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国内玉米价格呈现出稳步上涨的趋势,而元宵节一过,也就意味着基层的玉米购销活动将陆续恢复,玉米价格上涨的趋势还能否延续?本年度玉米价格能涨多高?本文将从宏观和市场基本面两个视角做简要分析。

宏观方面,不管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的宏观调控,均给出了利多环境。
国际:价格上涨、进口替代逻辑弱化
国际市场方面,利多因素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近期国际价格持续上涨。由于世界主要玉米出口国的期末库存处于18年来的新低,在巴西二茬玉米上市之前,除了美玉米,国际买家几乎没有其它选择。因此,新年伊始,美玉米出口强劲,累计出口量比去年同期高出了30.7%。
随着进口成本的增加,当前美玉米到港完税价格仅比国内玉米价格高出100元/吨左右,这和前几年动辄四五百甚至七八百的进口利润相比,进一步削弱了国内对进口玉米的依赖。
巴西二茬玉米(6-8月)虽被视为潜在补充,但本年度其播种进度受大豆收获延迟拖累,叠加拉尼娜现象可能导致的4-5月干旱风险,全球供应链不确定性加剧。
二是进口量的减少,在国内需求疲软以及进口政策收紧的双重影响之下,2024年,我国累计进口玉米1364万吨,同比骤降49.7%,创近年新低。而根据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最新报告,预计2025年我国玉米进口将继续减少至1000万吨,这是自2019/20年度以来的最低水平。
在此背景下,国内玉米“自给保供”战略重要性凸显,政策端对市场的托底意愿显著增强。

春节过了以后,东北地区国储收购点大幅扩容:黑龙江、吉林、辽宁分别新增收购库点12、24、10家,收购价格对于贸易渠道而言,仍有微利可图。
以目前辽宁中储粮一等粮2160-2180元/吨的收购价来说,其对东北市场将形成明确的价格锚定效应,带动二等粮贸易价,向2110-2120元/吨的价格区间上移。

元宵节结束以后,基层售粮将陆续恢复,贸易环节,东北贸易商也将顺势出货,市场粮源将陆续增加,但在当前利多氛围影响之下,无论是基层还是贸易环节,挺价惜售心态均较强,上量节奏或较为缓慢;贸易环节,随着水分降低,华北部分贸易商建库意愿增强;下游用粮企业方面,深加工企业在处于安全库存的前提之下,或将维持刚需滚动补库,在到货量维持低位运行之下,仍将提价促收;南方饲料企业也将陆续补库,对产区价格有一定支撑。
综合以上因素,新农鸣认为,短期国内玉米价格重心仍将呈现出上移的态势,但随着粮源增加,涨幅将收窄,预计中下旬涨幅在20~30元/吨左右。

玉米价格还能涨多高?
从中长期看,玉米价格究竟能涨多高,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当前的惜售情绪与低价补库的博弈。目前惜售的一大因素是本年度售粮进度偏快,从机构给出的数据来看,的确也是如此。截止2月13日,东北和华北售粮进度分别为64%、55%,整体相较去年快18个百分点。
但对售粮进度偏快的问题,我们要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本年度售粮进度过快,是基于减产和品质原因所导致的。从华北来看,减产幅度越大的地区,售粮进度越快,而对于一些减产幅度在10%以内的地区,目前仍有不少余粮;东北方面,仍有不少粮源虽然达不到进入国家库的标准,但适合流通,而这部分粮源目前尚未完全流出。
从下游企业的补库心态来看,目前东北用粮企业原料库存小幅宽松,而华北地区高于近4年同期,港口库存也处于高位震荡水平,春节过后下游需求也并没有出现明显放量的迹象。
综上所述,当前售粮进度只能说快于去年同期,但并没有出现远超预期的情况,也还没有到恐慌性缺粮的程度,当前的价格上涨更多的是筑底反弹和“卖跌不卖涨”心态的反馈。

二是玉米价格的上涨幅度还收到小麦价格的限制。近期,随着豆粕、玉米价格的上涨,饲料企业有意向收购小麦进行替代,特别是华北地区降雪缓解了小麦减产预期。虽然当前尚未触发大规模替代,但若后期玉米价格涨幅过大,小麦替代效应可能再次显现。因此,后续玉米价格的上涨,还需要看小麦的“脸色”。
特别是从2-3季度,国内玉米供应进入“青黄不接期”,而小麦恰好进入收获期,因此,本年度国内小麦的产情和收获情况,可能是决定玉米价格涨幅的决定性因素。

总之,本年度的玉米市场,在宏观层面和基本供需面的博弈中,再次呈现出“紧平衡”的特征,元宵节后价格短期偏强运行的概率较大,但中长期需警惕天气、政策及替代品的多重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