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网友在评论区提出,我们就算击垮美元霸权,也不算彻底战胜美国。本质上,两个大国之间的争斗,最终要靠军事实力来分出胜负。所以如果中国不能拥有压垮美国军力的军事力量优势,所有的努力最终都会因为这个最终BUG难以突破而无法获取最终的胜利。这种说法是将两国分出胜负后,失败一方的军事冒险也算进去了。

今天我们就借着这个机会,详细计算一下,中美两国真的走到兵戎相见的地步,到底谁的战争动员能力更强大。需要说明一下,大国之战注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谁的工业动员能力更强,意味着谁能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获取胜利。这是我们分析战争动员能力的前提!
什么是战争状态下的工业动员?两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消耗和工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如何?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动员,讲究的是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战场消耗的主要是粮食,其次是刀枪,弓箭以及铠甲。其他绝大多数都是粮食和马匹的草料。所以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拼的,是粮食输送能力和手工业实力。比如冷兵器时代最大的一场战争-秦赵长平之战,双方投入兵力虽然都是四十万,但是各自都发动了80万民夫为战场前线输送粮草。这一场战争双方投入人员总规模高达240万,是古今中外冷兵器时代战场规模之最。
工业革命爆发之后,战争动员能力开始大幅度扩展。战场消耗不仅仅局限于粮食,还包括能源,各种工业原材料等等。而一个国家战争动员能力的强弱,也开始从冷兵器时代的农业实力,手工业实力,转变为工业生产能力。相对于冷兵器时代战争动员中的八成是粮食而言,工业时代的战争,粮食在战争中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大量武器装备,车辆,能源,基础设施的投入相比粮食,达到了战场消耗的80%以上。因为动员规模的扩张,工业时代的战争规模远超冷兵器时代。一场大战动辄投入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前线部队。二战时,广义战争投入的人员规模超过10亿,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战争。
从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来看,工业实力细分中,对于战争助力最大的一个,是钢铁产量,其次是石油,化工以及汽车等工业产能。比如在一战爆发之前,美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工业国家,其钢产量高达3000万吨,是当时世界第一工业强国。整体工业实力占世界的比重接近36%,与今天中国的工业占比类似。而第二名的德国则占据世界工业产能的16%。法国和俄国的工业实力加在一起,仅有德国的三分之二,虽然英国的工业实力高达14%,但是英吉利海峡一定意义上限制了英国投入欧洲大陆的战争能力。美国参战之前,德国之所以能够在战争前期压着法国打,甚至直接将俄国打到崩溃,归根结底,还是德国拥有对法国,沙皇俄国压倒性的工业实力。

从一战时期战争双方的工业实力和动员人员规模上。美国,沙俄,英国和法国组成的协约国联盟在战争中动员的企业数量超过4万家,参与生产的工人数量大约为1500万人。是一战时德国为首同盟国的四倍。强大的工业实力为协约国生产超过一万辆坦克,16万门各型火炮,超过10亿发炮弹以及大连大哥军事物资。
从战争规模上看,一战虽然也算是一场世界大战,但是战场消耗的弹药数量,与现在相比却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按照当时法国的预测,对抗德国的战争每月需要消耗的炮弹数量仅有2万发,这个预测严重制约了法国的作战能力,以至于法国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被德国打的根本抬不起头来。到战争最激烈的1916年,战场每天就需要消耗超过2万发炮弹。而今天规模上仅有一战投入人员几十分之一的俄乌战争,每天弹药的消耗量已经超过了一战时期。可见随着工业生产能力的提升,战场对抗的惨烈程度正在呈现指数级增长。
到了二战时期,战争的工业动员规模相比一战规模更大。二战前期,德国工人还在悠闲地享受着下午茶的时光,但是到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的全部工业实力开始围绕战争全力发动。苏联,美国,英国,法国,以及亚洲的日本,都投入了大规模的工业动员为战争输送物资。
按照生产武器装备的数量来看,二战时期,全部的坦克生产数量超过30万辆,各型战斗机,轰炸机以及运输飞机的总生产规模接近四万架。火炮接近200万门,各型炮弹消耗超过20亿发。当然,同盟国之所以胜利,无非是因为同盟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为战场前线输送了足够多的战争物资,武器装备罢了。跟一战的比例类似,这一次美苏英法为战场输送物资的总规模,为德国日本两国生产的大约4倍。
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之后,美国开始转入战时经济,大规模私营企业加入军品生产意味着美国的工业生产开始全速运转,为战场需要的所有武器,物资。二战时期,美国一家的工业生产能力,几乎超过所有参战国的总和,其对战场的援助决定了二战的走向。按照当下的数据,以1943年的经济数据,美国的GDP总规模大约为1400亿美元,美国在二战中援助英国的规模价值为390亿美元,援助前苏联的物资价值为70亿美元,八年中援助中国抗日战争的物资规模的价值大约价值8亿美元。从当时美国钢产量接近一亿吨计算,超过所有国家钢铁产量的总和,二战时期美国仅仅对外援助就高达其一年GDP的29%。
到1944年战争最后一年,美国的工业机器全力发动,武器装备的生产速度可谓是空前绝后,至少三次大战爆发之前,不大可能再有那个国家会爆发出二战时期美国的生产速度了。比如坦克,美国一天可以造出来近百辆,飞机也超过一百架。福特的工厂一天就能为战场输送20架轰炸机,二战时期美国每天的炮弹产量超过1万发。这一数字现在看起来是不是不怎么样?但是在二战时期,这已经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了。
需要说明的是,当前俄乌战场上,双方每天的弹药消耗量要超过2.5万发,其中俄罗斯大约2万多发,乌克兰平均每天也在七八千发的水准。可见即便是二战时期的军工生产能力,放在现代战场上依然不够用。

再来说一下大家最感兴趣的海军造舰速度。按照现在我们一般的说法,二战时期美国建造了150艘航母,各型船只的规模超过70000艘,其中仅仅海军在四年时间里,就从200万吨总排水量扩展到了1300万吨。这背后,实际上是二战时期大规模扩充造船业取得的成绩。在太平洋战争之前,美国的造船业并没有那么强大,在二战中,美国快速将造船业扩充了6倍,并用速成的办法,将每一个工种分开培训,仅仅一个半月,工人就能完成培训,上岗造舰。这样一来,短时间内,美国为造船业输送了接近200万专业人才,您能想像船台上拿着焊枪卖力干活的美国造船工人中,有三成都是女性员工构成的吗?现在造舰的所谓分段式建造,也是二战时期美国发明的,这极大地提升了美国造船业的工业生产能力。
按照二战时期美国的造舰速度,一艘3万吨的重型航母耗时五个月,一万吨的护航航母,42天就能完成。一周一艘驱逐舰,三天一艘护卫舰。这样的速度让太平洋战争前期损失巨大的美国海军不但没有在战争中败下阵来,反而因为造船业的快速补充,海军实力迅速碾压日本海军,最终以绝对优势,压垮了日本海上优势。取得了太平洋战争的最终胜利。
我们将一战二战的工业生产为大家罗列出来,目的是为了给大家一个比较直观的数据感受。比如一战时期,战场消耗还不如现在一场俄乌战争这种局部大规模冲突更大。不过该说不说,一战时期的美国工业实力并未进行战时动员,所以才会显得二战时期,美国工业动员后,战场的消耗多出了一个数量级。
那么,现如今,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强大的工业国家,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已经超过一战之前美国的占比。重要的很多战略物资生产能力已经超过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那么如果今天再次爆发世界大战,我国进行战时总动员,会爆发出多大的生产能力?作为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美国,一旦跟我们在战争中成为对手,美国的工业动员能力,跟我们相比,又有多大的差距呢?
中美战时工业动员能力对比今天美国名义上虽然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拥有全球工业生产能力的10%,但是美国GDP构成中的服务业占比太大,而且工业生产中能够直接为战争服务的制造业实力已经严重下滑。二战时期,美国是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第一飞机生产大国,第一能源生产大国,第一造船业大国。而且生产能力占比都超过世界的一半。
现如今的美国,汽车生产能力只占据全球总产量的11%,能源生产能力占全球的比重约13%,造船业只占全球产能的0.2%。虽然飞机制造业依然是美国的优势产业,但是航空产业链的对外依存度太高,以至于外来零部件断绝的情况下,连民用飞机都无法交付。

造成美国产能严重萎缩的关键,是美国经济的过度金融化。目前,美国制造业人口占美国全部工人的比例已不足8%,国防工业的直接劳动力仅有100万人,冷战时期,数字比现在的三倍还要多。尤其是熟练劳工每年都在以数千人的规模流失,导致美国在航空,电子,船舶和车辆等特定工业的生产能力不断萎缩。直接表现上看,美国的军工生产商数量锐减,比如军用造船,仅剩下七个船厂为美国海军服务,而主要的武器装备承包商也从冷战时期的五十多家,锐减到了只剩下5家。
这导致美国的武器装备,导弹,弹药的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就拿俄乌战争来说,按照战场的需要,美国以及北约盟国要能够对乌克兰提供每天一万枚155毫米榴弹炮的供应量,才能够保障乌克兰在战场上不败下阵来。但是美国的炮弹生产能力已经弱化到了二战时期的三十分之一,每天炮弹的产能只有不足500发,这导致美国支援乌克兰,不得不从韩国购买炮弹送过去。从高科技武器的生产来看,美国虽然军工科技依然很先进,但是严重依赖外部零部件的进口,比如军工科技所需要的芯片中,超过7成的芯片需要台积电供应。
美国在针对中国的战争推演中,预测如果一旦大战开启,每周需要超过2000枚远程导弹才够。但事实上,美国现有产能所能维持的导弹产能,一年也生产不了1000枚各种导弹。比如美国最依仗的远程隐身反舰导弹,多年来产能持续扩张,现在每天也不过才生产一枚,一年产能不足400枚。防空导弹的采购数量更是每年只有一两百枚。至于说到搭载这些武器所需要的战斗机轰炸机的生产规模更是少的可怜。目前美国除了F35战斗机还能维持一年一百多架的产量外,其他飞机的产能已经跌落到个位数。
海军方面,美国民用造船业消失,熟练技术工人越来越少,海军更新计划迟迟无法完成。按照美国海军的预计,当下美国海军造船业的生产能力,别说扩充海军舰艇规模了,就算是维持现有海军规模都无法做到。按照美国的计算,要完成美国在2050年将海军规模扩充到430艘的规模,美国海军需要投入数千亿美元,将造舰速度达到当下中国的速度,才能满足这一要求。但是现如今美国财政捉襟见肘,很显然不可能完成这样的投资。
更重要的是,美国军工生产的产业断链十分严重,重要的原材料,零部件中很多都需要从外国进口。一旦战争爆发,战时进口渠道被切断,美国军工生产很可能面临无米下锅的困境。别的不说,就说先进武器所需要的半导体,稀土,电子设备这些,就能将美国整个军工产业给整崩溃。比如F35所需要的数十万个零部件,来自分布在全球的近两千家供应商。比如稀土材料,对我国的依赖超过90%,一旦战时我们完全切断美国的供应,他们只能先进性稀土产业链建设,在产能出现之前,美国F35的生产要么停摆,要么就采用性能达不到要求的零部件。
一句话简单总结美国的战时工业动员能力:产业链断链严重,重要零部件对外依存度太高,战时被切断供应,大多数工业产业面临停摆的困境。关键的是,美国工业产业链所依赖的主要零部件,芯片,原材料等都来自我国周边国家,或者直接从我国采购。战时我们的军力延伸完全有能力切断美国的供应。

很多小伙伴看到这里会说,战时美国难道不能扩充相关产能,将缺失的产业链补全吗?毕竟技术上对美国来说并非是什么难事儿。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也相信美国有能力将其产业链补全,但是从产能视角看,美国就算短时间内可以完成产业链的补全,但是想要将产能扩充到足以应付一场大战的程度,短时间内是做不到的。这就像一个瘫痪的病人,偶然得到了一个灵药让自己的瘫痪症状好转了,但是僵化的肢体想要恢复如初,需要旷日持久的锻炼才行。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最好不要犹大国的干扰。试问大家,如果中美在战争中互为对手,我们会给他们恢复工业实力的时间吗?
既然说到了这里,那么就俩看一下我们当下的工业动员能力吧。或许,和平时期美国习惯了对我们的讹诈,已经完全忘记了战争消耗之下我们的能力了吧?
决定一国工业生产能力的核心,是电力,资源和工业产能。仅有工业没有资源,相当于是无米之炊,只有资源没有工业,则完全没有任何机会在战争中有所动员。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国,生产能力的恐怖,又何止于二战时期巅峰时期美国的十倍?
从钢铁产能上说,我们的钢铁产能超过全球产能的一半。总规模大约是美国的12倍。现在美国钢铁产能大约跟二战时期相同,如果按照现在计算方式,理论上以钢铁为基础的产能,我们大约相当于美国的十倍。当然,细分市场肯定达不到这个数字,因为我们很多钢铁产能都出口了。
从海军造舰来说,194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美国造船业的年产能大约只有300万吨左右,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巅峰时期的造船业产能是1900万吨。这是在造船业扩充至少6倍的基础上。这一数字,跟我们当下和平时期的产能还差了一倍。如果我们按照美国1940-1943年的造船业,进行战时造船扩张,则意味着我们的造船业产能将扩充到2.5亿吨以上。
按照美国二战时期1920万的造船业产能,用了四年打造了一支总排水量超过1382万吨的海军,不算战损,一年的造舰规模大约为350万吨。我们不需要扩充产能,和平时期产能就是美国二战巅峰时期的两倍以上,理论上每年可以完成700万吨的海军舰艇建造,如果按照美国二战时期的产能扩充,那么理论上,我们一年就可以完成4000万吨以上的海军舰艇建造。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从未有国家达到的高度。这意味着,我们战时海军造船业规模扩充的基础上,一年可以打造十支全球海军。一个鲜明的例子是,二战时期美国打造一艘万吨自由轮耗时43天,我国现在一艘18万吨的散装货轮的建造周期为33天。差距又何止是十倍那么简单?

在其他产能的工业动员能力上,美国国内最具优势的产业是汽车产业。他们一年的汽车产能超过1000万辆,我们是美国的三倍。这意味着我们在战时会拥有比美国更出色的飞机,坦克,无人机,以及其他车辆,炮弹导弹的生产能力。这是美国优势领域与我们的对比。其他的弱势领域美国跟中国根本就没有可比性。就像上面我们提到的造船,美国跟中国差了230倍。
从工业生产能力的数据上看,我国工业生产规模,大约相当于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印度五个国家的总和。和平时期,我国军工企业人员规模是美国的两倍,比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军工从业人员加起来还多。其中陆上军工装备生产集团就拥有75万人的庞大规模。相对于美国的7家船厂来说,我们拥有造船厂735家。可建造10万吨大型航母的船台数量接近60个。中国民用企业中,可以在两天内完成战时重组,开启军工订单生产的企业数量超过4万家。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工业实力空前国家才拥有的。我大胆预测一下,一旦战时开启工业动员,我们拥有年产坦克100万辆,飞机100万架,各型无人机数千万架,海军舰艇最少1000万吨的生产能力。各型炮弹年产能至少10亿发,各型导弹数量不低于100万枚的生产能力。这意味着,我们当下的工业实力一旦进行战时动员,能够为解放军在一年时间内,提供灭掉任何一个国家的武器装备生产能力。
一个简单的数字就能看穿一切,我们在全国大部分地方禁放烟花爆竹,每天只是燃放两天的前提下,每年的黑火药生产量,相当于美国二战时巅峰时期年产量的五分之一。不夸张的说,就算是将浏阳一个地方的炸药生产力全部发动起来,一年生产的炸药产量,也够打一场世界大战了吧?

小结:从工业生产能力的视角看,当下的中国拥有的战时工业动员能力,绝对是之前任何国家所不具备的。即便是二战巅峰时期的美国,其生产能力也就相当于今天中国的十分之一。这种妖孽级别的动员能力跟今天的美国相比,虽然表面上我们只有美国工业实力的三倍,但是好在全产业链优势,尤其是武器装备的生产不需要依赖任何国际购买,我们完全可以爆发出当下美国数十倍的战时产能。
这意味着,一旦进行战争总动员,我们可以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依靠强大的工业动员能力,装备起上亿现代化军队。这样的军队规模足以吊打全世界所有国家。就像我们新闻发言人在面对国外记者指责我们支援俄罗斯时的发言一样,如果我们支援战争中的任何一方,战争早就结束了。这就是大国的自信,而这种自信,来自于我们的工业实力。说到这里请问大家,战时美国固然可以完善其缺失的制造业产业链,但一旦美国选择与我们为敌,我们一年的产能足以战胜任何国家,我们会眼睁睁看着对手重新武装起来而无动于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