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身为朱元璋的同乡,亦是公认的明朝开国第一功臣,生前获封魏国公,死后追谥中山王,配享太庙,其家族荣耀至极,子子孙孙世袭罔替国公爵位。徐达的四个女儿,也因父亲的功勋和地位,与皇家产生了紧密的联系。然而,即便出身如此显贵,她们的命运却大相径庭。
徐达的长女徐氏,是朱棣的原配,即仁孝皇后。她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天资,聪慧过人,远超同龄孩童。徐达深知女儿的天赋异禀,特意嘱咐妻子悉心教导,并聘请名师为她授课。随着年龄的增长,徐氏的才学和品德愈发出众,赢得了 “女诸生” 的美誉。
1369 年,朱元璋 41 岁,他的儿子朱棣刚满 9 岁,而徐达的女儿也正好 7 岁。朱元璋看中了徐达女儿的聪慧美丽,认为她是朱棣的良配,便多次向徐达暗示结亲之意。徐达虽对女儿的婚事有所担忧,但面对朱元璋的多次提议,他也不敢轻易拒绝。一次,朱元璋宴请徐达,席间再次提及此事,徐达心中虽有顾虑,但最终还是答应了这门亲事。
此后,徐达的女儿被接入宫中,在马皇后身边学习礼仪,与朱棣一同读书。朱棣对军事极为热爱,喜欢研读兵书,而徐氏聪慧过人,总能与他探讨书中的军事策略,两人的感情也因此愈发深厚。1376 年,16 岁的朱棣与 14 岁的徐氏喜结连理,徐氏被封为燕王妃。
徐达每年都会往返于南京与北平之间,向朱棣传授自己丰富的带兵经验,包括如何在大漠中行军、如何修筑工事、如何操练军队等。朱棣在徐达的指点下,逐渐成长为一名英勇善战的将领。然而,令人惋惜的是,1384 年,徐达在北平查看军务时突然染病,不得不返回南京养病。次年,这位伟大的将领不幸离世,未能亲眼见证女儿成为皇后,也未能看到女婿朱棣的功成名就。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开始削藩。朱棣为了自保,决定举兵靖难。在靖难之役中,徐王妃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朱棣兵力不足,前往宁王处借兵,将守卫北平的重任交给了徐王妃和长子朱高炽。面对敌军的进攻,徐王妃临危不乱,她身披铠甲,手持宝剑,与儿子一同指挥军队,昼夜坚守城池。他们成功抵御了敌军的多次进攻,为朱棣的回师争取了宝贵的时间。20 天后,朱棣班师回朝,夫妻二人再度重逢,朱棣对徐王妃的表现赞叹不已,深知她在这场战役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登基后,对徐王妃的付出铭记于心。他破格将王妃提升为皇后,并为她举行了盛大的册后礼。在册后礼上,朱棣重修奉天殿,为皇后加冕,并特意将皇后的金玉玺上的龟样改为皇帝才能使用的蟠龙纹,这一举措在明清历史上尚属首例。同时,他还打破了以往立后不祭告祖先、不颁发诏书的旧规,在南京宫的承天门上昭告天下:“这就是我朱棣的皇后!” 朱棣对徐皇后的赞颂之情溢于言表,他说:“朕艰难,同勤开国。朕登大宝,允赖相成。朕躬行天讨,无内顾之忧,同朕恭勤,保兹天命,君临尔万姓之上。” 在他的心中,徐皇后不仅是他的妻子,更是他在创业和治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永乐五年(1407年),年仅 46 岁的徐皇后突染重病,不幸离世。她的骤然离世,让朱棣悲痛欲绝。在大臣面前,一向强势的朱棣不禁放声大哭。此后,他一反常态,在家休养长达 1 年之久。他身穿重孝,要求皇子们服丧 3 年,禁止他们进行任何娱乐活动,同时要求百官服丧 27 日,穿素服 1 年,以表达对徐皇后的深切哀悼。为了表达自己的悲戚之情,朱棣迟迟没有下葬徐皇后的遗体,而是将她的灵柩放在南京宫整整 6 年,直到北京皇陵修成,才将她的遗体迁葬。
在她离世后的 17 年里,朱棣再未册立皇后。而且,在徐氏生前,朱棣的后宫并无其他妃子。徐氏去世一年后,朱棣才首次册封后宫。明清时期,皇后若先于皇帝离世,待皇帝驾崩后,通常是皇帝先上谥号,皇后再附帝谥。但朱棣临终前特意留下遗诏,要求他与徐氏的梓宫合葬一处,同时接受祭祀。徐氏也因此成为明清两朝唯一一个死在皇帝之前,却能在同一天以同样礼仪与皇帝同时上尊谥的皇后。徐氏堪称徐达四个女儿中嫁得最好的一位。
与徐氏的幸福人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的同母妹妹,徐达的二女儿。她嫁给了朱元璋的第十三子,代王朱桂。朱桂的母亲郭贵妃,是郭子兴的女儿,而朱棣的母亲马皇后,是郭子兴的义女,从这层关系来看,代王妃与徐皇后的缘分不浅。然而,代王妃的命运却异常坎坷。代王妃嫁给朱桂后,并未得到丈夫的疼爱,朱桂宠妾灭妻,对代王妃极为冷落。
朱桂被朱允炆削藩期间,受尽凌辱,而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是徐侧妃陪伴在他身边。朱桂复位后,对徐侧妃宠爱有加,甚至为了她,上书为其兄弟徐忠免罪,并请求朱棣晋升徐忠。而对于代王妃,朱桂则是百般嫌弃,不仅纵容徐侧妃欺凌她,自己也对她冷眼相待。
代王妃的儿子朱逊煓不堪忍受父亲的虐待,曾向朱棣求助,却只换来朱棣对朱桂的一纸痛骂,母子俩的处境并未得到丝毫改善。宣德二年,代王妃在痛苦与绝望中离世,她的儿子朱逊煓早已先她而去,留下两个年幼的孙子。代王妃在临终前,上书请求皇帝给孙子们一个名分,朱瞻基听闻她的遭遇后,震惊不已,当即下令封她的大孙子为代王世孙,小孙子为镇国将军。代王妃虽出身显贵,却一生悲惨,令人唏嘘不已。
徐达的三女儿徐妙锦,是四个女儿中唯一留下真实名字的。她的名字因墓志铭的发现而为人所知,而她的姐姐徐皇后那广为人知的名字 “徐妙云”,实则是由她的名字衍生而来,并未见于任何史料记载。据《罪惟录》记载,徐妙锦目睹了二姐代王妃的悲惨遭遇,决心终身不嫁。然而,徐皇后去世后,朱棣看中了徐妙锦的贤能聪慧,欲娶她为继后。徐妙锦却看透了皇室的纷争和男子的薄情,宁可削发为尼,也不愿进宫。
在一些野史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而正史中虽未提及此事,但她的墓志铭证实了她终身未嫁的事实。朱棣去世后,徐妙锦曾被召至京城,当时的皇帝朱高炽以公主的礼仪接待她,皇后还赐予她许多物品,供她养老。至于她终身不嫁的真正原因,是否与朱棣有关,墓志铭中并未提及,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徐达的四女儿,嫁给了朱元璋的第二十二子,安王朱楹。关于她的生平事迹,史料记载甚少。我们仅知道安王与朱棣关系较好,但不幸的是,安王 35 岁便英年早逝,且没有子嗣。安王妃则守寡长达 32 年,一直活到了朱棣的曾孙朱祁镇年间,几乎见证了土木堡之变。她的一生或许平淡无奇,如同当时众多普通的贵妇人一般,在守寡的岁月中默默度过。
徐达的四个女儿,各自拥有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长女徐氏嫁得良人,夫妻恩爱,母仪天下;次女代王妃遇人不淑,一生饱受欺凌;三女徐妙锦终身未嫁,虽不知其具体缘由,但以徐达的家底,她的生活或许也还算滋润;四女安王妃生平不详,大半生都在守寡中度过。由此可见,在那个封建时代,即便身为勋贵之女,她们的命运也难以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更多地取决于所嫁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