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9月25日到29日,交通部次长赵庆华在天津《大公报》上连续五天公开发表声明。声明内容很短,前面介绍完家世后,便言称:
“四女绮霞,近日为自由平等所惑,竟自私奔,不知去向。查照家祠规条第十九条及第二十条,应行削除其名,本堂为祠任之一,自应依遵家法,呈报祠长执行。嗣后,因此发生任何情事,概不负责。此启。”
在世人看来,赵庆华的声明无异于与女儿断绝关系,甚至更为严重。因为根据资料显示,这一年赵家正在修订宗谱,这意味着赵四小姐被父亲踢出了整个家族。
声明一经发表,世人皆哗然,关于赵四小姐私奔对象的传言迅速向全国蔓延开来。不久,人们就从各种渠道得知了这位私奔对象的真实面目,原来是少帅张学良。
人人都知,张学良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已于1916年迎娶了于凤至为妻,此时两人也已经育有三男一女。
如此一来,世人终于可以理解赵庆华大动肝火的原因了,自诩清流人家的他是不可能让女儿为人妾室的。因此,在外人看来,赵庆华断绝父女关系,无非是为了保全赵家的名声,向世人显示赵家家规的严格。
可事情的真相真如赵庆华所言,赵四小姐是与张学良私奔了吗?直到多年以后,赵四小姐的侄孙女赵荔在与四姑婆谈话时,才知当年之事的隐情。
赵庆华有十个孩子,四女六男,赵四是女孩中最小的,大名叫赵一荻。赵荔的爷爷是男孩子中最小的,所以叫赵六。
由于年龄差不多,又是同父同母的兄妹,所以赵四与哥哥赵六的关系最为要好,但与同父异母的哥哥赵五关系就不太好了。
1927年,15岁的赵一荻同张学良在天津舞会上初识,之后两人时常到香山饭店的高尔夫球场打球,成为了知心朋友。
次年,张学良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后,给赵一荻写去信,问她是否能到奉天旅游。几天后,赵一荻电话回复说已征得父母同意,准备应邀前往。于是,张学良便派副官陈大章赶至天津迎接。
可就是这次普通不过的出行,赵一荻再也没有回到赵家。
九十年代,赵荔去夏威夷看望四姑婆赵一荻。谈起往事,赵一荻略带委屈地说:“当年我不过就是去找少帅玩,并没有什么‘私奔’的念头。”
原来,在赵一荻走后,她那嫉妒心特别重的大姐就跑到父亲赵庆华那里挑唆,说四妹跟有妇之夫的军阀私奔了。赵庆华最重视脸面,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一气之下让原本就与赵一荻关系不好的儿子赵五到《大公报》发表了断绝关系的声明。
这一点,张学良当时的副官陈大章也可以证明。
陈大章回忆,赵庆华的声明发表后,张学良和赵一荻很快就得到了消息。在去高尔夫球场的途中,陈大章听到张学良问赵一荻:“你父亲既然同意你来此,又为何登报声明?这弄得多不合适?”但赵一荻始终一言不发。
张学良与赵一荻绝非私奔,这一点,曾拍摄纪实电视片《世纪行过》的郭冠英也能证明。
郭冠英说:“有一次赵一荻没有在场,没有人打断谈话,张学良侃侃而谈,说出了他与赵一荻‘私奔’的真实情况。”
张学良说:“那一年我有病,在沈阳养病,赵四就拎了个小包从天津来看我。本来她看完是要回的。那时,家里已经给她介绍了婚配对象,她对那人的印象也很好。后来她的异母哥哥想借机打击赵四母亲这一房,就到老太爷那里告状,说妹妹私奔了。老太爷大怒,就登报脱离父女关系。赵四回不去了,就只有跟了我啦。”
看到报上父亲声明的那一刻,赵四小姐意识到自己再也不能回家了,只好将错就错,跟在了张学良身边。这一待就是一辈子,从此父女再也没有见过面,没有通过信。
然而,赵庆华当年声明虽然措辞严厉,但却无法彻底断绝血脉亲情。
赵一荻到沈阳后,很快就因急火攻心得了“搭背疮”,只得返回天津治疗。此时她已怀孕,其母亲曾前往探视护理,张闾琳就是在这期间出生的。
赵一荻四哥的夫人吴靖也在回忆中述说,当年他们夫妇同在清华大学读书,假日里常到顺城王府去看四妹赵一荻,四妹也每个月到清华一两次,兄妹姑嫂几人时常聚会。后来,张学良幽禁溪口时,吴靖夫妇也曾去探望。
就连发出声明要与赵一荻断绝关系的赵庆华,其实也在暗中关注和思念着女儿。
就在电视边发生60年后的一天中午,赵一荻向侄孙女赵荔说了这样一段话:“小荔啊,我知道我爸爸心里还是爱我的,我让他觉得丢脸了,没法再见我了。可是他一直在关注有关我的消息。”
赵一荻告诉赵荔,就在她和张学良被送到台湾前,父亲赵庆华曾托人把他用了一辈子的象牙筷子送给了她。
说这件事的时候,赵一荻的样子很平静,但语调深沉充满感情,似乎通过这许多年,她终于领悟到了父亲对自己的爱。她动情地说:“所以我知道他是爱我的。”
赵荔听后很震惊,她以为曾祖父赵庆华是绝情的,却没想到他始终记挂着女儿。
这时,赵一荻继续对赵荔说:“我快回天家了,我走了以后,我要你把那副筷子拿去收好。因为我知道你在乎我们赵家的历史,你一定会很好地保存它的。你女儿也会在乎的,你以后要传给她。”
2000年,赵一荻终于还是“回到了天家”。赵荔拿着那副粘着四姑婆与曾祖父爱恨的筷子,深深地陷入了沉思。
现在想来,即便认定女儿私奔,赵庆华作为父亲的大动肝火情有可缘,但其事后竟辞官还乡,再未踏入政治圈,未免有些反应过激。可如果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赵庆华此举可谓一举三得。
此时时局混乱,战事不断,张学良主政东北奉系,赵庆华达官北洋政府,若女儿之事为真,他如何在两边权衡。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借此机会告老还乡,避免沦为斗争的牺牲品。而断绝父女关系,既可保全赵家的名声也可成全女儿的一片真情。
或许经过时间的沉淀,赵一荻也逐渐明白了父亲的苦心,因此即便她从16岁就跟在了张学良身边,但从未依靠张学良为赵家人谋得好处。
赵荔在文章中回忆道:“我猜测她可能是不想让张家人小看赵家人。我四姑婆是充满‘赵氏尊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