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教赋能发展曹妃甸为近两万名随迁孩子筑牢教育港湾

燕赵之地 2025-04-18 21:33:33

原文标题:情暖务工子女  优教赋能发展!曹妃甸为近两万名随迁孩子筑牢教育港湾

随着曹妃甸经济的快速发展,首钢等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华北理工大学、唐山工职大等大中专院校的迁入,曹妃甸逐渐成为人口流入的热点地区,随迁子女的数量也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区三万余名学生中,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达7448名。自行政区划调整以来,唐山市曹妃甸区已累计为19000余名外来的务工子女,提供了优质服务。

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已占学生总数的25.7%。北京景山学校曹妃甸分校、区第二中学、天津南开曹妃甸友谊学校(国开实验学校)等多所学校,成为随迁子女人数较多的聚集地。其中,北京景山学校曹妃甸分校900多人、区第二中学610人、天津南开曹妃甸友谊学校(国开实验学校)476人、第一实验小学431人、第二实验小学471人、第三小学482名、唐海镇新立小学508人、实验学校902人、临港实验学校1202人。

面对这一情况,曹妃甸积极作为,在教育资源配备、政策保障、教学质量提升等多方面采取有力措施,让随迁子女在第二故乡享受优质公平的教育。通过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不断优化硬件设施,为随迁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出台一系列针对性政策,保障随迁子女入学、升学权益;还通过教师培训、课程优化等方式,着力提升教学质量,确保每一位随迁子女都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养分,茁壮成长。

加大教育投入,确保优质教育资源同样服务外来务工子女。一方面,曹妃甸近年来累计投入教育资金14.4亿元,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班班有空调、班班有智慧黑板、校校有塑胶跑道”已是标配。全区600余间教室全部配备智慧黑板,建设数字化实验室、创客教室、书法美术专用教室,千兆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设备覆盖所有教学场所,全区学校硬件达标率100%,教育技术装备水平迈入全省先进行列;另一方面,实施“强师兴教”工程,建立“校园招聘+高层次人才选聘+社会招聘”三位一体的师资补充机制,近三年共招聘事业编制教师1091名,其中硕士研究生占比达24.3%。此外,还积极推行学区化管理和集团化办学模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

完善学位保障,确保不因外来务工子女的融入出现大班额。由于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区学校学位一度紧张。区教育体育局科学规划,近年来,新建迁建区实验学校、南开友谊学校、中山路幼儿园、富力城幼儿园、华理二期幼儿园、大庄河小学、特教学校等9所新学校,新增学位1.2万个。

落实政策保障,为外来务工子女提供温暖优质的教育服务。曹妃甸区制定了《关于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工作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涵盖了随迁子女的入学、升学、学籍管理、教育资助等多方面,为随迁子女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保障。坚持“两为主、两纳入”原则,全面落实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进一步简化、优化随迁子女入学流程,仅凭居住证即可办理入学。在参与报名、招生、转学等环节对随迁子女一视同仁。随迁子女与本地户籍学生混合编班、统一管理,建立一生一档案,加强家校共育与情感关怀,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落实资助政策,确保随迁子女不发生因贫辍学。积极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随迁子女教育资助的政策,为家庭经济困难的随迁子女提供资助。同时,还建立了完善的控辍保学机制和资助申请、审核和发放机制,确保资助资金能够及时、准确地发放到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手中,保障随迁子女不因贫辍学。

加强部门协作,努力为随迁子女筑起优质教育的港湾。建立了跨部门协作机制,明确各部门在随迁子女教育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教育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公安、民政等部门负责提供随迁子女家庭信息和相关证明材料;财政部门负责落实教育资助资金。同时,各部门之间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确保随迁子女教育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随着曹妃甸区港产城建设速度加快,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越来越多。对这些孩子,曹妃甸一视同仁、视如己出,以教育的不断提升促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16家京企、26家央企、数千家小微企业云集曹妃甸。许多外地来曹的企业员工表示,在曹妃甸,可以享受到与京津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让他们感到在这里投资、置业非常安心。目前,曹妃甸的经济社会发展健康稳定,经济形势越来越好,GDP超千亿,财政收入超百亿,经济对教育的拉动作用,和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形成了良性循环。

针对随迁子女人数逐年增加这一现状,各学校也结合实际,纷纷采取相关措施,保证其享受本地优质教育资源。

北京景山学校曹妃甸分校: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特点,构建特色化支持体系,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在教学层面,推行分层教学模式,依据学生学业基础设立动态教学组,开发“基础巩固+能力拓展”课程,提倡教师面批面和个性化辅导,努力实现差异化精准教学;在心理关怀层面,创建心理健康支持网络,通过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情绪管理和一对一心理咨询,帮助学生缓解文化适应压力;在家校协同层面,建立常态化家访制度,教师团队定期入户沟通,尤其关注外来务工家庭,与家长深入交谈,形成育人合力;在生活层面,关心学生的饮食起居,提供良好的住宿条件和生活服务,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学校还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随迁子女积极参与,增强归属感和自信心。

天津南开曹妃甸友谊学校(国开实验学校):一是零门槛接收。学校不设入学条件障碍,凡是到新城买房或租房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第一时间接待,讲解转学政策,不设入学考试环节,第一时间安排入学。二是平等对待,不分快慢班。所有转入学生和曹妃甸户籍学生均衡编班,享受同等教育资源。三是个性化督导,提升转入学生家庭获得感。针对部分转入学生学业水平较差的现状,在心理疏导、课业督导方面给予个性化辅助,使转入学生得以有效提升。上述工作做法,得到了广大家长的广泛认可。

曹妃甸区实验学校:自建校以来,针对外来务工子女实施“阳光成长计划”。一是建立成长档案,教师跟踪学业并提供分层辅导;二是设立心灵驿站,每周开展心理团辅活动,配备专属成长导师;三是组建家校共育群,每月组织教师入户家访,定期开展家庭教育指导;通过多维度追踪,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曹妃甸第二中学:学校积极接收,实现学籍无缝对接,建立流动儿童信息管理台账,确保随迁子女“应入尽入”;将随迁子女和当地户籍学生混合编班、统一管理,在教育教学、日常管理和评优评先中一视同仁;通过班会课和个别谈心等方式加强学生安全教育;不断对学生普及防欺凌宣传;通过课后服务“开小灶”、课堂多“点名”等方式,摸清学习状况,因人施教、分类要求、分层指导;积极联系上级部门对家庭困难的随迁子女进行资助;教师积极引导,并通过实地家访、电话沟通等方式,帮助家长了解教育政策和孩子学习情况,共同促进孩子成长。

曹妃甸第三小学:随迁子女达半数以上,为了让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尽快适应学校环境,学校从学业、心理、生活等全方位支持,助力其快速融入并健康成长。学业上针对辅导;心理疏导,调节情绪;采取线下家访,线上沟通的家校共育模式,鼓励其积极参加校园社团活动。

曹妃甸临港实验学校:学校为外来务工子女提供便利服务,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弹性早到托管,将入校时间提前至7:30,专人值班看护,让务工家长安心送娃不匆忙;营养午餐升级,学校食堂提供荤素搭配、科学配餐的高品质午餐,孩子吃得健康,家长省心无忧;舒适午休保障,为一二年级提供午休宿舍,三年级配备午休座椅,保障学生午间休息质量,下午学习更高效。

曹妃甸唐海镇新立小学:特别关注对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帮扶。班主任在平时教学中会格外关注该生的学习和生活;鼓励班级学生之间成立一对一互助小组进行帮扶;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有进步会在全班面前提出表扬,让孩子树立自信,对学习更有兴趣;注重学生的心理成长,不定时谈心,给予鼓励;任课老师也会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同时加强家校合作,保证外来务工子女能享受本地子女的优质资源,让优质教育均衡发展。

文章来源:曹妃甸区教育体育局

0 阅读:2

燕赵之地

简介:发挥好榜样作用,积极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