝时期有很多南方百姓移民到了南洋各地,这些百姓心中认同的还是明朝的统治。统治者十分害怕国内国外的反清势力联合起来。
这一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清政府的统治,但是,这一政策阻碍了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除此以外,这一政策还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危机,封闭的环境使中国越来越落后,最后导致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重满抑汉”的政治局面
作为少数民族政权,清政府如果想要统治整个中国,就必须团结汉族的地主以及知识分子。这样,清政府才能够对整个中国进行有力的统治。乾隆皇帝时也沿袭了这一政策,不过他对于汉朝官员依然充满戒心,对于由汉族人所组成的武装力量——绿营军也充满芥蒂。
张廷玉
清朝著名的史学家杭世俊在评论乾隆皇帝时说“天下巡抚,满汉参半,而总督则无一汉人。”当时,地方实行的是督抚制,每省各设一名巡抚,来主管各省的政务。总督管理地方政务的同时也监管军事。巡抚只能管理一个省,而总督可以管理多个省。在乾隆时期的文武大臣中,大多都是满族人,只有张廷玉等少数汉族大臣身居要职,并且这些人也只是供奉内廷,并没有很大的决策权。
在这种情况下,满汉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自然会越来越深,这对于国家统一来说是极其不利的。
经济原因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国家经济发展状况极为繁盛,当时全国人口数量达到了3亿,国库也极其充实,手工业发展程度极高。但是乾隆皇帝在这一时期并没有改变封建社会一直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反而更加注重农业生产,与此同时,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严重抑制了我国海外贸易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明朝时期就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并没有得到发展壮大。
文化原因(一)大兴“文字狱”
清朝入关之后,明朝的残余势力并没有被清除干净,所以统治者对此十分忌惮。虽然在封建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曾经发生过少数民族政权统一中原的情况,但是一直以来,汉文化相比于少数民族文化来说一直处于强势地位。王朝可能会被推翻,但是文化一直都没有消亡过。清朝统治者或许是看到了文化的强大力量,曾展开对文人的大规模迫害与杀戮。
乾隆时期“文字狱”十分严重,在当时民间已经有了零星的起义运动,乾隆皇帝日益感受到民间的反抗,在这种情况下,他企图加强思想统治,希望通过残酷的刑法,震慑知识分子以及参与民间起义运动的百姓,据估算乾隆一朝的文字狱达到了130多起,有很多只是捕风捉影就被加上了莫须有的罪名。在当时民间,百姓常常会因为私人恩怨就互相诬告。官员们害怕处理不当会遭受牵连,所以常常会故意夸大其词。
在这种情况下,文人墨客对于历史、政治丝毫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谓“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这对于一个王朝的发展来说是极其不利的。
(二)八股取士的僵化
在隋唐以后,科举制都成为了国家最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但是到了明朝,科举制的内容趋于僵化停滞,八股文成为了科举考试的规定文体。
八股文
八股文有着既定的文体形式,讲究格式上的美观,但是内容相对空虚乏味,这种人才选拔制度的盛行导致了当时世人阶级的思想僵化,整个社会系统的发展停止,使原本富有思想的科举考试成为了读书人进入官场的工具。
乾隆皇帝时期,八股取士已经严重僵化,他并没有改变这种人才选拔制度,加上选拔出来的汉族官员很难得到重用,因此他在位期间,社会思想极其不活跃,缺乏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乾隆皇帝的个人原因(一)多次巡幸活动耗费国力
乾隆皇帝是一个非常喜欢四处巡游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曾经6次南巡,5次西巡。除此以外,还多次去过山东、盛京等地,据统计他这一生曾经有150多次的巡幸活动。
清高宗南巡
这种大型巡幸活动不同于微服私访,需要耗费很多钱财。这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无疑是很大的负担。
(二)大兴土木
乾隆时期曾经大兴土木,扩建或修建了多处皇家园林,形成了“三山五园”的皇室园林格局,除此以外乾隆皇帝还下令扩建紫禁城等建筑。在修建过程使用的工艺极其精巧,花费自然也很大。这为后世留下了很多艺术结晶,但却为当时的百姓带来了负担。这也是乾隆时期大清王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
(三)狂妄自大
必须承认乾隆皇帝在位前期取得了极大的建树,但这导致了乾隆皇帝内心的狂妄自大。
当时英国曾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希望能与中国建立贸易关系。就在使团与乾隆皇帝见面时,双方产生了严重的争执,乾隆皇帝认为英国派使团前来访问的行为,是过去属国的朝贡行为,但在使团看来,他们代表的是英国这个国家,这次外交活动是两个比国家平等的交流。因为礼节问题,乾隆皇帝十分不满,但他不知道,他即将错过认识外部世界的机会。
爱新觉罗・弘历
除此以外使团来访问中国时还带来了很多礼物,其中,有一本图册上记载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以及很多工业革命成果,这可以说是当时英国社会发展的精华了,可是乾隆皇帝对此却毫不在意,在他看来这些东西只不过是“奇技淫巧”。就这样,中国失去了迅速提高生产力的机会。裴士锋《天国之秋》就有记载:“但最奇怪的发现,出现于圆明园里的一间马车房。劫掠的士兵在那里无意中发现,一七九三年使华的他们的同胞马戛尔尼勋爵赠给清朝皇帝的大批礼物。有全尺寸的英国制礼车、天文与科学仪器、两门十二磅英国榴弹炮、数箱弹药,全是马戛尔尼代英王乔治三世送给咸丰帝的曾祖父乾隆的礼物。这些礼物原封不动,象征着一段看来从来得到领情的友谊。”
虽然大清王朝由盛转衰是从乾隆朝开始的,但是不能把形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只归结于乾隆皇帝一人。这种局面的形成有其必然性,这是封建王朝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