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佳节圆月高挂,离人共生团圆之怀

小火炉漫志 2022-12-03 23:00:00

自古以来,一轮明月曾照耀无数翻转颠覆的朝代,落下许多辗转反侧的心灵。“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是闺中思妇的悲叹余哀;“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是游子戍人的归乡心切。月亮,总是离不开故乡,离不开思念。无论是守望者还是漂泊者,抬头见月,低头便起了思念。

时间流转,圆缺有度。月满人心暖实,月亏人心虚落。一盈一亏,心绪辗转。

日至月中,高空的月亮已经一点一点补全了亏缺之处,呈现出圆合之态。望着圆满的月亮,人世间无数仰望的眼睛与心灵都共同期盼着阖家团圆相聚。

中秋佳节,圆月当空,内心的团圆之感无限翻涌,异地漂泊的人儿必定一心一意只想狂奔回家,与亲朋好友共度中秋,共话团圆。

我们读过无数的中秋诗词,感受过无数诗人的望月有怀。然而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时常能够浮现于心头的,必定是苏东坡的那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诉尽了团圆的期盼,又暗含着想而不得的愁情。

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大诗人苏东坡通宵达旦,开怀畅饮,喝得酩酊大醉之际,自身命运沉浮,又想起了与自己分隔两地的弟弟子由,借着中秋的明月移动变化,抒发个人的孤高旷远的心境。

熙宁四年,为了躲避朝堂上的政治漩涡,东坡自请由开封迁到杭州做通判。到了熙宁七年,由于反对王介甫的新法,东坡又主动从杭州迁向密州。一次次远离政治中心,表面上是自请离开,但是实质上属于流放冷遇的状态。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时候,东坡正任职密州太守,本人的仕宦之路波动不平,亲朋好友又相别天涯,难免考量自身的遭际与思念远处的亲人。

东坡把酒在手,举头遥问青天,明月几时有?这一狂放的发问,追溯了明月的诞生与宇宙的起源,其中暗含对自然造化的惊叹。此外,东坡还生出了自己就是月宫中人的心态,祈盼着“乘风归去”,彰显着个人超乎人世之外的飘忽之感,凝聚着道家超越自然的奇想。

苏东坡本人思想开阔,学识广博,在儒释道三教思想激烈碰撞的北宋,他能够如鱼得水。读了《庄子》后,苏东坡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老庄思想孕育了东坡性格里超然物外的态度。

狂想之后,东坡得出的是“何似在人间”的结论。月光流转,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之上,映照在睡意全无的人身上。谁是中秋夜夜不能寐之人呢?自然是通宵喝酒的的苏东坡了。他想起自己的弟弟子由,感慨中秋团圆之际兄弟都不能见面,着实令人心生怅惘之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似乎已经将人间的悲欢离合看得透彻了,分分合合就像是月亮在一个月当中有圆有缺的轨迹变化一般,是自然形态的变化发展而已。儒释道精神形成的合力作用在苏东坡的身上,他才会蔑视社会的丑恶,消解生活的痛苦,用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不顺遂。

中秋月圆之夜,圆满的月亮指引着团圆,然而苏东坡自己的遭际起落不定,加上与情感深重的弟弟子由却不能相聚一时,人生的怅惘与失意竟被这美好的节日给激发出来了。可是他是苏东坡,面对不得圆满,他表露出来的是对苦难的傲视与对苦痛的超越,用一种冷静持重眼光去熨平人生的缺憾。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纵使我们相隔千里,但是彼此只要一抬头,望见的便是同一轮明月。横向的空间把我们的距离拉开,纵向的空间又让我们彼此联系在一起。

月圆中秋,团圆成为了中华民族儿女心中的共同期盼,然而内心的期许难以得到现实的成全,当我们内心失落之时,如果能想到古人曾经写下的名篇,或许自己也会豁然开朗。

诗词流转于世,情感流转于心,苏东坡的不得圆满,烛照了我们期盼在中秋佳节团团圆圆的美好愿景。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