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铸的女儿陶斯亮说:我父亲主政广东15年是三七开,七分功三分过

帝哥说史 2025-04-08 07:40:20

1951年,陶铸前往广东工作,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代理书记、华南军区第二政委,此后的15年里,陶铸长期在广东担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等领导职务,为这片南粤大地的发展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陶铸

对于陶铸主政广东的这段历史,他的女儿陶斯亮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我觉得父亲在广东15年的工作应该是三七开——七分功,三分过。”今天帝哥就来聊聊陶铸主政广东时期的“过”,他的过主要有三点:

第一“过”是在土改问题上。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的土改开展比较迟,这是因为广东的华侨众多,所以地主的家庭财产不光是靠剥削农民得来的,海外华侨汇来的钱也占了很大一部分。而且许多华侨在战争年代就倾资支持革命,广东长期的革命斗争,尤其是抗日战争,都得到华侨的大力支持,他们是我党统战的对象。所以如何划分地主、富农的成份,是一件很复杂的事。

叶剑英、方方、古大存、冯白驹等广东省的领导在解放初开展土改时,在把握政策上十分谨慎,认真区分辨别,对恶霸地主的掌握也特别严格,导致广东土改的速度达不到中央的要求。

但当时朝鲜战争已经爆发,蒋介石又一直想反攻大陆,形势真有些时不我待。毛泽东认为叶剑英等人的做法过于谨小慎微了,他就派了在广西以速度快和手段果断著称的陶铸来加强广东的领导,并任命陶铸为华南分局第四书记,协助叶剑英主持华南工作。

陶铸陪毛泽东视察农村

陶铸到达广东后,首先整顿了土改队伍,一大批对地主不够狠,或较为公正,或被认为历史有问题的土改干部受到迫害或处分, 还有些人被开除公职。在陶铸的领导下,广东土改开始盛行一些“左”的做法,这使本来就已十分紧张的土改气氛进一步加剧。

新一轮土改从1952年春夏开始,激烈的运动和斗争,几个月时间就造成了更大范围的伤害。 大批过去多少受到保护的华侨被打成地主、 富农, 许多人被剥夺了财产,造成大量逃亡和自杀现象。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省的领导落实平反政策,才重新把当年没收了的华侨的房屋退回给华侨。

陶铸的第二“过”是在“反地方主义”问题上。陶铸来到广东工作后,中央还从各地补派了1000名土改干部指导广东土改,陶铸认为广东本地的干部在此前的土改工作中很不得力,便把各地、市、县的第一把手通通换上南下大军,在使用干部等方面也注重“大军”,而忽视了地方干部。

陶铸陪同邓小平视察

1954年4月,叶剑英调离广东后,方方被打成了“地方主义”分子,受到了严厉的处分,最后也被调离广东。受“地方主义”株连的还有一大批省、地、市、县干部,这些人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逐渐予以平反昭雪。

1956年,海南区一些干部不满陶铸打击本地干部,便向党中央和毛泽东写信反映情况,陶铸对此接受不了,开展了第二次反“地方主义”,冯白驹和古大存都受到了打击,不仅被撤销职务,还违心地承受了“错误”。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冯白驹和古大存才得到平反。

陶铸的第三“过”是搞“浮夸风”。1958年的“大跃进”开始后,各地争放粮食高产“卫星”,一时“捷报”频传。陶铸的头脑也有些发热,这年秋天,他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召开的一次全省干部大会上,提出了“放开肚皮吃三顿干饭,不要钱”的口号。

陶铸

不久以后,广东省召开了表扬先进的“群英大会”,会议要求各个县上报粮食产量,凡是达到亩产千斤水平的县,就奖励拖拉机、载重汽车和奖状、锦旗。

当时来开会的各县代表都由县长带队,东莞县的县长了解了会议精神后,给县委书记打电话,问他要不要报“千斤县”,县委书记说:“虽然咱们没达到‘千斤县’的水平,但先把拖拉机、载重汽车拿回来再说。”最终县长把东莞县报成了“千斤县”,他拿到奖状和锦旗后,不敢明目张胆地拿回东莞,而是塞到了挎包里,回去后悄悄地送到了县委书记的办公室。

令人庆幸的是,陶铸很快意识到了搞“浮夸风”的错误,他采取有效措施,带领全省各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终于渡过了难关,大部分广东人民也都谅解了他。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