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个集团军的前世今生——第77集团军

景天来看过去 2024-11-06 12:56:52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按照最新的架构,陆军的编制一共是13个集团军,隶属于5大战区。

这13个集团军从第71集团军开始,一直到第83集团军。每个集团军都是久经沙场的百战雄师,追根溯源的话,每个集团军都有一部曲折辉煌的历史。

这本小集子尝试去挖掘追溯一下各个集团军的前世今生,看一看那些已经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来龙去脉。。。

至于为什么最新的集团军编制从第71开始,这是大有深意的,并不是随意安排。

根据周恩来总理1947年起草的《解放战争第三年年军事计划》,其中明确提出:

“要以建军500万为目标,三年时间内将51个步兵纵队发展至70个。”

这里的“纵队”,后来都改编为“军”,也就是说1到70军的番号早在1947年就有所规划,在后来的几十年中,这些番号基本都被或长或短地使用过。所以最新的番号从第71开始。

好,言归正传,来看一下第77集团军的前世今生。

第77集团军是西部战区旗下的两大集团军之一,另一个是第76集团军。

另外新疆军区还部署着四个合成师作为后备力量,整个西部战区的野战部队足足有四个集团军的规模,足以覆盖广袤的防区和漫长的边境线。

第77集团军则整合了原13集团军大部,和47集团军一部,14集团军一部,以及21集团军一部。军部驻地四川成都。

第77集团军包括六个合成旅以及陆航旅、炮兵旅、特战旅、防空旅等其他类型的旅级部队。

看一下六个合成旅的番号:合成39旅、合成40旅、合成55旅、合成139旅、合成150旅、合成181旅,基本可以看出来他们分别来自于哪支部队。

其中重型合成有 39 旅和 139 旅,中型合成的 181 旅,轻型合成的 55 旅,以及山地合成的40 旅和 150 旅。

先来看一下这几个合成旅的由来。

合成39旅,来自于原13集团军37师。

为何没有用合成37旅这个名字,这个没搞明白。

13军原来有37师,38师,39师,后来组建成13集团军时,39师撤编。

当年386旅是129师的主力,4纵是中野的主力,37师的前身10旅是中野4纵的头等主力。所以第37师根正苗红,可以说是传奇的第386旅的最嫡系的部队。

1931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73师在安徽省六安县成立,刘英、吴焕先分任师长和政委,下辖三个团:第217团(原红4军第11师31团);第218团(原红4军第10师28团);第219团(原红4军第12师34团)。

1932年10月,第73师随红四方面军转移,参与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

1933年7月,第73师扩编为第31军,王树声、张广才分任军长和政委,原属各团亦依次扩编为第91、92、93师。

1935年5月,第31军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

1937年8月,第31军奉命改编为八路军第129师386旅,陈赓出任旅长,第91、93师改编为第771团、第772团。

抗日战争时期,第386旅歼敌2.5万,战功赫赫。386旅在日军那里也是大名鼎鼎。

1945年9月,第386旅参加内战首战上党战役,歼敌7560人。

10月,第386旅编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并改称第10旅,周希汉、刘忠分任旅长和政委,下辖三个团:第28团(原第772团);第29团(原第20团,前身为成立于1937年的抗日义勇军第5路军);第30团(原士敏独立团,前身为成立于1942年的太岳抗日根据地沁水县大队)。

1948年5月,4纵10旅改称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10旅,旅长周希汉、政委廖冠贤。

1949年2月,中野4纵第10旅改称第13军37师,原属各团依次改称第109、110、111团,周学义、雷起云分任师长和政委。

建国初期,第37师随军镇守云南,先后参加了云南剿匪、抗法援越。

1961年1月,第37师被中央军委确定为全军战备值班师,并执行北方甲种步兵师整编。

1966年7月,第37师赴越南参加防空作战任务,参战11个月击落击伤敌机48架。

1968年10月,第13军离开战斗多年的云南,奉命移防四川,转隶成都军区。第37师亦随军抵达重庆,师部驻潘家坪。

1971年6月,第37师师部移驻江津。

1979年2月,第37师随军参加对越反击战,征战越境一个月,以伤700,亡200余人的代价,取得毙俘敌2243人的骄人战绩,敌我交换比为2.45:1,成为西线参战部队的“模范师”。

1985年9月,第37师执行南方甲种步兵师编制,仍属第13集团军建制,下辖5个团。

第109团;第110团;第111团;炮兵团;高炮团。

其中,高炮团是以第39师炮兵团机关、直属队和第37、39师高炮营等单位为基础组建而成。

1988年4月,第37师和第38师112团、第13集团军炮兵旅、电子对抗营等配属单位1.7万余人,在师长陈庆云、政委段树春的指挥下奔赴南疆,接替北京军区第27集团军,参加两山轮战。

1989年10月,第37师奉命撤离两山战区,宣告中越边境轮战的结束。

轮战一年半的时间,第37师伤敌1062人、毙敌725人,而自身伤亡241人,战果显著。

1998年,第37师第110团和原沈阳军区第39集团军116师348团合编为师装甲团。

2006年,第37师被中央军委确定为全军战略预备队。

2016年,第37师随军转隶西部战区陆军。

2017年4月,第37师拆分为南部战区陆军第75集团军山地合成旅和西部战区第77集团军39合成旅。

合成40旅来自原步兵40师,是隶属于14军的一个师。

1937年8月1日,组建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1总队;

1937年8月1日,在山西省太原国民师范学校,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或称“山西新军”成立,决死队首任政治委员薄一波。

1937年10月,扩编为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1纵队;

10月,在中共北方局的组织和领导下,扩编为“决死一纵队”,下设一、二总队,归属太岳军分区,鲁应麟任纵队长,薄一波任政治委员委。

1941年6月,编为太岳纵队决死第1旅;

1945年10月23日,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第11旅;

4纵就是赫赫有名的386旅为主,司令员陈赓大将,政委谢富治。

1948年5月9日,改称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11旅;

1949年2月14日,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第40师,驻许昌叶县。辖118团(前身为1938年春组建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1纵队第3总队)、119团(前身为1937年10月组建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1纵队第1总队)、120团(前身为叶县、方城的游击部队);

首任军长李成芳,政治委员雷荣天,首任师长刘丰,政治委员侯良辅。陈赓手下有四个主力团,40师就有两个。

1952年5月,组建40师炮兵团(40、43师山炮营合编,曾用炮兵第320团番号);

1958年,40师120团撤销;

1962年,以西南军区公安16团(原12军36师107团)为基础重新组建40师120团;

1975年12月, 40师执行南方甲种师编制;

1985年9月,整编为陆军第14集团军步兵第40师,执行南方甲种摩托化步兵师编制,辖第118、119、120团,炮兵团、高炮团(由炮兵65师614团机关、直属队与40师、250师高炮营合编);

1998年9月,120团与由沈阳军区坦克第5师19团合编为40师装甲团;

2003年11月,40师炮兵团改编为云南省军区边防12团,原炮兵第4师第18团(乌蒙铁军)编为40师炮兵团;

2013年底,40师拆分为两个旅,以步兵第119团为主,带高炮团、师直等组建第40丛林山地摩托化步兵旅;以步兵第118团带装甲团、炮兵团组建第42机械化步兵旅。隶属于14集团军;

2017年,新一轮军改,撤销所有现有编制,组建13个集团军。4月27日,第14集团军撤销,第40丛林山地摩托化步兵旅编为第77集团军合成第40旅,第42机械化步兵旅编为第75集团军特战第75旅。

14军多年驻防云南,在我军中享有“丛林猛虎”和“南疆长城”的美称,而40师又是14军中的主力部队。

40师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战果显著,涌现了一大批的英雄集体和个人。

中央军委授予40师118团“老山英雄团",118团8连“老山英雄连”、119团8连“老山穿插英雄连”、119团7连“老山防御英雄连”,118团1连4班班长陈洪远“孤胆英雄”,118团8连4班班长尹光中、119团2连3排排长秦国富、118团5连副连长张大权、119团8连3排代理排长李海欣、118团9连4班班长史光柱、119团8连9班班长杨国跃“战斗英雄”,120团4连政治指导员郭兴科“战地模范指导员”荣誉称号;

昆明军区授予118团5连“老山攻坚英雄连”、119团6连“老山猛虎连”、120团3连“老山钢铁连”、120团4连“老山坚守英雄连”、炮兵团9连“老山英雄炮兵连”、119团3营李海欣等15名战士“老山十五勇士”荣誉称号;

119团、118团2营、119团2营、师炮兵团2营各记集体一等功一次;步兵119团作为40师的第一梯队左翼团,战后被昆明军区授予集体一等功。

合成55旅来自55师,55师的传承有些复杂,曾先后隶属于19军,21集团军,47集团军。

1945年12月,晋冀鲁豫军区8纵队24旅成立,刘金轩任旅长、李耀任政委,下辖第70、71、72团;

1946年初,第24旅改称太岳军区独立旅;

1947年5月,24旅编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建制,改番号为第12旅,下辖第34、35、36团;

1948年6月,12旅划归陕南军区建制,军政主官分别为薛克忠、谭又夫。第36团调出第12旅建制,直属于军区建制。勋白独立团调归12旅;

1949年5月,第12旅改称第19军55师,首任师长符先辉,政委张明,原第34、35团改称第163、164团,原第36团、勋白独立团划归第19军57师,调入原晋冀鲁豫军区第38军17师51团改称第165团;

1952年7月,第19军撤编,第55师转隶兰州军区;

1953年,55师进行了现代化改装,老165团改为炮兵第306团,原第57师169团改为165团;

当时兰州军区只有两个独立步兵师,第11师和第55师。两支部队虽然发展颇为曲折,但经过多轮军改之后都仍屹立不倒。

1960年10月,第11师调归西藏军区;

1962年,第11、55师在对印自卫反击战的战场上从两个方向痛击印军;

特别是第55师,涌现出了享誉全军的战斗英雄

庞国兴,他的名言“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听起来相当霸气!简直就是新时代的的”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1969年10月,第55师编入重新组建的第19军;

1979年4月,第11师转隶新疆军区,后改称乌鲁木齐军区;

1985年6月,第19军撤编,第55师转隶第21集团军;

1985年6月,第11师执行北方甲种摩步师编制,仍属新疆军区建制;

1988年,摩步第11师被兰州军区确认为“红军师”,所属第31、32、33团被确认为“红军团”;

1998年,第55师改编为摩步旅,摩步第11师保持师级建制不变;

2003年,摩步第55旅转隶第47集团军;

2017年,新一轮军改,第摩步第55旅转隶西部战区陆军第77集团军,改称合成第55旅。被称为雪域雄师旅。

至于摩步第11师,已经建设成了机械化、合成化、信息化水平极高的合成师,仍隶属于新疆军区,是我军目前为数不多保留师级建制的野战部队。

合成第139旅,来自于139师,隶属于第47集团军。

139旅又称“华山猛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77集团军下辖的一个重型合成旅,驻地四川省什邡市。其历史相当悠久。

1932年春,湘赣苏区的红军独立第一、三师合编成红八军,全军2200余人。代理军长李天柱、政治委员王震、参谋长李达。139旅最早的前身就是其中的红军湘东独立第一师;

1934年7月23日,红六军团正式成立,军政委员会主席任弼时、军团长萧克、政治委员王震、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张子意,下辖第十七师:师长萧克兼任(后吴正卿代)、政治委员王震兼任(后苏杰代)、政治部主任张子意兼任;第十八师:师长龙云(后邝朱权代)、政治委员甘泗淇、副师长彭辉盟、参谋长谭家述、政治部主任方礼明。

1935年11月19日,红六军团与红二军团由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

1936年7月,红六军团、红二军团和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两军团和红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红六军团改编为红六军,军长萧克(后陈伯钧代)、政治委员王震、副政治委员罗志敏、参谋长谭家述(后彭绍辉代)、政治部主任张子意(后刘道生代),下辖第十六师;师长张辉、政治委员晏福生;第十七师:师长贺庆积、政治委员汤祥峰;第十八师:师长张正坤、政治委员罗志敏(兼任);模范师:师长刘转连、政治委员彭栋才。

1937年8月,红六军团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参谋长刘子奇/郭鹏、政治部主任袁任远。下辖两个团。

第717团:团长刘转连、副团长晏福生、参谋长欧阳家祥/贺庆积。该团主要由原红六军团为基础改编而成。

第718团:团长文年生/贺庆积、副团长帅荣。该团主要由红三十二军为基础改编而成。其后沿革为延安警1旅1团 → 冀热辽30旅66团 → 热辽军区独16旅47团 → 东北民主联军八纵23师68团→第四十五军134师401团 → 第五十四军134师401团 → 第五十四军161师482团(瑞金团)。

1937年11月,平山独立团成立。团长陈宗尧,政委刘道生/李铨/罗章/刘子奇(1938年5月16日),副团长徐国贤,参谋长李迎希,政治部主任李铨。平山团成立后由平山洪子店出发开赴山西。于12月归建,改番号为719团。

1941年3月,王震旅长率359旅旅直、补充团、719团一营、特务团开赴调到延安以南金盆湾、临镇、马坊、九龙泉、南泥湾等地垦荒生产。

1942年冬,增辖特务团、补充团。359旅共辖5个团,兵力8502人。

旅长王震,张邦英兼任政治委员,苏进任副旅长,王恩茂任副政治委员,刘转连任参谋长,李信任政治部主任。第717团团长陈外欧,政治委员李铨。第718团团长陈宗尧,政治委员左齐。第719团团长张仲翰,政治委员曾涤。特务团团长徐国贤,政治委员谭文帮。补充团团长苏鳌,政委龙炳初。

1944年11月,359旅第一梯队4000人加上中共中央派遣的900余名干部,改称八路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从延安出发,向南挺进。南下支队第一梯队总5000余人,组成六个大队,第一至第四大队由原第359旅的官兵组成;第五大队和第六大队由中央调赴新四军第五师工作随军南下的干部组成,其中第五大队由贺炳炎、廖汉生率领,第六大队由文建武、张成台率领。

南下支队司令员王震、政委王首道、副司令郭鹏、副政委王恩茂、参谋长朱早观、副参谋长邹毕兆、苏鳌、政治部主任刘型、副主任李立。供给部部长何维忠,供给部政委左齐,卫生部部长潘世征,副部长唐国华,卫生部副政委杜宏鉴。

359旅副旅长苏进率领5000人留守陕甘宁边区,并作为南下的第二梯队待机出发。南下第二梯队临时指挥部:文年生任指挥,刘转连任副指挥,张启龙任政委,晏福生任副政委,贺庆积任参谋长,李信任政治部主任。还有袁任远、谭余保等。

1945年6月18日,第二梯队从延安出发,在邵原渡黄河,至河南铁门关,越过陇海铁路。8月13日接到命令,停止南下,留在河南归王树声、戴季英统一指挥。

1945年9月17日,中央电令警一旅、359旅及第九干部大队奔赴东北,指定359旅占领嫩江地区,建立政权。359旅主力继续经邯郸、冀县、饶阳、河间、雄县、霸县、固安、安次、玉田、卢龙、山海关,向东北进军。9月中旬359旅先遣队到沈阳。

建国后,第139师跟随第47军驻扎于陕西渭南,长期驻扎于华山脚下,故有“华山猛虎”的美誉。

1986年4月至1987年4月,摩步第139师随集团军南下参加对越自卫反击轮战,有两个单位和两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其中包括一等功臣徐良。

1991年2月,兰州军区确认步兵第139师为红军师。

2003年11月,139师缩编为机械化步兵旅,是兰州军区的第一个机械化步兵旅。

2017年整编为第77集团军重型合成旅。

合成150旅来自于原149师,149师隶属于第50军,也就是13集团军的一部。

实际上在1969年,50军的149师和18军的52师互换番号,也就是说后来的149师实际上是18军的52师。

而后来在对印作战中屡立奇功的西藏军区52旅,实际上就是原来的149师。

1985年,50军撤编,149师转隶第13集团军,150师撤销番号。

后149师被拆分成两个旅,合成149旅和合成150旅。

所属446(155)团及445(154)团组成合成150旅,转隶77集团军,移防西藏昌都:

装甲团(原447团,156)及师直属队组建合成149旅,转隶76集团军,移防青海西宁。

150旅就是我军之中有名的‘两不怕旅’,这个绰号是有来历的。

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149师某团2连6班在班长阳廷安带领下,全班英勇作战,战斗开始后,阳廷安对身旁的战士喊道:“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跟我来,打进去!”阳廷安牺牲后,6班战士高喊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班长报仇!”的口号,奋力冲向敌人。

6班和5班一起,攻克了敌军地堡27个,收复了卡龙据点,打死和俘虏印军55名,缴获了火炮3门,各种枪支59支,并且还一直攻入印方纵深,为全歼印军第7旅创造了条件。6班8位战士有7名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战后,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赴京向毛主席汇报时说:战胜敌人,“我们的战士靠的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毛主席给予充分肯定:“我很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6班后来被命名为“阳廷安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个解放军著名的口号,也就是成为了两不怕旅的标签。

合成181旅,来自原21集团军61师,由61师181团(金刚钻团)和182团(铁锤子团)合编而成。

其中181团最早可以追溯到1934年冬成立的红28团。

1935年2月,编入重建的红28军为第82师244团。

1937年9月,改称鄂豫皖工农抗日联军第82师244团。

1938年春,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7团。

1941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2师第4旅10团。时任新四军2师师长的罗炳辉。

1943年9月,改称第2师4旅兼淮南军区津浦路东军分区第10团。

1944年6月,改称新四军第2师4旅10团。

1945年12月,随所在师编入津浦路前线野战军为第2纵队第4旅10团。

1946年1月,改称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4旅10团。

1947年2月,改称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4师10团。

1949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61师181团。该团是红军团,是军、师第一主力团。

1953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1958年8月,从朝鲜撤军回国,随第2l军隶属北京军区建制。

1959年3月,随第61师西进执行平叛任务,归兰州军区领导。

1961年6月,返回山西大同,归建北京军区第21军建制。

1961年12月,第181团与陆军第62师第184团对调。

1967年3月,随陆军第21军转隶兰州军区建制。

1975年9月,第184团与陆军第62师第181团再次对调。

1985年9月,整编为陆军第21集团军步兵第61师第181团。

1986年5月至1987年4月,该团随第61师配属陆军第47集团军参加老山轮战,该部战士牛先民荣立一等功,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1989年4月,第61师被中央军委确定为全军首批应急机动作战部队;

1990年6月,第61师按应急机动作战部队编制进行整编,是当时我军三大快反师之一。另外两个是第13集团军第149师和第54集团军第162师。

第21军第61师曾经7次被评为全军军事训练一级单位,战力强大,下辖6个团,是当时我军仅有的两个6团制步兵师之一,另外一个是“中原猛虎师”——第54集团军第162师。其中3个步兵团有荣誉称号,更有两个是红军团。第181团(红军团,金刚钻团)、182团(红军团,铁锤子团)、183团(钢铁团)。

2017年,61师181团(金刚钻团)和182团(铁锤子团)合编为西部战区第77集团军合成181旅。

综上所述,77集团军中的六个合成旅,有两个来自原13集团军,来自47集团军的有一个半,来自21集团军的也有一个半,来自14集团军的有一个。

第77集团军说是以13集团军为班底,也说得过去,毕竟13集团军中的头等主力37师也在其中。

另外来自14集团军的40合成旅,以及来自47集团军的55合成旅,都和13集团军系出同门。当年都是陈赓手下太岳纵队的成员。

至于77集团军的其他六个旅,大部分都来自于原13集团军。篇幅原因,就不一一介绍。

说到第13集团军,必须要说一说陈赓大将和周希汉中将。

陈赓,1903年2月出生于湖南湘乡。

1916年投笔从军,编进湘军鲁涤平部第6团2营当兵。

1921年,从岳阳脱离军队到长沙,参加“青年救国会”等群众团体,积极从事反帝爱国活动。

1922年进入毛泽东同志倡导开办的自修大学,192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2月前往广州进陆军讲武学校。5月考入黄埔军官学校第1期,10月参加平定商团的战斗,11月黄埔军官学校毕业。

1925年留校任黄埔军校第2期入伍生连连长,第3期本科副队长。

1926年3月任黄埔军校第4期步科7连连长。

1926年7月广东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参加北伐誓师。

1926年9月被派往苏联学习政治保卫工作和群众武装暴动经验。

1927年2月从苏联回到上海。1927年3月前往武汉,在北伐军第2方面军任特务营营长。

1927年4月出席在武汉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5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7年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担任第2军第3师第6团第1营营长,在会昌战斗中左腿负伤。

1928年-1932年,化名王庸,在上海中央特科工作,1931年6月由中央特科派往天津工作。

1931年9月被派往鄂豫皖红色区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第13师318团团长。1931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成立,被调任第12师师长。

1932年9月调任红四方面军参谋长,932年11月到上海治疗腿伤。

1933年3月24日在上海被捕。1933年5月从南京逃出,被派往中央苏区,任红军第1步兵学校即彭杨步兵学校校长。

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任红军干部团团长。

1935年8月红军干部团与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合并,调任红一军团工作。1935年9月,红一、三军团在甘肃哈达铺改称陕甘支队,任第13大队队长。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任红军第十三团团长。1935年12月任红军第一师师长。

1937年9月4日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任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旅长。

1940年1月19日奉命率386旅主力及18集团军总部特务团进入太岳区,同薄一波同志率领的决死一纵队会师,统一指挥该区八路军、决死队,1940年5月成立太岳军区,任军区司令员。

1941年8月奉集总命令,以386旅、决死一纵队、212旅及决死二、三纵队一部组成太岳纵队,任纵队司令员兼军区司令员。

1943年11月离太岳区前往延安。1943年12月进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1945年4月参加党的第7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

1945年9月7日,太岳区红军主力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纵队,任纵队司令员。

1945年10月,根据晋冀鲁豫军区命令,太岳军区主力部队组编为第四纵队,任纵队司令员。

1947年7月,由第4纵队和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第38军组成陈赓兵团。

1949年2月,任第2野战军第4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50年2月22日西南军区成立,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1950年3月任昆明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任云南省主席。1950年4月1日云南军区成立,任云南军区司令员。

1950年7月7日被任命为中共中央代表前往越南,协助越南抗击法国。

1951年4月25日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1年6月8日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3兵团司令员、政委。

1952年6月14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议会常任委员会授予一级独立自由勋章。1952年6月16日跨过鸭绿江返回。

1952年7月8日毛泽东主席批示同意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

1953年9月1日军事工程学院开学,任院长兼政委、院党委书记。

1954年10月31日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1955年9月27日授予大将军衔。同时授予1级八一勋章、1级独立自由勋章、1级解放勋章。

1955年9月29日任第一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1957年5月1日国务院免除所任军事工程学院政治委员兼职,但仍任院长兼党委书记。

1957年9月上旬参加军事代表团访问苏联。1957年12月19日突患心肌梗塞病。

1958年9月25日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959年9月16日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1959年9月26日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

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病逝,终年58岁。

陈赓大将的战力在解放军将领之中是数得着的,在大将之中,他和粟裕大将可以说是最能打的两位。

最特别的是,当年全国整军,纵队改成军,别人都是一个纵队一个军,唯独陈赓的4纵,弄出了两个军,并且数轮军改,都始终存在,这个绝对属于是军中的独一份。

如果再算上15军的话,那就更加不得了。。。

周希汉,1913年8月27日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市。

1927年11月13日参加黄麻起义。 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周希汉参加黄麻起义时,才14岁。后来参加红军,成为徐向前的通信员,也算是徐帅一手带出来的将领。

红军时期,历任麻城县独立营通信班长,独立团通信排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红十三师三十八团共青团委书记,红四方面军总部参谋,红九军作战科科长兼教导队队长,第三十一军作战科科长兼教导营营长。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斗争。西征转战,参加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和反六路围攻,以及长征。

周希汉脾气火爆,在红四方面中,有几次冒犯了张国焘和红九军军长何畏,差点丢了命,好几次都是被徐向前给救下来的。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作战股股长,补充团参谋长,386旅参谋长兼太岳军区参谋长,南进支队司令员,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副司令员。参加了百团大战、创建冀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和神头岭、林南等一系列战役、战斗的组织指挥。

在386旅,周希汉成为旅长陈赓的得力助手,是陈赓手下的第一猛将。

当时129师有著名的三子:师长刘伯承眼睛受过伤,绰号瞎子;旅长陈赓腿受过重伤,绰号瘸子;周希汉瘦得像麻秆一样,绰号瘦子。三子打起仗来,各司其职,配合默契,堪称是最佳团队。。。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十旅旅长,第二野战军十三军军长。参加了同蒲、临浮、晋东南亚、汾孝、络阳、豫东、挺进中原、淮海、渡江、解放大西南等一系列战斗、战役,取得生擒国民党将领六十一人的战绩。

期间,最亮眼的战绩是全歼了所谓的天下第一旅,连旅长都被周希汉部生擒。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十三军军长兼滇南卫戍司令员、滇南二委第二书记。

1955年,周希汉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58年底,周希汉任海军副司令员兼海军参谋长。

1988年11月7日,周希汉因病去世,享年75岁,安葬在麻城革命公墓。

7 阅读:2511
评论列表
  • 2024-11-07 10:57

    好资料,要收集这么全,要花功夫

  • 2024-11-08 00:06

    不容易![点赞][点赞][点赞]

  • 2024-11-11 18:15

    什么时候介绍一下76集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