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村子里的换大米三人组

村口小酒馆 2023-03-17 08:32:44

在我儿时,老家村子里的人们吃大米可不是易事。田地里不产的粮食,乡亲们几乎不买,在他们心里,自己种田,再花钱买粮,其奢侈程度简直不可饶恕。在这样的背景下,大米饭,成为村里人待客、逢年过节方可在餐桌上见到的稀罕饭。以至于有人吃米饭,不用菜,干吃,说米饭是甜的,佐以菜肴,会破坏它原有的香味。我试过,真吃不下去。

不种稻子不产米,难不住聪明的村里人,他们想吃米饭了,家里想备点米了,就去城里换。用自家的莜面换大米,二斤换一斤。

村里如我父亲岁数的人,基本上都有过进城换大米的经历。但要说经常或者长年累月换大米的,只有三个人:大青、二青和云田。因为他们换大米时是一起进城,大家伙戏称他们为换大米三人组。

大青和二青是兄弟俩。最早只有二青去换大米。他的丈母娘常年卧病在床,什么饭也没胃口,总想喝大米粥。二青的家很穷,不穷也不会娶一个丈母娘卧病的媳妇,不穷也不会想给自行车后座焊两个放筐的铁架子都得借钱。

二青对他媳妇一家,真是好的没话说,从不抱怨,也不嫌弃,他认为,媳妇家负担是重,可自己娶人家的时候,不是也一穷二白?谁也别嫌弃谁,日子嘛,就得往前奔。

大青去换大米,是自己老娘的强烈要求。老娘觉着,自己一年都喝不了几口大米粥,二儿子却隔三岔五的给丈母娘喝,心里气不过,天天唠叨着让大儿子也去,自己也要喝。

大青无奈,在媳妇的白眼下答应老娘,和弟弟一起踏上了换大米的“征程”。老娘也是真气人,换回的大米,她又不舍得吃,存起来,等大青二青上学的孩子周末回家时才拿出来蒸一锅米饭,煮一回稀粥。搞得大青是哭笑不得。

云田换大米是为了挣钱。身体瘦弱的云田,不是个伺弄庄稼的好把式,地里刨不来食,云田只好另外想辙。换大米在他这里,是“附带功能”,他进城主要是售卖莜面、麻油、土豆等土产,换来的大米加个1、2毛钱,去乡里卖,那里有吃公家粮的上班租,还有水利、变电站的职工,多少能挣点开销。村里人的小买卖,蚊子小了也是肉。

换大米三人组的交通工具,大青二青是自行车加铁架子,云田是三轮车。别小看人力三轮车,在当时也不得了,算村子里的头一份,曾引来无数羡慕的眼神。云田骄傲的在村里说:“这三轮车,是我用一斤斤莜面,一桶桶麻油攒起来的,不比你们下地干活流的汗少。”

刚开始,换大米三人组并不是每天同行。大青二青还有地里的活计,农闲时候出去的多点。直到后来,大青二青发现地里的那点收成,你天天泡在里面就那样,你不那么用心也只少收个二三十斤,大青二青再老实,跟着云田出去,眼又不瞎,云田的收入摆在那,于是他们学云田,也带着东西区贩卖,换大米三人组才正式成行。

自打有了换大米三人组,村里人很少自己进城换大米了。想吃的时候,让他们帮着换点,村里人自觉,怕影响人家生意,每次换的不多,轮着来,不妨碍他们自己带货。三人组也乐意帮乡亲们,一个村子沾亲带故,多费点力气不算什么。

三人组由县城的北门进城,到十字街分开,东南西各去一个,到中午饭点再回来集合,夏天自带的馒头咸菜凑乎一顿,冬天去铁棚子面馆吃一口,下午继续。县城离村子三四十里路,夏天还好,冬天这一路可受了老罪,三个人不怕,说着今天的收成,聊着城里的趣事,寒来暑往,一走两三个年头。

他们三人,做买卖实诚,宁愿自己吃点小亏也要结个善缘。那会儿的莜面和胡麻油不像现在这么贵。同样,自产自磨的莜面也不似如今这般精细,颜色较黑,吃不惯的人吃着涩,吃不下去。如此,换来的大米质量不怎么好,有时候虫的厉害或者砂石较多,三人回家自己筛一筛,留着自个儿吃。好些的,则攒下来,以待去乡里售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换大米渐渐没了市场。三个人一合计,在城里开了个收破烂的点,正式告别了换大米的行列。多年后,三个人虽说没能大富大贵,可也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孩子们也都离开农村,甚至离开了本地的小城市,到北上广深去发展。

换大米三人组最令人称奇的是,三个人半辈子在一起做买卖,竟然没红脸没分家,一路相携走来,善始善终。而且,到了老,三个人都不怎么爱吃米饭,反倒天天离不开莜面,他们讲话,咱老家种出来的东西,对胃口。

0 阅读:192
评论列表
  • 2023-03-17 13:46

    我家用谷子玉米换大米,到是冬天收完秋,村里人结队去沽源换莜面

  • 2023-03-20 20:41

    河北唐山,大米饭叫粳米干饭;八十年代初村里种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