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钱学森的传记和报道一直十分丰富,但由于他所从事的航天、导弹、卫星等科研项目都属于保密领域,再加上政治、社会环境等因素,他在20世纪50年代的工作和生活细节公开较少,而这恰是他人生的转型阶段。今天帝哥就来说说钱学森在这段时间里的一些故事。
钱学森
著名的人工智能专家戴汝为1955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科院力学所,做钱学森的学生。当时钱学森刚从美国回国不久,还保持着一股“外国作风”,他说话直来直去,不懂委婉不讲情面。
有一次,戴汝为去请教钱学森做某项研究需要看些什么参考书,钱学森却回答说:“做科研的人应当独立思考解决这种问题,用不着问我!”戴汝为当时脸就红了,他只好试着表达自己的学术见解,钱学森却当面批评说:“听不懂你的话,你的表达没有条理性,简直是胡说八道!”
戴汝为后来回忆说:“研究所里很多人,都有过被钱老批评得满脸通红的经历。”尽管很多年过去后,戴汝为已成为中科院院士,他依然记得被钱学森“刺”的那种脸红的感觉。
戴汝为
还有一次,一位北京大学数学系的副教授来向钱学森请教问题,他进了办公室后,尽管屋里有椅子,钱学森却没请他坐下,他就站在钱学森面前毕恭毕敬地谈了十几分钟,没想到钱学森最后却说:“连这样的问题你都不懂?”那位副教授顿时脸涨得通红,他很尴尬地站了一会儿,然后向钱学森鞠了一躬走了。
当时钱学森的秘书张可文在外屋看到了这一幕,她觉得有必要提醒钱学森注重国内的人情世故,便委婉地对钱学森说:“树有皮,人有脸。”钱学森听后沉默不语,一声不吭。不过从此以后,钱学森再也没有那样对待别人。
1958年夏季,全国各地农村的小麦、早稻、花生等作物的高产“卫星”竞相“上天”,令人眼花缭乱。钱学森也写了一篇短文《粮食亩产会有多少?》,发表在当年6月16日的《中国青年报》上,他在文中提出了粮食亩产可达4万斤的观点,文章是这么写的:
现在我们来算一算:把每年射到一亩地上的太阳光能的30%作为植物可以利用的部分,而植物利用这些太阳光能把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制造成自己的养料,供给自己发育、生长结实,再把其中的1/5算是可吃的粮食,那么稻麦每年的亩产量就不仅仅是现在的两千多斤或三千多斤,而是两千多斤的20多倍!
钱学森
这篇文章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当年8月4日、6日、9日,毛泽东先后到河北徐水、河南新乡、山东历城视察,他对群众干劲冲天放粮食亩产万斤、几万斤的“卫星”确信无疑。
10月27日,毛泽东在参观“中国科学院跃进成就展览会”时,专门对钱学森说:“你在青年报上写的那篇文章我看了,陆定一同志很热心,到处帮你介绍。你在那个时候敢于说4万斤的数字,不错啊!你是学力学的,学力学而谈农业,你又是个农学家!”
钱学森听后说:“我不懂农业,只是按照太阳能把它折中地计算了一下,至于如何达到这个数字,我也不知道,而且,现在发现那个计算方法也有错误。”
毛泽东和钱学森
毛泽东听后哈哈大笑:“原来你也是冒叫一声!”
1958年11月下旬,中央政治局在武昌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议期间把水利电力部副部长李锐叫到住处谈话,李锐问毛泽东:“您是农村长大的,长期在农村生活,怎么能相信一亩地产万斤、几万斤粮食?”
毛泽东回答说:“我看了钱学森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的文章,说只要多利用太阳能,一亩地可以打几万斤粮,我相信科学家的话。”
李锐长叹:“您是不到黄河心不死!”毛泽东听后哈哈大笑。
李锐
作为当时科学界的头面人物,钱学森却写文章去论证“亩产万斤”,这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帝哥宁愿相信钱学森这么做,完全是出于真诚,我们不能对他太苛刻了。
他不是农业科学家,能理解!很多科学家只是对自己的专业精通,并不精通人情事故
关键是植物转化太阳能的能力是有限的,什么农作物能转化那么多太阳能?估计就是基因改造,植物也不大可能转化那么多太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