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道》第13章:为什么从“奇石形式”开始?7

石道聊文化 2024-08-19 10:34:43

第二节 为了更全面地发现奇石之“美的形式”

三、近现代关于“美的形式”的探讨。

19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斯宾塞,他也对优美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他发现优美与运动有紧密关系,他认为,优美起源于筋肉运动时筋力的节省。生物的运动愈显出轻巧不费力的样子,愈使人觉得优美。

当然,近代以来,康德的“先验形式”,黑格尔的“内容”与“形式”,等等,都是对形式与美的新探索。

20世纪,“形式”被界定为艺术的本体存在,涌现出了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以及格式塔美学等。

比如克莱夫·贝尔,他从一切视觉艺术都必须具有某种“共同的性质”观点出发,指出了“有意味的形式”这个命题。如此,我们对像云朵一样的奇石形体,像灵璧磬石《玲珑璧》(见

图13-3 《玲珑璧》 灵璧磬石 选自“今日头条”

图13-3),就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如此,我们对于米芾倡导的有关“瘦、皱、漏、透”的赏石观,是不是就有了更进一步的体会?!

比如鲁道夫·阿恩海姆,他对诉诸视觉的各种形式因素的审美性作了全面而令人信服的分析。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他把美归结于某种“力的结构”。这方面的内容,笔者将在本书的最后三章里详细探讨。

比如乔治·桑塔耶那,他把形式当作美的同义词,并对材料之美给予充分的估价。

比如科林伍德,他清楚地看到形式与情感的紧密联系,认为特定的情感只能由特定的形式加以表现。

比如恩斯特·卡西尔,他则宣称艺术是一种形式的创造,是符号化了的人类情感形式的创造。

等等。

但是,歌德认为,艺术作品的内容人人都看得见,其含义则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却是秘密。李泽厚先生也认为,艺术家的天才就在于去创造、改变、发现那崭新的艺术形式层的感知世界。康德强调,诗是“想象力的自由游戏”,其他艺术则是“感受的游戏”,而游戏就是审美,它是观念性的,是想象力、知解力及其相互间的自由和谐运动。

总之,借鉴西方“美的形式”这一内容于“奇石形式”中,我们在创建“奇石形式”的过程中,就可以更全面地发现奇石之“美的形式”,就“可以达到事物本身、存在本身”的目的,为“石文化”理论体系构筑坚固的“框架”结构。

《石道》(1-4卷)161

0 阅读:2

石道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