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小学时,学校里有句响亮的时代口号: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近期目标是实现四个现代化,远期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到时将按需所取,每个人按照自己的需要获得满足。
几十年过去了,这个共产主义社会的提法已经被其他的时代语言所替代了;
这个我们不去讨论它了;
然而,按需所取的这个目标却始终存在。
(2)
疫情下的上海,实行全城静态管理,各小区居民一律居家足不出户;
所有生活物资,除了自己提前囤的,除了政府保障的配送以外,几乎就没有办法解决了。
饭虽然也吃上了,可有些物资短缺也是事实;
比如,小区的微信群里某一天,有人突然弱弱的发问: 谁有烟吗?
第一次,群里很沉默;
估计一个原因,是大家觉得很突然,不习惯这种直接询问的感觉;
一个原因是,也没人会囤这个东西。
看无人回应;
当事人也就不再继续问了。
然而,过了两天,同一个人又再次发问:有烟吗?谁那里有烟吗?
那口气有点绝望中的最后挣扎;
给我的感觉,对方是个老烟民,每天不抽不行的那种;
如果我有,我真心想提供出来,以解燃眉之急;
可我真的没有,我从不抽烟。
没想到,过了一会儿;
有个住户回应了一下:我有一盒,要的话来拿,我从楼上扔下去给你;
对方欣喜若狂的答应了。
这盒烟放在平时,真的不起眼;
但在当下,对于需要的人而言就是个不可多得的宝物。
(3)
上海浦东的一个居民小区,传递着一箱可乐引发的爱心接力故事:
有人看到群里很多人想喝可乐喝不到,想到自己家里有一箱,就拿出来放在大堂,告诉群里人需要自取。
一个人过来拿走了一罐可乐;
但是觉得空手拿走过不了良心那一关;
就放了一罐自家多余的辣酱。
又一个人过来拿了一罐可乐;
也觉得空手拿走,胜之不武;
于是,留下了一罐奶。
就这样,群里越来越多的人过来取走可乐,放下自家多余的物资,为别人提供方便;
有的人留下了咖啡豆,蛋糕,泡面;
拿走最后一罐可乐的人,留下了一把巧克力。
东西越放越多,越来越丰富;
群里有人干脆拿出几个置物架,把东西归类放好;
有海鲜类,饮料零食类,还有米面油类;
整个成了免费物物交换的小超市。
每个人按需自取,无需付钱;
取用自觉,避免浪费;
一场居民间的爱心传递就这样自然而然的发生了。
(4)
在严密的疫情管控下,小区居民变得比往日更加关系密切;
隔三差五的核酸检测,几乎每天一次的抗原自测;
让同一栋楼上,楼下的住户行动要配合,感情上要相互照顾;
在一切都无法选择的时候,人变得简单了。
无论是一罐可乐价格更高,还是一罐咖啡,一瓶牛奶更值钱;
在朴素的需要面前,都变得不值得一提;
一物换一物,各取所需;
自己有需要,就有价值;
而同时,金钱变得不重要了。
前几天有个报道,在疫情中有位知名企业的投资人,身家过亿,也在业主群里询问怎么才能买到面包;
兜里有得是钱的人,行动受限,买不到东西时,和普通人的需要是一样的;
疫情管控让金钱失去了作用;
又把人与人的情感联结提到了桌面上;
其实,人的真正需要不过是吃饭,穿衣,活下去。
(5)
这当然不是共产主义的按需所取;
但至少是个小范围的人性尝试。
在极端条件下没有更好选择时,人性深处的那些自私,阴暗,贪婪的负面也变得苍白了;
因为对金钱的无限欲望,带来过度竞争和内卷,生活在都市中的人难免沉重;
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都是为了钱,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更多生活享受;
生活不一定享受到了,但是金钱之累却是痛彻心扉。
可当某一天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受到威胁时,生命受到挑战时;
只有携起手来,共渡难关,才是自己最需要的;
我们需要的,不过是活下去,让生命延续。
这才是我们的初心,不忘初心,才能不迷失自己;
才能在诱惑面前,坚持自己,找到那个真正的自己。
(作者:韩枫,华东师范大学/法国里昂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欧美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你的想法,欢迎留言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