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妇报案说军马吃她粟谷,石敬瑭:杀马之后找不到粟谷就砍她脑袋

桠沙看情感文案 2025-01-20 02:45:36

后晋皇帝石敬瑭,他在断案时展现出的果断与智慧,以及早期在军事和政治上的作为,本可成为一段佳话。然而,他为了个人权力和地位,不惜出卖国家利益,向契丹低头称臣,割让领土,以及后期治理国家的昏庸无道,让他成为历史的罪人,留下了千古骂名。

景福元年(892年),石敬瑭生于太原汾阳里。他自幼沉默寡言,喜爱阅读兵法。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对李嗣源的忠诚,让李嗣源对他极为器重,不仅提拔他,还将女儿许配给他。石敬瑭也不负所望,多次在战场上保护李嗣源,为其登基立下汗马功劳。

同光四年(926年),李嗣源受命平叛,军队哗变拥立李嗣源为主,李嗣源称帝。他称帝后,石敬瑭也因功被加封光禄大夫,还赐号“竭忠建策兴复功臣”,此后石敬瑭手握军政大权,备受尊崇。他早年为官时,处理政务都亲力亲为,甚至连一些小案子也亲自过问,这使他留下了不少断案故事。其中,他处理村妇与养马军士纠纷一案,充分展现了其独特的断案风格。

村妇坚称路过的军马吃了她晾晒的粮食,而军士则坚决否认。面对双方各执一词且无直接证据的情况,石敬瑭提出剖开马腹查验的方法。他深知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常规的判断方式难以服众,而通过这种极端手段,能迅速得出明确结果。当马腹被剖开时,发现里面并无粮食,最后真相大白,村妇也因自己的诬告付出了生命代价。同时,养马军士也因战马死亡而被军营处决。

石敬瑭的这一判案方式,虽然解决了眼前的纠纷,但也引发了人们的争议。有人认为他过于严苛,为一点小事就剥夺两条生命;也有人觉得这在当时乱世背景下,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减少了类似纠纷的发生。

长兴四年(933年),李嗣源病重,其次子秦王李从荣发动兵变,战败被杀,李嗣源闻讯惊逝。石敬瑭突然收到李嗣源去世的消息后,悲痛万分。随着李嗣源离世,李从厚继位,是为后唐闵帝。李嗣源另一个儿子李从珂发动了岐阳兵变,为了展示自己的忠心,石敬瑭便擅作主张,派人灭掉了李从厚的军队,然后将李从厚幽禁起来,向李从珂请功。最后李从珂派人将李从厚杀死,成功登上皇位, 是为后唐末帝。

石敬瑭的这一番操作,不仅没能换来李从珂的嘉奖,反倒是让李从珂对他的实力更加担忧。自从李从珂继位以后,便将石敬瑭当成最大的威胁来对待,他对石敬瑭的实力心存忌惮,并逐渐分散他的兵权。李从珂的这一举措彻底惹恼了石敬瑭,于是在与谋士商议之后,石敬瑭决定拥兵造反。

在得知石敬瑭造反之后,李从珂派出了无数大将,率领数十万的精兵对石敬瑭进行讨伐。后唐士兵很快就将石敬瑭的驻地包围了起来,虽然石敬瑭极力进行反抗,但显然是寡不敌众。为求自保,石敬瑭最终选择与契丹勾结,并向其许诺: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每年进贡大批财物,以儿国自称。当时时任契丹皇帝的耶律德光比石敬瑭小了整整十一岁,他一直就很想征服中原,而石敬瑭的求救信正好给了耶律德光进攻中原的名义。正愁没机会南下的耶律德光喜出望外,立即领兵从雁门关南下来救石敬瑭,最后偷袭大败后唐军队,杀死一万多人。在耶律德光的帮助下,石敬瑭成功解了围。

后晋天福元年十一月己亥日(936年)辽太宗耶律德光亲自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名号为晋高祖。石敬瑭虽贵为大晋皇帝,但是对待耶律德光却是以对待父亲的礼仪,再加上两人之间十一岁的差距,于是,石敬瑭也就成了人们口中的“儿皇帝”。他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代价,换取契丹支持的这一行为也成为了他一生的污点,燕云十六州作为中原地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屏障,其割让使得中原王朝在军事上陷入被动,宋朝时期深受其害,长期面临北方民族的威胁却难以有效抵御。

同年,石敬瑭率领军队南下,顺利拿下洛阳。洛阳失守之后,李从珂见大势已去,于是带着传国玉玺与曹太后、刘皇后以及儿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楼,自焚而死,后唐遂亡。李从珂死后无谥号及庙号,史家称之为末帝或废帝。传国玉玺亦在此时遗失不知所踪。

此后,石敬瑭也就成为了中原地区的最高统治者。石敬瑭在称帝之前,不管是自己还是治理地方政务,都很节俭。即位后,他的生活奢靡,并且加重刑罚,重用宦官,对良臣的进谏置若罔闻。这些举措导致朝廷内部矛盾激化,百姓生活困苦,各地纷纷爆发叛乱,试图推翻石敬瑭的统治。为了镇压百姓的反抗,他又下令制定了许多残酷的法律,施加的刑罚也多是一些惨不忍睹的方式:割舌头,将人肢解,灌鼻子,放在锅里蒸煮等等。为此,石敬瑭足足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最终,才成功平息这些动乱。

虽然石敬瑭平定了内部的躁动,但是却无力对抗契丹。天福七年(942年),契丹遣使来问吐谷浑之鼎,石敬瑭既不敢得罪手握重兵的刘知远,更不敢得罪“父皇帝”,始终无法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石敬瑭也因此忧郁成疾,最后死亡,享年五十一岁。

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早年一直尽职尽责地辅佐李嗣源,在军事、政治上均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后期却因为保命投靠契丹,甚至不惜割让领土,这种做法使得他成为了我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儿皇帝”,留下了千古骂名。他的经历警示后人,在追求权力和利益的过程中,不能丧失民族气节和道德底线,否则将被历史唾弃 。

0 阅读:5

桠沙看情感文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