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一届中法儿童艺术之夏绘画比赛”中,一幅名为《水草》的作品吸引了美育君的注意,这幅作品荣获了“最佳表现奖”。
作者并没有画出具体的形象,而是凭着对色彩的敏感,创作了这幅作品,我们只能在朦胧的影像中感受水草的生命力。作者好像很热衷于表达,却又有些异于常人的想法。美育君不禁很奇怪,这个孩子的内心,会是怎样的呢?
我们根据展览给出的信息,只知道这幅画出自一个11岁小男孩之手,他的名字叫王剑书。
不久,剑书带着他的作品《池上》参加了我们“全民美育诗歌的样子”优秀美术作品展,并获得最佳表现奖。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展览。我们才对他有了一些了解。
2018年,剑书又带着他的新作《熊猫去天坛》参加了“中国儿童画国际巡展”,在国中美术馆进行展览,被授予“中意文化小天使”称号,前往意大利、美国等地参加巡展。
随着参展的机会增多,剑书的作品也越来越“成熟”,《熊猫去天坛》这幅作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小熊猫在天坛自由地玩耍,一轮巨大红日旁边,一只巨大的燕子掠过。他对色彩的运用依然是那么敏感,表达依然是那么出色,这些都显示出他与众不同的思考方式。
剑书其实是一个患有中度自闭症的孩子,四岁之后,他的生活仿佛无端照射进了一团阴影,挡住了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他开始变的孤独,不喜欢与人交流。这个世界的喧嚣似乎越来越和他无关紧要。
自闭的孩子外表上没什么异常,却存在严重的语言、社交障碍。如果不加干预和治疗,多年以后,自闭症人将不能自理生活,他们会与这个世界绝缘。
剑书的语言表达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创作艺术倒成了他一个很好的表达方式。在绘画的世界里,他可以信马由缰、自由驰骋,没有世俗包袱,随性自然。这是长大后的成人,再也找不到的乐趣。
剑书的老师琴琴评价说:“Kyle(剑书的英文名)的绘画与世间常规创作方法完全不一样,他是一种纯粹的、没有如何杂质的、干净的、美好的东西……他用他艺术的方式表达着自己,而你想读懂他的画,只看你能不能和他画中灵性的一面对接!”
剑书对色彩非常敏感,我们看他的画作,只能尝试去遵循他的视角,感受他笔下散发的神秘与独特。这些画作直抵心灵,描绘出虚幻的真实。剑书用画笔挥洒自己的灵性,这就是他的“语言”。
看过剑书作品的评论家说:“元神眷顾孩子,孩子离神最近。他们是从上游直接飘过来的……没有挂碍。孩子一来到这个现实世界就哭,他们质疑,成人都是被改造的结果,他涂画时是在回找忘记带来的东西。”
“命名为《夜》的这幅,有意无意的边框差不多是神装饰,夜的范围既可能减缩,也可能扩展,敏感如诗人的剑书,在作品里传达了预言。”
细细品来,这些画作给人的冲击,比文字更丰富,又比声音更准确。成人总是以为,孩子的世界是浅薄的、无知的。然而剑书告诉我们,不应该对孩子有任何主观预设。剑书呼唤着我们用心去解读、去尊重。
毕加索说:“我14岁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之后我用一生去学习像小孩子那样画画。”一个有意思的艺术家必须拒绝成熟。
事实上,很多人在学习到绘画技巧和规范之后,会失去对色彩的灵性。然而剑书并不如此,他自由奔放的表达并没有被规范束缚,他那一贯的热切与纯真并没有改变,反而拥有了更纯熟灵活的技法,有了更和谐融洽的色彩,也多了更具体写实的物象。
从其画作本身,我们可以看到,剑书的内心其实是一个深沉与活泼并存、善感而又阳光的孩子。他是非常乐意和这个世界亲密接触的,尽管可能一个简单的微笑,就会花光他所有的力气。
那天去看剑书,妈妈领我们进门,阳光从屋外照射进来,屋子里明亮而静谧,剑书专心于绘画之中,对周围的一切浑然不觉。
这个孩子对自己喜欢的事情,有着非常极端的热爱和专注。或许对他而言,所谓的天赋并不重要,他只是表达自己,迫切地想跟这个世界沟通吧!
剑书找到了与这个世界沟通的桥梁,在不断地肯定之下,也重拾了信心。艺术永远是最具有包容性的,它不排斥任何人的加入,甚至更欢迎那些“非正常”的、具有超强想象力的精灵。
所有的孩子都是上天赐予的礼物,但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自由地表达自己。对待那些“特殊”的孩子,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包容和理解,让他们能够展现自己,获得平等发展的机会。艺术的疗愈可以帮助这些孩子发展潜力,发现另一个沟通渠道。
帮更多的孩子打开心门,让孩子能更好地与世界沟通,让他们发现自我、释放自我,成就美好童年,这正是“全民美育”平台的意义所在!让我们一起寻找前路,一起为孩子打开那扇窗,发现智慧,理解成长。
一颗温暖的心,可以抵御病魔入侵的困苦
一幅心灵的画,可以慰藉每个寂寞的灵魂
8月30日——9月25日
杭州博物馆
“诗歌的样子”
美术作品全球巡展 杭州站
即将精彩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