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一生的窝囊:直到他离世,我才读懂那深沉的爱

念起情念 2025-03-29 11:14:14

我曾一直误解我的父亲,认为他软弱无能,甚至有些“窝囊”。

在我们家,母亲一直是主导者,强势而果断,而父亲则总是默默顺从,很少发表意见。

这样的家庭氛围,让我和弟弟从小就对父亲抱有一种轻视的态度,觉得他缺乏男子气概。

尤其是我,在选择人生伴侣时,也刻意避开了父亲这种类型的男人。

在父亲生命的最后时刻,我才幡然醒悟,他并非我所认为的那样,他的“窝囊”背后,深藏着对母亲,对我们这个家深沉的爱。

我的父母有着截然不同的背景。

父亲家境贫寒,年过三十依然孑然一身。

母亲是来自上海的插队知青,因为外公外婆的重男轻女,她替哥哥来到了我们这个小地方。

也许是缺少家庭的温暖,22岁的母亲义无反顾地嫁给了30岁的父亲。

之后,我和弟弟相继出生,母亲也因此错过了返城的机会。

她时常抱怨,说是因为我们兄妹二人拴住了她,否则她早就回到上海了。

每当这时,父亲总是安慰我们,让我们不要有心理负担,说是因为他,母亲才留下的。

母亲虽然有文化,在小学当老师,而父亲只是个路边修自行车的,但她脾气火爆,经常对我们发脾气。

父亲总是默默承受,从不抱怨。

他常说,家里吵吵闹闹才有生气,像村里同岁的陈阿根那样孤身一人,冷冷清清,有什么意思?

他觉得自己拥有一个知青妻子,还有一双儿女,已经是神仙般的日子了。

母亲在他面前也总流露出优越感,说如果不是因为种种原因,她是不会嫁给父亲的。

父亲对此从未反驳,反而带着一种近乎崇拜的态度对待母亲,无论母亲说什么做什么,他都言听计从。

我记忆中,有很多次母亲买的东西不好吃,我和弟弟都不肯吃,母亲自己也不喜欢,但又舍不得扔掉,最后都是父亲默默地吃掉了,把好的留给我们。

弟弟曾私下里跟我说,他以后绝对不要像父亲那样,活得像个受气包。

而我,在第一次婚姻失败后,面对两个追求者,一个强势,一个像父亲一样温和,最终选择了前者。

这段婚姻仅仅维持了一年就结束了。

后来,那个被我拒绝的,像父亲一样温和的男人再次向我表达了爱意,我最终选择了接受。

当时我甚至觉得,我和母亲的命运一样,都注定要和这样的“窝囊废”在一起。

父亲的离世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

81岁那年,父亲被确诊为肺癌,病情恶化得很快。

我们想继续为他治疗,但他坚持放弃,说要把钱留给母亲。

得知父亲病危,一向坚强的母亲像个孩子一样无助地痛哭。

临终前,父亲把我丈夫和弟弟叫到床边,语重心长地嘱咐他们要听老婆的话。

他说,有老婆管着的男人才是最幸福的男人。

弟弟一直以来都看不起父亲,但自从结婚后,他也渐渐活成了父亲的样子,对妻子百依百顺,夫妻感情也非常好。

父亲去世后,整理遗物时,我们发现他早已把房子和所有存款都过户到了母亲名下。

他是担心自己走后,我们对母亲不好,提前为她做好了一切安排。

在父亲的葬礼上,母亲哭得昏厥过去两次。

她说她“欺负”了父亲一辈子,经常对他发脾气,甚至动手打他,而父亲从未和她计较。

她曾经也认为是父亲窝囊,但后来发生了一些事,让她彻底改变了看法。

有人欺负母亲时,父亲会毫不犹豫地跟对方拼命;学校领导刁难母亲时,父亲会直接冲到校长办公室拍桌子,据理力争,甚至不惜把事情闹到教育局,最终让校长受到了处分。

父亲去世后,母亲很长时间都沉浸在悲痛中,家里所有关于父亲的东西她都不允许我们扔掉。

父亲以前修自行车的工具,她视若珍宝,常常拿着它们自言自语,仿佛在和父亲聊天。

我曾问母亲,后不后悔嫁给父亲,一个知青和一个没文化的“大老粗”过一辈子,是不是有点亏?

母亲却认真地说,是她高攀了父亲,如果不是父亲,谁能容忍她那样的坏脾气。

她说她只是嘴上嫌弃父亲,实际上心里明白,这个世界上只有父亲对她最好。

如今,我和丈夫,弟弟和弟媳,都不知不觉地活成了父母的相处模式。

我们终于明白,父亲的“退让”并非软弱,而是爱;他的“沉默”并非无能,而是包容。

他用一生的“窝囊”诠释了对母亲最深沉的爱。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相处模式才是真正的幸福呢?

这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我想,真正的幸福,一定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扶持的基础上的。

您觉得呢?

0 阅读:10

念起情念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