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保中立下誓言暂不结婚,却很快打破誓言,对方的身份有些特殊

史在没有弦 2025-01-01 03:53:04

周保中曾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军长,在抗战中屡建奇功。在抗战和解放战争的岁月里,他凭借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带领抗联部队,在敌人重重围困下屡屡绝地反击,为东北的解放立下赫赫战功。那么为何这样一位功绩卓著的将军在1955年未获评衔?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图|周保中将军

周保中生于1902年。周保中小时候,家境贫困,母亲是李家的童养媳,后来嫁给了父亲奚发霖,而他自己也本名奚李元。命运似乎从一开始就给他设下了重重考验。

年仅六岁他罹患天花,曾被认为无法活过来,在生死边缘的徘徊中,他奇迹般地挺过了这场灾难,这次经历不仅使他命运大逆转,也激发了他对生命的全新理解,特别是在学业上,周保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才智。

1915年,年仅13岁的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大理第二中学,然而命运却再次捉弄他。家里遭遇歹徒抢劫,积蓄被夺走,导致他无法继续学业,不得不回家务农。尽管生活的困境让他暂时停下了求学的脚步,周保中却并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望。他依旧夜以继日地阅读,了解着外面的世界,也在心中悄悄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图|马利诺夫斯基

到了15岁周保中决定踏上全新的道路——参军。跟随堂叔来到了昆明,他进入云南陆军学校,开始了崭新的军事生涯。凭借出色的智慧与不懈的努力,他很快便在军校中脱颖而出。

1923年周保中再次报考了云南陆军讲武堂,这所当时堪比黄埔军校的军事学府,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军事人才。在讲武堂的学习生涯中,周保中依旧表现突出,毕业后被保送至工兵科继续深造。

1928年的上海,周保中在地下战线上与妻子短暂重逢,随即又被革命的洪流冲散。后被派往苏联,却意外在报纸上看到了家人海难身亡的噩耗,他心如刀绞,但并未倒下。

图|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

“九·一八”事变后,周保中毅然回国,投身东北抗日第一线,白山黑水间成了他的战场。在苏联的日子里,他曾邂逅一位姑娘,情愫初萌却匆匆别离。他立誓不驱日寇,不谈婚嫁。

然而命运却让他遇到了王一知。这位来自吉林农家的女子,17岁便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在抗联中屡建奇功。她美丽、坚韧,与周保中并肩作战,共历风雨。王一知原是秘书处胥杰的妻子,胥杰牺牲后,周保中出于责任与敬意,决定照顾她。在共同的战斗中,两人的情感逐渐升温,从相互尊重到深深相爱。

1939年的一个秋夜,黑龙江宝清县的兰棒山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在敌人的枪炮声中举行。周保中在战友们的歌声中,向众人袒露心迹:“我虽已近不惑,但心中仍有对爱的渴望,日寇的侵略让我无暇顾及个人幸福。王一知同志的理解与支持,让我决定,即使身处战火,也要与她携手共度此生。”

图|周保中将军去世

婚礼简朴而庄重,周保中告诉王一知:“明早我就要出征,路上生死未卜。”王一知眼中闪过坚定:“你若先行,我必为你报仇;若我亦去,我们九泉下相见。”次日清晨,风雪突至,仿佛天意留人。周保中利用这一天,安排了后续工作,并亲笔写下向党组织申请结婚的报告。

婚礼后的第三天,周保中踏上了征程。王一知则留在后方,继续为抗日事业贡献力量。两人的心因共同的信仰与理想紧紧相连,无惧风雨,无畏牺牲。他们知道,只要心中有爱,有信念,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感受到彼此的温暖与力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32年10月,在东北国民救国军发起进攻,目标是打击日军并震慑日伪,特别是黑龙江的宁安县。作为第二别动队的指挥官,周保中并未像传统指挥官那样待在后方,而是亲自带领一支临时组建的敢死队冲上了敌人的城头。

当时战局十分紧张,周保中带领队伍攻城时,敌人的火力异常猛烈。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周保中顽强指挥,不顾个人安危,带领队员们奋勇向前,正当局势有了突破之际,一颗敌方的流弹不偏不倚击中了他的左腿。这一击虽不致命,但足以令常人失去战斗力。即便如此周保中仍然坚持着指挥,担心一旦离开,会影响部队的士气和战局的进展。他紧咬牙关,虽然伤口剧痛,但仍未退缩,继续奋战。直至战斗胜利,他才终于再也坚持不住,摔倒在地,脸色苍白。

图|周保中将军

然而接下来的问题却让所有人都感到束手无策——周保体内仍嵌着一颗子弹,如果不及时取出,必然会感染,甚至危及生命,战地的医疗条件极其简陋,伤员身边连麻药都没有,手术工具也非常原始,眼前的情况无疑给医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周保中看着医护人员焦急却无能为力的模样,耐心地劝导道:“这时候咱们可不能怕,刀子就在眼前,赶紧从老乡家借把钳子来。”医生听后赶忙去找工具,然而,借来的钳子却过大,根本无法用来取出子弹。周保中见状,眉头微皱,耐心地指示道:“别怕,刀子再开大一点,钳子就能进去了。你看好了,赶紧动手!”

医生心中忐忑,但周保中的坚定目光让他不敢再迟疑。于是,他颤抖着手,按照周保中的指示开始动手。子弹终于被取出但伤口依然流着鲜血,周保中看了一眼,不禁皱了皱眉,说道:“这儿的烂肉还得去掉,不割掉就会感染。”他的冷静与坚韧令在场的所有人都震惊不已,连那些胆小的战士也纷纷低下了头,不忍直视。

图|周保中将军

当手术结束,周保中一头是汗水,但他依旧保持着清醒与冷静,未曾发出过一声痛苦的呻吟。即便是在疼痛难忍的时刻,他依然展现了自己那种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给所有战士树立了一个不可动摇的榜样。

此战之后周保中在东北抗日战线的声誉进一步攀升。人们开始传颂着他的英勇事迹,尤其是“刮骨取弹”的传说,成为了当时东北流传的佳话。许多百姓纷纷称他为“刮骨真英雄”,甚至有句民谚在东三省流传:“刮骨取弹真英雄,胜过当年关云长。”

1940年10月,周保中、李兆麟等抗联高级将领赴苏联伯力市举行重要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保中被推举为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李兆麟为副总司令,魏拯民为政治委员。这一任命仍需党中央的正式批准,然而随着抗联与中央的联系中断,批准手续始终未能完成,周保中也因此承担起了更加沉重的责任。

图片来源于网络

自1940年底起,部分残余的东北抗联部队开始陆续撤入苏联。由于1941年3月苏日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撤往苏联的抗联部队被迫无法返回东北继续游击战斗。这一变化极大地影响了抗联的战略布局。大部分部队在1941年底已全部撤离,只剩下少数抗联战士坚持到1944年,依然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到了1942年夏季,周保中提议将所有撤入苏联的抗联部队重新整编成一个统一的教导团,以便进行长期训练和准备。苏联当局同意按照其军队的标准,对抗联部队进行系统化的军事训练。周保中与苏方协商后,决定将这一教导团升格为教导旅,并以苏联军队的名义进行编制。经过上报,斯大林批准了这一提案,决定将其命名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举远远超出了周保中的预期。当时,撤入苏联的抗联部队仅有约700余人,远远不够组建一个完整的军事单位。可即便如此,斯大林同意授予这个部队“苏联远东红旗第88独立步兵旅”的苏联军队番号,还决定为其提供足够的武器装备和补给,并将该旅的开支纳入苏联远东方面军的预算。这一决定使得抗联部队在物资和待遇上都得到了显著改善,所有军官和士兵享有与苏军相同的待遇。

1942年7月22日,苏联远东方面军司令阿帕纳先科接见了周保中与李兆麟,正式授予他们“苏联远东红旗第88独立步兵旅”的番号,部队代号为“8461部队”。从那时起,周保中每日所思所想,便是如何将这支部队重新训练成一支强大的力量,为重夺东北而奋战。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45年8月11日,周保中带领幸存的400多名抗联战士,随苏军重返东北。这个时刻,比曾克林出关的时机还要提前。长春,是他首次踏上的故土,他凭借自己在抗联中的影响力,迅速组建了一支东北人民自卫军,亲自担任司令员兼政委。这一支自卫军后来编入了东北人民自治军,而周保中继续担任副司令员。

随着东北人民自治军不断壮大,最终更名为东北民主联军、再后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周保中一直担任副司令员。他的职务包括吉辽军区、东满军区、吉林军区司令员等关键岗位。

1949年8月,华北战场即将迎来全面胜利的曙光,党的军事目标几乎已然达成。在这一关键时刻,中共中央决定调周保中到北京参加四野高级干部会议,这一召唤令他心潮澎湃,兴奋不已。接到毛主席亲自发来的电报时,周保中激动得一整夜没能安然入睡。

图|1945年8月,在苏联的东北抗联教导旅干部合影(前排居中为周保中)

第二天夜晚,他指示警卫员为自己整理行李,虽然要求一切从简,但在整理过程中,他特别交代,要将那条新得的虎皮带上。抵达北平后,周保中住进了北京饭店的中层,隔壁是林彪和高岗,气氛显得格外紧张与庄重。

四野高级干部会议如期召开,周保中在会议中认真听取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议的传达,聆听了毛主席的重要讲话。这是一个对于中国革命具有深远意义的时刻,而这次会议,甚至成为周保中与毛主席面对面交流的难得契机。

在会议期间,毛主席与周保中有了一次亲切的接见。毛主席步入周保中的房间时,脸上露出了温暖的微笑,他紧紧握住周保中的手,语气亲切而深情:“白族兄弟,辛苦了。”那一刻周保中眼中涌出了热泪,久久无法言语,只是默默地握住毛主席的手,仿佛想将这份激动与感激深深刻在心中。

周保中合照

在交谈中,毛主席详细询问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情况,赞扬了抗联部队的伟大贡献,并提到周保中多年来的艰辛。“东北十四年,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有成绩,也有不足。”毛主席的肯定,让周保中深感温暖。接着,毛主席与周恩来商讨了周保中的去向。最终决定他将被派往云南,承担更重的责任。

告别时周保中突然想起忘记送去的虎皮带。他急忙吩咐警卫员清理车子,将那条虎皮带上西山送给毛主席,以表敬意。这一举动或许无法完全表达周保中内心的崇敬,却是他忠诚与感激的真实写照。

建国后周保中选择回到云南老家投身地方工作。担任云南省政府副主席、云南大学校长、西南政法学院院长等职务的他,逐渐淡出了军事系统。1955年,中央颁布了军衔制度,规定了“非军队人员不授衔”,因此周保中错失了这一荣誉。尽管如此,军衔只是形式上的象征,周保中的贡献和地位依然不可忽视。

图|1945年7月,抗联教导旅部分干部合影

1955年,国家为他颁发了三大勋章——“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每一项都被授予了一级。这些勋章分别代表着他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作出的卓越贡献。即便是许多获得将军军衔的高官,也未必能拥有如此殊荣。

在接受勋章时,周保中平静地说:“这些勋章,是替东北人民和那些在抗联战斗中牺牲的烈士们领取的。”这句话不仅反映出他对荣誉的豁达,更透露出他心底的坚定信念。即便没有军衔,周保中依旧是那个为国家、为人民英勇奋斗的将军。对于他而言,真正的荣耀不在于军衔,而在于他为民族解放、为家园重建所做的所有牺牲与贡献。

东北抗日联军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