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粟裕、叶帅不赞成对越作战,陈云说了一番话,让邓公下定决心

历史也疯狂了 2024-08-04 00:40:14

1978年11月,邓小平放下国内的工作,出访新加坡,当时我国的施政方针刚刚调整,计划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有月余便要召开,政府各部门的工作都十分繁忙。

按理,届时作为我国最高领导人的邓小平不会在如此重要的时刻访问他国,但是,此刻飞机上紧锁的眉头却昭示着此次出行必有内情。

原来,邓公这次出访的目的是想与当时的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就越南的过格行为交换意见。两人会晤之后,邓公首先与李光耀分析了越南在周边国家的战略计划,李总理对邓小平的说法深以为是。

在交谈中,邓小平说道:“现在世界上许多对华持观望态度的国家都不明白,为何中越关系突然恶化,而越南又毫无缘由的针对中国。

李光耀总理回复称:“越南高层一直有一个成立中南半岛联邦的美梦,这种想法,如今的黎笋有,从前的胡志明也有。”

会谈结束时,李光耀总理明确表示:若来日万不得已,中越之间真有冲突,那么新方将会坚定的站在中国一边。

离开新加坡后,邓小平便登上了前往美国的专机,在中越边境冲突不断的时刻,邓公接连走访几个国家的目的,显然是为了了解各国领导对中越两国的真实态度。

一、回望前尘

作为邻国,越南并非一开始就对中国存心挑衅,相反中越两国还渊源颇深,因此双方也有过一段不短的蜜月期。

越南独立之前,曾是中国的藩属国,虽然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而脱离出去,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军仍觉与越南有同仇敌忾之感,因此双方也曾在患难时彼此帮助。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维护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国对很多社会主义国家都提供了帮助,这其中也包括越南。不同的是,我们对别的国家的援助是尽力,对越方却是竭力。

据统计,中越关系破裂前,中国先后向越南提供了近200亿元的扶持,这在当时的中国可谓一笔“巨款”。

本以为,中国的赤诚相待会换来与越方长久的睦邻友好,事实却令人大失所望。

二、破裂有因

1958年,苏联借协助中方发展为由,向中央提出要在海南建一个长电波电台,以便监控和操纵核潜艇。面对如此明显的挑战中国主权的无理要求,我们言辞恳切的拒绝。

不料苏联见试探不成,又赔了面子,便恼羞成怒的与中方撕破了脸。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为孤立我国,于是就想方设法的拉拢越南,彼时我们以为凭借中越双方从前的来往,越南应不至于站到中国的对立面。

可惜,我们能看清苏联拉拢越南,妄图南北包抄中国的险恶用心,越方却对此一无所知。除此之外,越南毫不犹豫的积极回应苏联的拉拢,也同样有其无法测量的狼子野心。

这样形容它,其实并不冤枉。越南前主席在世时,国内面对侵略和压迫,领导层就算有扩张的野心也无处施展。到黎笋上台时,越方的不安分便人尽皆知。

为了表现自己的反华立场,黎笋下令驱逐越南华侨,还多次派兵前往中越边境挑起事端。

三、开战前夕

为了捍卫主权邓公决定将商讨是否对越出兵一事提上日程。

对越反击战的战前会议上,叶剑英和粟裕两位将军提出反对意见,并非因为他们胆小怕事,而是考虑到当时的三种情况,深思熟虑后的观点。

第一,当时中国刚从水深火热的十年动荡时期脱身,国内的经济军事均遭到不小的重创,若要恢复,恐怕不在朝夕之间。

第二,中国军队已经许久没有上战场,过去十几年也没有按部就班地接受训练,若贸然进入战备状态军队难免措手不及,何况就算此时战士们愿意为国效忠,那么如今中国的军事实力与越南相比,是否有不可跨越的悬殊,这些都尚未得知。

第三,当时的越南刚赢得了与法国之间的战争,士气正盛,甚至狂妄的自诩为世界第三强国,若此时对越宣战,是否会引起周边国家借机对其攀附,出兵相助。

其实,回头看来二位将军反对出兵,除了以上现实原因,应还有他们对和平的珍视,曾在枪林弹雨里九死一生的人,自然不愿意看着祖国再度战火纷飞。

就在邓公犹豫之时,一向不善言辞的陈云同志突然出言说道:“其实各位对越南不必如此紧张,越方依附于苏联不假,若中越双方真的兵戎相见,苏联未必会对它伸出援手。”

这时,粟裕将军转向陈云,嘴唇动了动,最终也没有出声。

陈云同志继续解释道:“大家别急,各位想想,如今苏联的重兵尽在欧洲战场,若要协助越南,岂非要撼动他们的欧洲防线,我猜中越之争,苏联不会出手。

陈云顿了顿,接着补充道:“即使他们真的出兵,那么调遣的部队行至中越边境也要时间,只要我们速战速决,此战有胜算。”

此时,参会的一些同志在默默的点头,显然他们认同陈云的观点,苏联虽然拉拢越南,但是,它的初心并不友好,让其为越南而损兵折将也就成了越方单方面的臆想。

正是陈云的话,让邓公下定决心对越出兵反击,捍卫我国的主权。会后不久,邓公为了探知周边各国对中越双方的态度,特地在百忙中拜访了包括李光耀总理在内的多国领导人。

而此次他国之行所得到的积极回应,更坚定了邓小平对越反击的决心。1979年2月17日,我军依照军委指令,兵分两路向越南军队展开反击,本以为久不上战场的战士们会难以适应突如其来的变数,可是,出兵当天没有一个人面露胆怯,所有战士都以有份参与保家卫国为荣。

此战十分迅速,从出兵到收兵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1979年3月16日,大部队回国休整,对于结果邓公和军委是相当满意的。

没有一种和平是唾手可得的,我们拥有的一切安乐都是先辈们的鲜血所换。可惜的是,如今繁华已至,故人难还。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