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叛魏国5大名将,1人背骂名,2人流芳后世,1人成迷,1人被灭族

黑白说历史 2025-02-08 21:07:15

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乱世三国,要做到从一而终,其实是很有难度的事情。

你很难保证所效力的主公是明主,也很难保证自己在屠刀架到脖子上时还能够硬气如初。

今天,来盘点盘点,三国中,叛魏另投的5大名将,1人遭千古骂名,2人流芳后世,1人不知所终,1人竟惨遭灭族!

于禁

于禁如果不投降,有比较大的可能性位居五子良将之首。

在那时候,于禁是五子中唯一假节钺的将领。

虽然在三国,假节钺和假节在权力上并无差异,只是礼仪上有区分。

这也看出在曹老板心目中,于禁是外姓将领中最值得信任的一员。

看得出来,曹老板是有意将于禁培养成类似夏侯惇那样的人才。

夏侯惇不擅长打仗,但管理后勤方面能力不俗,还是种田大神。

于禁作战没有张辽、乐进勇猛,谋略方面也不及张郃、徐晃,但是胜在治军能力首屈一指。

所以,曹老板极有可能就是让于禁往坐镇后方这样的方向转型。

令人遗憾的是,跟了曹操30多年的于禁,就那样屈服于关羽的水军逼近之下。

王平

王平会投降其实细究起来不奇怪。

他本是巴西郡宕渠人,就是益州人氏,归顺蜀汉属于是重回故土怀抱。

在曹魏集团那样人才济济的地方,王平也是怀才不遇。

当时他的官职不过是代理校尉。

投靠刘备后,王平就升为牙门将、裨将军。

首次北伐,王平就得到随军出征的机会,并且在镇守街亭的主帅马谡兵败如山倒的时候,王平敛众全身而退。

自此,王平成为无当飞军统帅,并逐渐成长为蜀汉后期的核心大将。

王平虽然目不识丁,但是有着非凡的军事素养。

他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稳。

姜维

姜维与王平有相似的经历,不过前者相对来说,由于父亲战死,自己还是得到一定的地位补偿。

只不过,在天水那样偏僻的地方,姜维终究难以出人头地。

因此,诸葛亮首次北伐收服姜维并不曲折,这说明姜维可能内心早就想归顺蜀汉。

要不,诸葛亮为何说他心存汉室呢?

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表现更加积极,配合蜀汉掌权人蒋琬和费祎小规模出兵北伐。

费祎被刺杀后,姜维正式主导北伐大业。

姜维连年征战,虽说有胜有败,但没有实际效益,只能说是转移了国内矛盾。

蜀汉的国力,却在一天天消耗衰退。

最终,蜀汉内部投降派占据了大比例,邓艾偷渡阴平,他们顺理成章劝说刘禅投降。

姜维复国无望,杀身成仁,成为蜀汉浪漫主义的余晖。

夏侯霸

夏侯霸的叛国是有点戏剧化的。

毕竟,他爹是被黄忠阵斩的夏侯渊。

早年的时候,夏侯霸就咬牙切齿,要为父亲报仇雪恨,并在抵抗蜀军进犯的时候表现积极。

后来,司马懿夺权,夏侯霸的靠山曹爽被灭三族,他知道自己也待不下去了。

在家仇和保命之间,夏侯霸选择了后者,并在做出决定后迅速逃奔蜀国。

庆幸在去之前,夏侯霸还先报了信,刘禅因此事先派人接应。

归顺蜀汉后,夏侯霸倒也尽心竭力,成为了北伐先锋,与姜维一起任重道远。

刘禅对夏侯霸非常恩宠,因为他的堂妹正是张飞的妻子,而后来生下的女儿也成为刘禅的皇后。

至于夏侯霸最终结局如何,史料的记载已经缺失,也可能被故意隐去。

夏侯霸的身份,终归来说是比较敏感的存在。

文鸯

文鸯在演义中,是后期令人眼前一亮的猛将。

他的武力虽然达不到前期超一流猛将的水平,但是单骑击退追兵,那冲阵表现,有如赵子龙重生!

正史文鸯的单骑退雄兵,比之演义相差无几。

那种说法虽然只存在于《资治通鉴》,但也是相当令人惊叹。

文鸯的勇猛过人确实是值得肯定的。

只不过,在被司马师击退后,文鸯就跟随父亲文钦投靠了吴国,名义上是勤王失败的选择。

实质也是利益使然。

后来由于诸葛诞起兵反叛,文钦奉命跟吴军前去支援淮南军。

奈何诸葛诞和文钦两人素来不和,在一次矛盾中,后者被杀,文鸯复投魏国。

后来,文鸯成为西晋名将,大破秃发树机能,名动天下。

可能冥冥中注定吧,文鸯最后被司马家的人猜忌陷害,三族都被夷灭了。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资治通鉴》)

综上所述,背叛魏国的6位名将,于禁惨遭千古骂名,王平、姜维均流芳后世,夏侯霸最后不知所终,文鸯惨遭灭族!

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欢迎评论区留言,友善交流!

0 阅读: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