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时节,曹妃甸柳赞镇蚕沙口小学的孩子们在新落成的图书角里捧着绘本共读,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他们稚嫩的脸上;十农场郑庄子小学的操场上,身着统一校服的学生们在体育老师的指导下练习传球——这些曾经不足百人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正经历着从“小而弱”到“小而精”的蝶变。
近年来,曹妃甸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教育情怀,聚焦辖区内的21所小规模学校(含教学点),通过布局重构、师资共育、资源共享、特色赋能等精准举措,让每一所小规模学校都成为乡村振兴的“教育名片”。
“过去我们学校6个年级只有54名学生,语文老师还要兼教科学,数学老师还要教体育。现在虽然学校规模小,但各学科老师都齐全,学校办学条件越来越好。”回忆起2022年之前的七农场小学,副校长郑锦双满是感慨。曹妃甸农村点多面广,一些农场及自然村的学校,长期面临“一师多科”“课程残缺”的困境。为此,曹妃甸创新实施“小规模学校提质工程”,按照“科学规划、按需保留、优化配置”原则,计划将三个教学点进行“撤并分流”或“小而精”改造;对偏远且有保留必要的教学点,按“一校一策”配齐师资、完善功能室。
如今的蚕沙口小学虽仅有30名学生,却足额配备了13名专任教师,美术室、微机室一应俱全,还通过“智慧黑板”与新城国开实验学校共享艺术、编程等课程。数据显示,近年来,对全区小规模学校办学经费平均提高25%,音体美等学科开课率从不足70%提升至100%。“学校小,但教育资源不能‘缩水’。”区教育局副局长杨红艳表示,每所小规模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在国家标准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确保“小而不散、小而有质”。
针对小规模学校“教师总量不足、学科结构失衡”的难题,曹妃甸构建“定点派驻+柔性流动+定向培养”的师资保障体系。一方面,实施“银龄教师计划”和“青年教师驻村计划”,每年从城区学校选派一部分骨干教师到小规模学校驻点任教。另一方面,利用全市“教师编制池”,近三年为场镇和农村学校定向招聘教师147人,确保每所学校至少配备1名音体美专业教师。
在专业成长上,曹妃甸打造“小规模学校教师成长共同体”,通过“线上教研+线下跟岗+集中培训”三维赋能。曹妃甸区柳赞镇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田笑雨,将STEAM教育理念融入科学课堂,指导学生进行柳赞镇土壤污染情况研究,荣获唐山市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目前,全区小规模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100%,拥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的学校占比达100%,教师年均参加培训时长超过100学时。
——破除“资源壁垒”:小校园连上“大平台”
一根网线,让偏远的农场教学点与县城名校“同频共振”。在九农场小学的“专递课堂”里,学生们正通过智慧黑板与曹妃甸第一小学的学生同步上美术课,屏幕两端的孩子共同完成一幅“曹妃甸湿地生态图”。曹妃甸投入3000万元建成智慧教育云平台,惠及全部农村小规模学校,实现21所农村小规模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无线网络、智慧黑板、高清录播设备全覆盖,每天定时推送“名师直播课”“双师课堂”,年均开展跨校同步教研活动200余次。
除了数字化赋能,曹妃甸还推行“托管扶优”模式,每所小规模学校均由城区优质校“一对一”结对帮扶。第六农场中心小学与区第一实验小学共同签订了“手拉手”合作协议书,两校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优势专业力量对接,学校结对共同发展为目标,相互促进,共同学习,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培育“小而特”:让每所学校都有“生长点”
在七农场小学的劳动实践基地,学生们正在观察耐盐作物的生长;一场小学的农垦文化长廊里展示了老职工开河、修田、犁地的场景,诉说着农场的农垦历史,传递着农垦精神……曹妃甸鼓励小规模学校挖掘地域特色,打造“一校一品”。针对农场学校,整合“盐碱地生态”“农垦文化”等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依托沿海乡镇优势,在柳赞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开设“海洋科普”“渔俗文化”特色课堂,让小规模学校成为传承乡土文化的载体。
硬件改善同样聚焦“小而温馨”。为所有小规模学校配备空调、净水设备、心理咨询室等。“以前担心孩子在小学校得不到全面发展,现在看到专业老师天天来上课,食堂有营养师配餐,课后还有社团活动,我们放心多了。”一名学生家长的话,道出了众多农村家长的心声。
从“艰难绽放”到“精彩盛开”。曹妃甸的21所农村小规模学校正书写着教育公平的新篇章。“小规模学校是乡村教育的‘神经末梢’,我们要让每个孩子,哪怕只有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有质量的教育。”一位老教师的话语中,蕴含着对教育本真的坚守。当“如米小”的苔花在曹妃甸的田野间绽放,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正徐徐铺展。
文章来源:曹妃甸区教育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