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嘉康夫妇对父亲的悉心照料,赢得了同病房病友们的一致赞扬。
“真是孝顺啊!
”这样的夸奖不绝于耳,却让于嘉康夫妇内心更加沉重。
孝顺,这个词此刻在他们听来是如此沉重,像一块巨石压在心头,让他们喘不过气。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事情的起因是父亲的一通电话。
电话那头,父亲的声音虚弱无力,诉说着身体的不适:头昏脑胀,腰部疼痛难忍。
原来,前一天父亲不慎摔了一跤,当时想着扛一扛就过去了,没想到脚踝越来越肿。
于嘉康夫妇听到这个消息,心急如焚,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赶回老家。
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大吃一惊:父亲的脚踝肿得像个馒头。
来不及多想,他们立即将父亲送往医院。
经医生诊断,父亲的脚踝脱臼,腰部也扭伤了,需要住院治疗。
夫妻俩迅速办理了入院手续,并在医院里日夜陪伴、照顾父亲。
妻子正好休年假,于嘉康也为了照顾父亲暂停了店铺的生意,儿子住校,他们暂时也没有了后顾之忧。
病房里,夫妻俩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父亲,也反复劝说父亲出院后搬去和他们一起住,方便互相照应。
起初,父亲一直不愿离开老家,但这次意外让他开始动摇。
表面看来,于嘉康夫妇的举动无可挑剔,他们内心深处却始终无法摆脱那份挥之不去的愧疚。
这份愧疚,源于五年前未能见母亲最后一面的遗憾。
五年前,母亲突然病逝,而于嘉康和妻子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这个遗憾像一根刺,深深地扎在他们心头,让他们追悔莫及。
也正是因为这个教训,这次父亲生病,他们才会如此迅速地赶回来,生怕再次留下遗憾。
于嘉康的愧疚,还源于他曾经的叛逆。
青春期时的他,总是与母亲对着干,一次又一次地让母亲伤心。
即使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他与母亲的关系也始终没能真正亲近起来。
他明白,是他伤透了母亲的心,是他亲手筑起了与母亲之间的那道墙。
而与父亲的关系,也因为长期的分离而显得疏远。
父亲年轻时一直在外地打工,父子俩相处的时间并不多。
直到于嘉康结婚后,父亲才回到老家与母亲团聚。
团聚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于嘉康和妻子又外出打工,很少回家探望父母。
让于嘉康夫妇更加无法释怀的是,在母亲去世的那一年,他们曾因洗碗这样的小事与母亲发生争执,一气之下离开了老家。
离开后,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父亲多次打电话告知情况,但于嘉康都未放在心上。
直到母亲病危,父亲催促他们赶紧回来见最后一面时,他们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可惜,最终还是晚了一步。
母亲的离世,让于嘉康彻底醒悟。
他开始反思自己曾经的任性和不懂事,那些与母亲的争吵,大多时候都是他的错。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他多么希望回到母亲还在的时候,好好孝顺母亲,不再惹她生气。
人生没有回头路,时光无法倒流。
有多少人像于嘉康夫妇一样,在失去后才幡然醒悟,对过去充满愧疚和遗憾?
尤其是对父母,曾经的年少轻狂、任性妄为,都变成了如今锥心刺骨的悔恨。
父母的管教,在当时或许被视为束缚,等到他们离去,才明白那是最无私的爱。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在于嘉康夫妇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他们渴望时光倒流,回到过去,弥补曾经的遗憾。
他们也明白了,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尽孝要趁早,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才追悔莫及。
于嘉康夫妇的故事,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我们是否也在不经意间忽略了父母的感受?
我们是否也应该在他们还在的时候,多陪伴他们,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你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