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8个在籍院士,为何没有再出现一位诺奖得主呢?原因何在?

凡尔赛百态 2025-02-07 01:48:28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曾荣获诺贝尔奖,这是几十年前的辉煌。

除了他之外,莫言和屠呦呦也获得这一荣誉,但其他人则未能获此殊荣。

截至2024年,中国两院院士总数约为1798人。

其中,中国科学院拥有约873名院士,中国工程院拥有约978名院士。

然而,这1798名在籍院士中,为何没有再出现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呢?

中国院士的荣誉,往往更多地体现在政治成就上,而非纯粹的学术贡献。

就像人们称呼女性为美女,并非因为她的实际容貌如何出众。

院士的身份并不完全基于其学术成就,而美女的称谓也不仅仅关乎外貌。

在社交场合中,尊称某人为大哥,这并不代表他是我们的亲生兄弟,而是出于对长者的尊重和礼貌。

在中国,院士不仅是荣誉的象征,也往往成为了利益的直接受益者。

大多数院士都是在这样的“追求”个人发展中走过来的。

如果以这样的“中国最高”名利位为目标,仍然能走在科研前沿的,只能是少数仍在一线工作的院士了。

他们可能还要面对巨大的阻力,那些体制内固有且日益加剧的不合理因素,这些既包括先天存在的难题,也包括后来发展出来的、强大到无法推翻的问题,无论是普通科研工作者还是院士,都必须面对。

能够突破这些障碍的人就更少了。

1798人位院士中,可能只有不到100位还在亲自进行或深入领导团队进行顶级科研工作!

然后其中又有90位被体制消耗掉?

所以,不要对院士这个名头寄予太高的期望。

中国会不断出现世界顶级科技成果的,这来自于年轻的硕士们愿意探索并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DeepSeek可以看作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其他更复杂和更具挑战性的世界级难题也会有团队去攻克,一旦解决就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但这也需要文化基础和至少十几年的积累。

但是,如果体制仍然顽固不化,题主所见的现象就会成为主流,那么真正能够做好科研的力量就会非常少,对于这样一个大国来说,每年几千亿以上的科研投入,仍然大部分被浪费掉了,同时还让年轻人陷入厌学或者面临行政压力而感到抑郁甚至选择放弃。

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主要看重那些有重大贡献或已经经过验证的理论。

霍金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而中村修二则有幸获奖。

尽管霍金是名校教授、杰出的物理学家,中村修二只是一名公司职员,但他们的成就却有所不同。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和《鬼吹灯》的作者都是畅销书作家,但他们并非文学或历史教授。许多文学教授的作品却难以售出,这反映出评价体系的差异:有人真正取得了成就,而有些人则过于关注指标。

许多教学优秀的老师未能获得职称,而一些教育学专家、教授的授课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诺贝尔奖的评审标准确实重要。诺贝尔奖更青睐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重大贡献,即几十年前产生并至今仍发挥影响的成果。

如果中国在过去二十年中取得了显著成就,那么再过二十年或许有机会获奖。

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相对薄弱,而这正是诺贝尔奖的主要关注点之一。

基础科学研究往往需要巨大的投入、长时间的研究和较少的成果。

国内科研现状以国家需求为主导,因此许多院士的研究成果在国内意义重大,但在国际舞台上可能并不处于前沿位置。

光刻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如光源和工件台是国内的技术短板,近年来这一领域成为国内的热点方向,而在国外则被视为夕阳产业。

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并获评院士的专家很难获得诺贝尔奖的认可。

上世纪改开初期,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许多国内科研工作仅仅是对国外成果的本土化,即“翻译”,这种方式显然无法带来尖端领域的创新,从而难以在国际上赢得诺贝尔奖项。

当前的研究方向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变,强调既要接轨国际,在基础和理论领域实现突破。

又要立足国情,开展对国家和产业发展有实质性贡献的研究。

尽管后者可能在工程应用上不够前沿,难以获得国际认可,但对国家发展大有裨益。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以及对基础科学研究投入的增加,未来三十年内,中国本土有望诞生多项诺贝尔奖级别的科研成果。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

0 阅读: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