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家提到美联储,总是说这家美国的中央银行是私有银行。实际上,不仅仅美联储,就连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法国央行法兰西银行,德国央行德意志联邦银行,还包括香港拥有发钞权的汇丰银行等,最初都是私有银行。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私有的中央银行的私人成份逐渐被稀释,像英国,就在1946年将英格兰银行收归国有了。只不过因为私人股份的存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央行,一些底蕴深厚的金融世家,依然拥有极大的话语权而已。

从另外一个视角上看,即便是央行是西方三权分立之下,独立的发行法币的机构,不还是人在掌控吗?所以我们所谓西方的央行都是私有的,这些话并非完全不正确。只不过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受到各国国会的监管,制约罢了。
今天周末,闲来无事翻看货币战争一书,从拗口的金融学名词和庞杂的历史叙述中,发现了很多普通读者阅读困难的点。我就想着用大家都能看懂的话,将很多书中的观点再来系统性的展现一下,错漏之处,还请大家指正。接下来,我们从现代西方金融体系的起源说起,从货币的视角,为大家展示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史。
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本文正式开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西方君权和财权独立的历史。这点跟我们国家历史上差异很大。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皇帝想要打仗,需要花钱,或者面对财政危机的时候,直接加税或者向商人摊牌就可以了,实在不行,还能够将大商人抄家杀头,沈万三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这是我们古代专制统治下,独有的东方特色,也是我们和西方文化差异的底色所在。
西方国家国王要想花税收之外的钱,是受到限制的,而西方限制君主乱花钱的起源,应该从13世纪的英国大宪章说起。当时的英国约翰国王为了筹集战争经费,不断增加赋税,还随意没收贵族土地,干预封建法庭的审判,严重损害封建贵族、教士和城市市民的利益,导致社会矛盾尖锐。约翰王在与法国的战争中屡屡失利,丧失了在法国的大片领地,这使得贵族们对他的统治极为不满,他们决心限制王权,维护自身权益。

作为封建领主限制国王权力的典范,大宪章的诞生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就是今天西方国家政体三权分立的最初来源。大宪章重要的贡献,是限制了国王随意加税,尊重私有产权等现代文明的基础。
从此,西方的王权受到了制约,想要大兴土木,想要发动战争,就只能依靠国家的税收。如果税收用完了还不够,财政难以为继,国王也要继续花钱怎么办呢?简单,国王出面向商人们,银行家借钱并承诺支付借款的利息。这一套模式是现代货币产生的基础,但是真正获得大发展,却要等到工业革命之后。
工业革命在欧洲蓬勃发展的17世纪,也是金融业空前繁荣的时代。与之前金银作为货币不同的是,17世纪的金融创新,几乎颠覆了之前运行了一千多年的货币运行模式。尤其是现代第一个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的成立,更是标志着现代私人中央银行开启发行货币的先河。这些究竟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呢?
18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人类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货币需求,第一次导致银行发行的纸币使用量超过了金银等金属货币。而各行各业发展的需要,又为现代产业提出了空前庞大的融资需求。像能源,军工,铁路等重工业项目,已经不是简单依靠个人财富可以运作起来的大项目,对融资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大。而传统的西方金融机构,依靠存取金银,类似于我国古代钱庄的金融模式,明显不能满足工业革命的融资需要。

于是乎,西方现代银行家们,敏锐的抓住了现代银行业发展的契机,并作为最初的金融创新者,全面主导了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展方向。而标志性事件,就是英格兰银行这个第一私有中央银行的成立。那么英格兰银行是如何诞生的呢?
17世纪末期,威廉三世因为娶了英国王的女儿,英国爆发光荣革命,作为荷兰执政,被英国议会邀请到英国执政,顺利成为了英国的国王。威廉三世即位之初,英国和法国正在进行战争,英国财政几近崩溃。威廉要想维持英国的统治,第一要务就是要搞到足够多的钱来维持英国的财政不至于塌方。因为不能肆意搜刮,加税,英国国王也只能向商人们借钱。但是英国老国王就是借钱不顺畅,才导致英国财政几近崩溃的。这个时候,英国的现代银行家们,给威廉三世设立了一个巧妙的,不需要偿还本金的国王借款模式。英国国王只需要支付少量的利息,不用还本金,作为永久债务为国王的开支服务。
具体设计流程是这样的,由英国的银行家们出资,建立一家私有的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这家银行的职责是向国王提供融资服务。比如最初,英格兰银行以8%的利息,向英国国王提供120万英镑的融资服务,英国国王只需要每年偿还利息,不需要偿还融资的本金了。而偿还利息的钱,用未来英国的税收偿还,不需要动用国王的私房钱。
而作为融资方的英格兰银行,对这笔120万英镑的融资,收取4000英镑的费用,以维持银行的运转。从借钱的视角上看,只需要花10万英镑的利息开支,就能立马获得120万的现金,而且永远不需要偿还本金,无疑可以满足国王,政府的财政开支需求。作为回报,国家承认这家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并支持其在国内流通,这就是纸币变国家货币的雏形。这就是最初法币,国债,央行,利率和银行管理费的来源。现代央行体系,成立了。

在西方,最早的纸币是以银行券的形式存在的,金本位时代,银行家们收到储户的金币之后,出具一张金币的收据,而这张收据,就是最早的银行券。很显然,因为各个银行不一样,各个银行出具的银行券也是不一样的。在金银货币时代,银行券还没有成为一个国家通行货币的基础。毕竟没有中央银行,更没有国家承认的统一的银行券。于是乎,各家银行就像我们古代的钱庄一样,弄一张银票给储户就完事儿了。从这个意义上说,银票本质上只是金银的收据,不具备货币的职能。
最初,大家将金银存在银行,交易的时候取出。毕竟这种方式不方便,而且当时的银行并不像现在这样,在全国都有分支机构。商人携带大量的金银毕竟不方便。于是,银行券逐渐像我们古代的银票一样,成为了交易的媒介。
当银行看到商人们不来取钱,拿着银行券进行交易的时候。脑子里灵光一闪,既然大家平常不来取现金,我偷摸多发行一些银行券,借给需要借钱的人。等借款人将钱还回来,一并收到了利息收入,同时将银行券给销毁,似乎没有什么信用风险,白白赚了一波银行券的利息,岂不是美滋滋?在中央银行出现之前,西方的金匠银行家和我国古代的钱庄,其实都这么干。说白了,这就属于货币超发。
当一家银行券的流通范围越来越广,大家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银行赚到的钱是不是越来越多呢?于是乎英格兰银行的银行券作为国家承认的,流通中的黄金的收据,迅速在英国流通开来。而这些流通中的银行券,逐渐转变成为了英国的货币,也就是英镑。
但是现代货币体系出现之初,就是带着罪恶出生的。英格兰银行的职责,是将国王的,贵族的私人债务,转化为国家的永远不用偿还本金的债务,而且还将全民的税收拿来作抵押。因为中央银行是私有的,发行货币天然就拥有了利息收入,而这些银行家们在帮助国王将税收转化为国债的过程中呢,不但满足了国王花钱的欲望,而且自己还获得了源源不断地利息收入。何乐而不为呢?之所以说纸币的出现时罪恶的,是因为没有经过允许,就将人民的税收给抵押出去的这套操作,意味着国家债务越多,需要支付的债务利息就越多,民众的税收负担就越重。

当人们逐渐习惯了使用货币,而忘了货币原本只是黄金收据的时候。回头一看,货币早已跟国债牢牢地锁在了一起。这个时候,就算是国债增加,导致利息支出增加,民众负担加重,也不会再有人去试图摧毁这一套制度设计。因为金银早已退出货币流通领域,强制偿还国债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国债只要被还清了,那么这个国家的货币也都被全部销毁了,市场上没有货币,国家经济怎么运行?但是因为需要发展经济的同时,偿还债务的利息,所以货币只能无休止的超发下去,国债也就只能无休止的增长下去。最终,无限增加的国债利息支出,就成为了银行家们赚取的收益,这就是谁拥有货币发行权,谁拥有这个国家税收的理论来源。而普通民众,则是在毫不知情,或者说毫无直接的情况下,被动的接受了货币制度的设计。
从法币运行的这两三百年的时间来看,只要走上了这套模式,那么国家的债务就会进入快速增长的通道。英国自从英格兰银行成立,1694第一年的国债,不过才120万英镑,到今天,这一数字已经上涨到了2.5 万亿英镑,而这一数字在2005年,才只有5259亿。我们熟知的美国国债,是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开始膨胀的,前20年运作的还算比较克制,但是自从2001年之后,因为产业空心化和反恐战争的需要,美国国债进入快速上升期,到现在,美国国债已经膨胀到了36万亿。每年仅仅国债的利息支出,就高达上万亿美元。
试问一下,这么大的一笔巨款,谁敢跟央行背后的私人银行家对抗,这些控制着一个国家货币发行的银行家们,会毫不犹豫的将总统,国王杀害。美国历史上的林肯发行林肯绿币,挑战法币发行系统,最终被暗杀。肯尼迪试图发行白银美元,挑战美联储的美元体系,也没有逃脱被刺杀的命运。

肯尼迪之前,还有那么几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美国总统,敢于尝试跟美联储背后的银行家们博弈一下,试图夺回货币发行权。但是自从肯尼迪之后,再也没有美国总统去挑战这套货币发行体系。再也没有哪个美国总统,从国家的视角出发,对银行家发起挑战。
现在的问题是,这套罪恶的货币发行系统,依靠的债务扩张来维持货币的供应。一旦国债的利息达到一个临界点,整个税收都将被利息吞噬。到时候,谁来为更多的债务买单?谁来为更多的国债支付利息?
当代美国债务,不但满足了美国国内的货币需求,还承担着美元的全球化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对货币需求的增加,美元债务的地基势必在重压之下难以为继。当临界点到来,一场史诗级的,从未出现过的,让全人类经济成果瞬间归零的金融危机,势必会发生。届时,法比系统崩塌,所有人都将成为这场风暴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