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27年南昌起义,有了第一支真正的人民武装算起,到今天人民军队已经走过了将近100年的历程。
在这100年里,人民军队经历了天翻地覆的演变,从最初的几千人,发展到顶峰时期超过500万人的规模,今天虽然人数规模相比最高峰时已大幅下降,不过战斗力却是在不断攀升。
本文简要盘点一下我军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番号变化,希望能有助于读者快速准确地了解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
友情提醒,本贴纯属知识贴,优先考虑内容的准确性,相关条目都经过查验,但由于内容较多,部分读者可能会略感枯燥。如果是这样的话请按照黑体的提纲部分简要概略即可。

因为篇幅关系,不能分得过细,基本分成几个大的阶段,红军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初期,1985年大裁军,1997年大裁军,2003年,2017年。
一,红军时期,按照大的方面,红军分成了3个方面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红一方面军,也称为中央红军,成立于1931年8月。先后下辖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红五军团,红七军团,红八军团,红九军团,红十军团等。担任过红一方面军总指挥的有朱老总,周总理,彭总,担任过政委的有毛主席,周总理;担任过政治部主任的有杨岳彬,王稼祥,李富春,朱瑞,杨尚昆;担任过参谋长的有朱云卿,叶剑英,刘伯承,周昆;
1931年8月,红一方面军刚成立时,辖红1军团和红3军团,兵力约有3万人;
1932年3月,红5军团划归红一方面军建制,
1933年2月,红11军、红12军、红21军、红22军被编入红一方面军,此时红一的规模达到了历史最高,下辖3个军团加上4个军,兵力达到8万人。
1933年10月,组建了红7军团和红9军团,也属于红一方面军序列。
1934年1月,红军总部与红一方面军合并。
1935年11月,红一方面军番号恢复,下辖红1军团和红15军团。
1937年8月,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红74师等部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

红二方面军,成立于1936年7月,下辖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红二方面军总指挥是贺龙,任弼时和关向应先后担任过政委,副总指挥是萧克,副政委是关向应,李达任参谋长,甘泗淇和朱瑞先后任政治部主任。
1934年10月,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会合后,建立了统一领导机构;
1936年7月,红二方面军正式成立,下辖红2军团,红6军团和红32军,总兵力约1.3万余人。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宁夏将台堡会师。
1937年8月,红二方面军与红27军、红28军等部队,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

红四方面军,成立于1931年11月,也称为鄂豫皖红军,先后下辖红4军,红9军,红25军,红30军,红31军,红33军等。张国焘是红四方面军的当家人,徐向前是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陈昌浩是红四方面军的政委,这三个人的职务基本一直未变;担任过参谋长的有曾中生,倪志亮,李特,担任过政治部主任的有刘士奇,吴焕先,张琴秋,周纯全。
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于湖北黄安,成立之初下辖红4军和红25军,总兵力4.5万人;
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转战至川陕根据地,部队扩编为红4军、红9军、红30军、红31军、红33军等5个军;
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懋功会师,两军就干部和队伍都进行了一些互换,后全军分为左路军和右路军;
1935年8月,中央红军北上,以红四方面军为主的左路军,选择了南下四川;
1936年4月,在四川失败后,红四方面军再次北上,多次往返草地和雪山之间。期间红四方面军进行了整编,由红5军与红33军合编为红5军,加上红4军,红9军,红30军,红32军,红四方面军建制仍然保持5个军,另外还组建了由许世友担任师长的骑兵师,以及由刘伯承任校长、何畏任政委的红军大学等;
1936年10月,以红四方面军总部率红30军、红9军和红5军组成了西路军,西渡黄河,远征宁夏甘肃。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由陈昌浩任主席、徐向前任副主席,西路军艰难征战4个多月,孤立无援,后勤补给断绝,西征失败;
1937年2月,由留在黄河以东的红四方面军的红4军和红31军共1.1万余人,组建了援西军,由刘伯承任司令、张浩任政委,组织了支援西路军的行动,未果;
1937年8月,红四方面军所属红4军,红31军和陕北红军队伍红29军,红30军等改编为八路军第129师。

方面军之下,红军前后一共有过10个军团:红一军团,红二军团,红三军团,红五军团,红六军团,红七军团,红八军团,红九军团,红十军团,红十五军团;
红一军团:成立于1930年6月,是成立最早的军团,先后隶属于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陕甘支队等。担任过红1军团军团长的有朱老总,林帅,陈光;担任过政委的有毛主席,聂荣臻;担任过政治部主任的有杨岳彬,罗荣恒,朱瑞,邓小平;担任过参谋长的有朱云卿,陈奇涵,左权,孙毅。
1930年6月,由红4军,红6军,红12军共同组建了红一军团,全军共2万余人,后红20军和红22军也划归红一军团建制;
1932年3月,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红五军团重编,红一军团下辖第4军和第15军;
1933年1月,军一级编制撤销,红一军团直辖红7师,红9师,红10师,红11师;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红一军团担任左路前卫;
1935年7月,红一和红四会师后,红一军团改称红一军;
1935年9月,红一军改称陕甘支队第一纵队;
1935年11月,恢复红一军团番号,下辖红2师,红4师,红1团,红13团;
1936年1月,重建红一师,隶属红一军团建制;
1937年8月,红一军团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3旅和独立团。

红二军团:成立于1930年7月,由湘鄂西红2军和红6军组成,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开创者,贺龙元帅是这支队伍的创建者和灵魂。红二军团的军团长始终是贺龙,担任过政委的有周逸群,邓中夏,任弼时,关向应;担任过政治部主任的有柳直荀,郑炽昌,张子意;担任过参谋长的有孙德清,汤慕禹,李达。
1930年7月,湘西红4军和鄂西红6军会师后,红4军改称红2军,与红6军共同组建红二军团,全军共1万余人;
1931年3月,红二军团缩编为红3军,所部第2军缩编为第7师,第6军缩编为第8师;
1934年10月,红3军和红六军团会师,两军共同行动,红3军恢复红二军团的番号;
1936年7月,红二军团,红六军团和红32军共同合编为红二方面军;
1937年8月,红二军团改编为八路军120师358旅。

红三军团:成立于1930年6月,由红5军和红8军合编而成,先后隶属于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陕甘支队。红三军团的核心部队是彭总平江起义带出来的部队,这支队伍后来一直在人民军队中传承,后来成为3。曾担任过军团总指挥的有彭总,彭雪枫;担任过政委的有滕代远,杨尚昆,李富春;担任过政治部主任的有袁国平,贺昌,刘少奇;担任过参谋长的有邓萍,叶剑英。
1935年7月,红一与红四会师后,红3军团改编为红3军;
1935年9月,陕甘支队成立,红3军改编为陕甘支队第2纵队;
1935年11月,陕甘支队第2纵队改编为红1军团红4师;
1937年8月,红4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6团。

红五军团:成立于1931年12月,红五军团来自宁都起义的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是原来西北军冯玉祥的部队。加入红军后被编为红五军团,属于红一方面军建制。担任过军团总指挥的有季振同,董振堂;担任过政委的有肖劲光,朱瑞,李卓然,黄超;担任过政治部主任的有刘伯坚,曾日三;担任过参谋长的有周子昆,刘伯承。
1931年12月,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共1.7万人,在宁都发动起义,投奔红军队伍后,组建了红5军团,军团下辖3个军,隶属红一方面军序列;
1935年7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红5军团改编为红5军;
1935年8月,红5军被编入左路军,随红四方面军行动;
1936年10月,红5军被编入西路军,参加西征作战;
1937年1月,红五军在高堂地区与敌人激战数日,全军3000余将士大都牺牲,包括军长董振堂。

红六军团:成立于1933年6月,是由中央苏区派到湘鄂赣的部队发展而成。担任过军团长的有萧克,陈伯钧;担任过政委的有王震;担任过政治部主任的有张子意,甘泗淇;担任过参谋长的有李达,谭家述。
1933年6月,红六军团成立,初建时下辖红17师和红18师;
1934年10月,红六军团和红二军团会师,两军合兵一处,统一行动;
1936年7月,红六军团与红二军团正式组成红二方面军;
1937年8月,红6军团改编为八路军120师359旅第717团。

红七军团:成立于1933年10月,由活跃在赣东北地区的红11军为主体改编而成,存在时间不长,后被编入红10军团。担任过军团长的是寻淮洲;担任过政委的有肖劲光,乐少华;担任过政治部主任的有邓乾元,刘英;担任过参谋长的有郭如岳,粟裕。
1933年10月,红七军团成立,初建时下辖红19师、红20师、红34师和1个独立团;
1934年,红七军团改称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1934年11月,抗日先遣队与红10军合编为红10军团。

红八军团:成立于1933年9月,红八军团存续的时间也很短,就是一年多一点。军团长周昆,政委黄甦,参谋长为唐濬,后为张云逸,政治部主任为罗荣桓。
1933年9月,红八军团成立,由红21师和红23师合编而成,红23师是原中央警卫师。那时的警卫师可不像现在,基本兵员武器都要比一线部队差不少。红八军团虽然有将近1万人,但是武器不足,战斗力一般;
1934年12月,因为在湘江战役中损失太大,红八军团被撤销了建制和番号。

红九军团:成立于1933年10月,军团长罗炳辉,担任过政委的有蔡树藩,何长工,担任过参谋长的有张翼,郭天民,担任过政治部主任有李涛、蔡书彬、黄火青。
1933年10月,红九军团成立,初建时军团下辖红3和红14师,兵力1万余人;
1934年,长征开始后,红22师也被编入红九军团,红九军团担负红军主力的左翼掩护任务,伤亡很大;
1935年2月,由于在一系列掩护主力作战,尤其是湘江战役中损失巨大,红3师,红14师和红22师的番号都被撤销,红九军团编制中只剩下了3个团和1个教导营;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编为左路军和右路军,红九军团被编入红四为主的左路军中;
1935年7月,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九军团番号撤销,改编为红32军,被编入红二方面军;
1937年2月,红32军编入援西军,后归建红二方面军,此时红32军仅剩1300人左右;
1937年8月,红32军被改编为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

红十军团:成立于1934年10月,只存续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军团长刘畴西,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
1934年10月,红十军团成立,有北上抗日的红七军团和闽浙赣苏区的红10军合编而成,成军后继续执行抗日先遣队任务;
1935年8月,红十军团转战至浙江南部怀玉山地区时,被国民党军重重包围,部队被打散,方志敏和刘畴西被俘后英勇就义,只有不足千人突围,保留了革命的火种,这其中就包括粟裕和刘英。

红十五军团:成立于1935年9月,是红军中最晚成立的一个军团。由红25军和陕北红军合编而成。红15军团军团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副军团长刘志丹,担任过参谋长的有刘志丹,周士第,蓝国清;担任过政治部主任的有高岗,郭述申,王首道。
1935年9月,红15军团在陕北延川成立,由长征到达陕北的红25军和陕北苏区的红26军、红27军合编而成。红25军、红26军、红27军分别改编为红75师、红78师、红81师,全部兵力7千人左右。
1935年11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红15军团划归红一方面军序列;
1936年4月,红15军团参加东征,增设红73师;
1937年8月,红15军团被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

红军时期按照军来分的话,红军时期一共使用过35个军的番号,不过有不少番号都被2支以上的红军队伍用过,在红军的不同时期,同一支队伍也会用到不同的番号。为便于阅读,还是按照番号顺序来依次简单说明一下。
1、红1军,红军历史上有过两支红1军。
第一支红1军就是红一军团,1935年7月成立,长征途中由红一军团改称红1军。
第二支红1军是鄂豫皖红1军,1930年3月成立,由黄麻起义后组建的红11军的三个师合编而成。军长许继慎,政委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参谋长朱亚伦,政治部主任熊受暄。1931年1月与红15军合编为红4军。军长旷继勋,政委余笃三,参谋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曹大骏。
2、红2军,1930年7月成立,由湘西红4军改编而成,后与鄂西红6军合编组成红二军团。红2军军长贺龙,政委朱勉之,参谋长张应南,下辖1师1团,师长王炳南。
3、红3军,红军历史上曾有过3支红3军。其中两支还曾经同时存在过。
第一支红3军就是红三军团,在长征途中因减员严重,被缩编为红3军;
第二支是赣西南红3军,这个红3军成立于1930年7月,历史红1军团建制,全军5千余人,1933年6月,与红22军合编为红1军团红1师,红3师的番号撤销。红3军军长黄公略,政委陈毅,参谋长周子昆。陈伯钧、朱良才,刘畴西都曾经担任过红3军所辖师的师长和政委。
第三支红3军就是红二军团,1931年3月,由红二军团缩编而成。军长贺龙,政委邓中夏,参谋长陈德清,政治部主任柳直荀。
4、红4军,红军历史上曾有过3支红4军。其中以井冈山红4军和鄂豫皖红4军的名头最为响亮。
第一支红4军是井冈山红4军,由朱老总和陈毅所带领的南昌起义余部以及湘南起义的部队,和毛主席带领的秋收起义的部队,在井冈山会师以后,组建了工农红军第4军,下辖红10师,红11师。1930年6月红4军成为红一军团一部;1932年12月,红4军番号撤销,部队改编为红一军团红2师一部。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参谋长王尔琢,政治部主任陈毅。

第二支红4军湘鄂西红4军,1928年7月成立,1930年7月,红二军团成立时,红4军改称红2军,原红4军番号撤销。这支红4军军长贺龙,政委恽代英,参谋长黄鳌。
第三支红4军是鄂豫皖红4军。1931年1月成立;1931年11月与红25军组成红四方面军;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扩编,红4军所属的红10师、红11师、红12师分别扩编为红4军,红9军,红31军。红4军未加入西路军,1937年8月被改编为八路军129师385旅。历任军长和政委有旷继勋,徐向前,王宏坤,许世友,陈再道,余笃三等,耿飙曾担任过这个红4军的参谋长。

5、红5军,红军历史上有过2支红5军。
第一支红5军湘鄂赣边红5军,1928年7月由平江起义部队成立,军长彭德怀,党代表滕代远,副军长黄公略,参谋长邓萍。1930年6月,红5军编入红3军团,1933年6月,红5军与红8军合编为红3军团红4师,这个红5军的番号撤销。
第二支红5军就是红一方面军的红五军团,1935年7月改称红5军,军长董振堂,政委曾日三,代参谋长曹里怀。红5军后被编入西路军参加西征作战,部队损失严重,撤编。
6、红6军,红军历史上曾有过4支红6军。
第一支红6军是东江红6军,1929年6月成立,后改编为红11军和东江独立第2师。
第二支红6军是鄂西长阳红6军,1929年7月成立,军长李勋,副军长陈寿山,参谋长李子俊。这支红6军成军刚满一个月,就被敌人大军伏击,军长牺牲,全军溃散,番号遂撤销。
第三支红6军是赣西南红6军,1930年1月成立,下辖3个旅,军长黄公略,政委刘士奇,参谋长陈奇涵,政治部主任毛泽覃。1930年7月,这支红6军改称红3军并编入红1军团。
第四支红6军是鄂西红6军,成立于1930年2月,下辖2个纵队,军长孙德清,政委周逸群。许光达担任纵队司令。1930年7月,这支红6军与红2军组成红2军团。
第五支红6军是洪湖新红6军,1931年1月成立,因兵力不足,不久改编为独立团。段德昌担任军长和独立团团长。
7、红7军,1929年12月成立,由百色起义的队伍组编而成,下辖3个纵队,军长张云逸,政委邓小平,参谋长龚楚,政治部主任陈豪人。1933年6月,红7军与红21军被合编为红3军团红5师。

8、红8军,红军历史上有过3支红8军。
第一支红8军是广西龙州红8军,1930年2月成立,由龙州起义的队伍组编而成,军长俞作豫,政委邓小平,1931年这支红8军大部并入红7军,番号撤销。
第二支红8军是鄂东南红8军,1930年6月成立,由鄂东南红5军第5纵队改编而成,军长何长工,政委邓乾元,政治部主任柯庆施。后与红5军共同组成红三军团。
第三支红8军是湘赣红8军,1932年3月成立,由湘赣红军独立第1师,独立第3师合编而成,历任军长有李天柱,冯达飞,萧克,历任政委有蔡会,王震。1933年6月,这支红8军改编为红六军团红17师。
9、红9军,红军历史上有过3支红9军。
第一支红9军是闽西苏区红9军,1930年3月成立,军长邓毅刚,政委高静山,1930年4月,这支红9军改称红12军。
第二支红9军是鄂北苏区红9军,1930年6月成立,总指挥张木阡,政委马三光,参谋长韦克铎,1932年,这支红9军编入红3军。
第三支红9军是红四方面军红9军,1933年6月成立,军长何畏,政委詹才芳,副军长许世友,参谋长王学礼,政治部主任王新亭。1937年3月,这支红9军在西路军西征战斗中失利,大部牺牲。
10、红10军,红军历史上有过2支红10军。
第一支红10军是赣东北苏区红10军,1930年6月成立,军长周建屏,政委邵式平,方志敏也曾担任过这个军的代政委,1933年1月,这支红10军与红31师合编为红11军。
第二支红10军是闽浙赣苏区红10军,1933年1月成立,这支红10军也称新红10军,是在老红10军改编为红11军后,由方志敏等重新组建的,历任军长匡龙海,王如痴,刘畴西。1934年11月,这支红10军和红七军团合编为红十军团。

11、红11军,红军历史上有过3支红11军。
第一支红11军是鄂豫边的红11军,1928年7月成立,军长吴光浩,党代表戴克敏,参谋长曹学楷,下辖3个师,全军约1500人。1930年4月,这支红11军改编为红1军。
第二支红11军是东江红11军,1930年5月成立,军长古大存,政委吴秉泰,1932年12月,改编为东江红军独立第2师。
第三支红11军是红一方面军下辖的红11军,1933年1月成立,下辖3个师,全军4500人。军长周建屏,政委员萧劲光。1933年6月,改编为红七军团红19师。
12、红12军,红军历史上有过3支红12军。
第一支红12军是鄂东南红12军,1929年7月成立,谢振亚任军长,1929年10月,改编为红5军第6纵队。
第二支红12军是闽西红12军,1930年4月成立,军长邓伟,后由伍中豪,罗炳辉陆续接任,政委邓子恢,后由谭震林接任,1930年6月,编入红一军团。
第三支红12军是闽西新红12军,1930年11月成立,由红20军和红21军合编成新的闽西红12军,下辖3个团,兵力共3000余人。历任军长包括贺沉洋,左权,游瑞轩,政委施简,政治部主任李力一。1931年12月,新红12军与老红12军合并,组编为红34师。
13、红13军,红军历史上有过2支红13军。
第一支红13军是浙南红13军,1930年4月成立,下辖3个大队和教导团,全军共6000人。军长胡公冕,政委金贯真,政治部主任陈文杰,参谋长刘蜚雄。1932年4月,军长胡公冕被捕,1935年11月,红13军余部并入浙南红军挺进队。
第二支是红5军团下辖的红13军,1931年12月成立,由宁都起义的第26路军73旅改编而成,下辖2个师,董振堂兼任军长,邝珠权任政委,后由何长工接任,邓友毅任参谋长。1932年6月,由原红14军缩编的红39师也并入红13军序列,此时军长赵博生兼任,政委王如痴。1932年12月,红13军番号撤销,所部并入红五军团。

14、红14军,红军历史上有过2支红14军。
第一支红14军是苏南红14军,1930年4月成立,军长何坤,政委李超时,参谋长薛衡竞,政治部主任余乃诚。1930年10月,红14军主力被敌人打散,余部撤往中央苏区,番号撤销。
第二支红14军是红5军团下辖的红14军,1931年12月成立,由宁都起义的第26路军一部组成,赵博生兼任军长,黄火青任政委,朱冠甫任参谋长。1932年6月,红14军番号撤销,所部改编为红39师,并入红13军。
15、红15军,红军历史上有过3支红15军。
第一支红15军是徐(州)海(州)蚌(埠)红15军,1930年7月成立,下辖3个师,陈资平任军长,很快在与敌人的战斗中失利后,番号撤销。
第二支红15军是鄂东南红15军,1930年10月成立,下辖2个团,全军1800人。军长蔡申熙,政委陈奇,政治部主任周吉可。1931年1月,与红1军合编为红4军。
第三支红15军是红5军团下辖的红15军,1931年12月成立,由宁都起义的第26路军一部改编而成,军长黄中岳,政委左权,参谋长肖世俊。1932年3月,划归红一军团建制,左权任军长,后由陈伯钧接任,朱瑞任政委,后由乐少华,朱良才陆续接任。1933年5月,红15军缩编为红五军团第13师37团。

16、红16军,1930年7月成立,由红5军第1纵队和湘鄂赣边独立师合编而成,军长胡一鸣,政委李楚屏,副军长孔荷宠。1933年6月,缩编为红16师。
17、红17军,1933年8月成立,由湘鄂赣独立第3师和赣北独立师河北指挥部合编而成,下辖3个师,军长张涛,政委方步。1934年2月,因在王文驿战斗中损失严重,被缩编为红16师46团。
18、红18军,1933年2月成立,由湘鄂赣军区红军独立第1师和第2师合编而成,军长严图阁,政委徐洪。1933年6月,红18军缩编为红18师,隶属红六军团建制。
19、红19军,红军历史上有过3支红19军。
第一支红19军是冀中红19军,1930年8月成立,由参加河北完县起义的农民赤卫队组成,军长葛占农,全军约4000人。不久在与敌作战中失败,遂撤编。
第二支红19军是冀东红19军,1930年6约成立,由冀东暴动的队伍一部组成,很快在与敌作战中失败,遂撤编。
第三支红19军是闽西红19军,1933年3月成立,下辖3个师,军长由叶剑英兼任,政委杨尚昆。1933年6月,缩编为红34师。

20、红20军,红军历史上有过3支红20军。
第一支红20军是冀南红20军,1930年3月成立,由参加河北磁县暴动的各个武装合编而成,张兆丰任军长,唐寿山任政治部主任,后很快在与敌交战中失败。
第二支红20军是闽西红20军,1930年6月成立,由闽西地区的游击队和赤卫队合编而成,下辖3个纵队,全军1200人,军长胡少海,政委邓子恢。1930年12月,红20军编入新红12军。
第三支红20军是赣西南红20军,1930年7月成立,由赣西南地方武装纵队和赤卫队合编而成,军长曾炳春,政委刘士奇。1931年7月,红20军撤编。
21、红21军,红军历史上有过3支红21军。
第一支红21军是闽西红21军,1930年6月成立,由红4军第4纵队和红12军第1纵队合编而成,军长胡少海,政委李任予。1930年1月,与红20军合编为新红12军。
第二支红21军是赣南红21军,1932年7月成立,由江西红军独立第3师和江西红军新独立第6师合编而成,军长刘畴西,政委李井泉,参谋长宋时轮。1933年6月,改编为红三军团第5师一部。
第三支红21军是冀南红21军,1930年3月成立,由参加磁县彭城暴动的农民武装改编而成,成军不久就在与敌作战中失败。

22、红22军,红军历史上有2支红22军。
第一支红22军是赣南红22军,1930年6月成立,由赣南地方武装的多个纵队合编而成,军长陈毅,政委邱达三。1930年12月,缩编为红64师,归红12军建制。
第二支红22军是赣南新红22军,1932年7月成立,由江西军区独立第4师和第5师合编而成,军长萧克,政委梁锡祜。1933年6月,新红22军撤编,所部被编入红一军团的红1师和红2师。
23、红23军,1933年3月成立,由江西军区第5分区的几个县独立团合编而成,军长刘雄武,李宗白任政委,1933年6月,缩编为红军独立第22师。
24、红24军,1931年7月成立,由驻山西平定地区的西北军起义后组成,军长郝光,政委谷雄一,参谋长刘德铭。1931年9月,红24军余部加入陕北红军,成为红27军一部。
25、红25军,1931年10月成立,下辖2个师,军长旷继勋,政委王平章,隶属于红四方面军。1932年11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远赴川陕根据地之后,红25军在鄂豫皖重建,军长吴焕先,政委王平章。1933年4月,新组建不久的红28军并入红25军。1934年4月,合而复分的红25军和红28军再次合编成红25军,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1934年11月,红25军开始长征,此时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1935年9月,红25军到达陕北,和陕北红军红26军,红27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刘志丹担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1937年8月,红十五军团被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而原红25军则被改编为344旅688团。

26、红26军,红军历史上有过2支红26军。
第一支红26军是冀南红26军,1930年9月成立,由东明和长垣两县的农民武装合编而成,成军不久就失败撤编。
第二支红26军是是陕甘红26军,1932年12月成立,成军之初未设军部,师部,只任命了团长。1933年11月,组建红26军42师,师长王泰吉,政委高岗,参谋长刘志丹。1935年9月,红26军改编为红十五军团第78师。1937年8月,第78师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第687团2营和688团2营。
27、红27军,红军历史上有过2支红27军。
第一支红27军是鄂豫皖红27军,1932年10月成立,由英山县和霍山县独立团以及其他一些队伍合编而成,军长刘士奇,政委郭述申,副军长吴宝才。1932年11月,红27军建制撤销,所部并入红25军。
第二支红27军是陕北红27军,1935年1月成立,由陕北游击队的3个独立团合编而成。1936年9月,陕北红军和红25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红26军被改编为第81师。1937年初,重建红27军,军长贺晋年,政委李宗贵。1937年8月,红27军被改编为八路军120师直属炮兵营和辎重营。
28、红28军,红军历史上有过2支红28军。
第一支红28军是皖西红28军,1933年1月成立,军长廖荣坤,政委王平章。4月编入红25军,10月红28军又重新组建,1934年4月,再次并入红25军,1935年2月,再次重建红28军。1937年,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一部。
第二支红28军是陕北红28军,1935年12月成立,又陕北红军和游击队合编而成。军长刘志丹,政委宋任穷,参谋长唐延杰。1936年4月,刘志丹在东征时牺牲,宋时轮接任军长。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120师弟358旅第716团2营。

29、红29军,红军历史上有过2支红29军。
第一支红29军是陕南红29军,1933年2月成立,由川陕边游击队合编而成。军长陈浅伦,政委李艮。1933年4月,部队与敌战斗失利,余部撤到川北,并入红四方面军序列。
第二支红29军是陕北红29军,1936年3月成立,由陕甘红一团和宜川中川的两个独立营合编而成,军长萧劲光,政委朱理治。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129师特务营,后被改编为留守兵团警备第二团。
30、红30军,红军历史上有过2支红30军。
第一支红30军是红四方面军的红30军,1933年7月成立,由红四方面军红4军第11师扩编而成,军长余天云,政委李先念,下辖红88师,红89师,红90师,红88师师长汪烈山,政委王建安,红89师师长柴鸿儒,政委杜义德,红90师师长邹洪盛,政委程世才。1936年10月,红30军编入西路军参加西征作战,1937年3月,西路军失败后,李先念带领少数红30军将士由新疆辗转回到延安。
第二支红30军是红一方面军的红30军,1936年4月成立,由陕北红军独立团和陕北几个县的独立营合编而成,军长阎红彦,政委蔡树藩。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129师炮兵营。

31、红31军,1933年7月成立,由红四方面军第73师扩编而成,历任军长包括王树声,孙玉清,余天云,萧克,历任政委有张广才,詹才芳,周纯全,郭述申。1937年2月,红31军参加援西军。1937年8月,红31军改编为八路军129师386旅。
32、红32军,红军历史上有2支红32军。
第一支红32军是东北地区红32军,1932年9月成立,由吉林磐石和海龙县的农民武装组建而成,初建时负责人是李红光和孟洁民,后由杨靖宇接手。1933年9月,红32军改编为人民革命军第1独立师。
第二支红32军是由红九军团改编的红32军,1935年6月成立,军长罗炳辉,政委何长工,参谋长郭天民,政治部主任黄火青。1936年7月,红32军编入红二方面军。1937年8月,红32师改编为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

33、红33军,成立于1933年11月,由川东游击队改编而成,划归红四方面军建制。军长王维舟,政委杨克明。1935年,编为左路军,随四方面军南下,时任军长罗南辉,政委杨克明。1936年1月,红33军编入红5军,33军番号撤销。
34、红34军,成立于1933年8月,由川陕军区的几个独立师合编而成。军长张广才,政委袁克服。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取消红34军的建制,所部分配到几个主力军中。
35、红35军,成立于1930年10月,由赣南地区的数支红军地方武装合编而成,军长罗贵波,后由邓毅刚接任,政委邱达三,后由李井泉接任,参谋长鄢一心,后由宋时轮接任。1931年10月,红35军改编为红一方面军独立第3师,1932年7月,和独立第6师合编为红21军。

自此红军时期共计使用了35个军的番号,因为有些番号被多次使用,实际出现过的军超过了70个。
简单盘点一下,红军时期的方面军属于是军队的最高建制,其主要军政首长,参加授衔的基本都是元帅的级别。
军团是比方面军低一个等级的建制,军团的主要首长,参加1955年授衔的,一般是上将起步。和军团的规模有关,像规模比较大的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相比规模较小的红六军团,红九军团来说,那是不可以道里计的。而红六,红九比那些规模更小的军团来说,又好了不少。
红六和红九虽说没有大将,可是上将数量还是很可观的。
红七和红十军团授衔情况一般,主要是因为承担了九死一生的任务,核心将领损失殆尽,还好出了个粟裕大将,给这两个军团撑起了场面。

红十五军团是个比较特别的部队,本来只是红四下面的一支偏师,按规模来说算是小的,不过无论从将领还是部队的后续发展,都非常不错,如果程子华也参加授衔的话,红十五军团会更辉煌。
到军这一级,兵强马壮的军达到2万人,有些军只有1000出头,基本没有可比性。以那些主力军来说,军政首长授衔的话一般也是上将或者中将。
授衔时有一项原则就是红军时期的任职:元帅要求是军团级以上;大将军级以上;上将师级以上。从这一点来说,以上70个军的军政首长获得中将以上是实至名归。上将中有几位,如苏振华,韦国清,唐亮等,在红军期间是没能达到师级标准的,属于是后期表现出色,被破格的。而像红25军中刘震和韩先楚,差不多都是在红军改编成八路军之前,才将将被提拔成师一级,这还是因为红十五军团的军团建制被保留的情况下进行扩军,这两位虎将才有了提拔的机会。

另外有一个有意思的情况,红军的70+的军中来自北方的不超过10个,规模比较大的也就是红五军团和陕北红军,其他几支都是零星散布在北方各省,并且规模有限,存续时间也不长。
这种情况也很容易理解,毕竟革命的主要力量还是集中在湖南,江西,福建等几个南方省份,在北方还是比较弱小的。
红五军团因为是宁都起义的部队,这支冯玉祥的西北军成军时招募的大部分士兵都是河北及周边几个省的,红五军团是红军期间我军中北方人最多的一支队伍。
陕北红军本来规模也不大,后来红25军和红军主力陆续到达陕北后,才跟着发展起来。陕北红军一共有5个军,只有红26军成立较早,其余的红27军,28军,29军,30军都是在红军到达陕北之后才成立的。
所以在我军中北方将领的比例也是偏低的,元帅只有徐帅一人,大将没有,上将有8位,张宗逊,赵尔陆,阎红彦,李达,吕正操,董其武,周恒,乌兰夫,中将多一些,有22位,如孙继先,孙毅,倪志亮,万毅等。整体比例来说,大约占到10%到20%。

下文会接着介绍八路军时期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