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数学天才陈景润,47岁娶29岁女军医,唯一的儿子现在如何了

史在没有弦 2024-12-17 07:22:40

邓公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中国涌现出一批举世闻名的数学家,其中陈景润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位。1933年5月22日,陈景润出生于福建福州的仓山区,家境虽不显赫,但陈家在当地小有名气。陈景润的父亲在邮局工作,大伯和二伯也都在邮政系统担任重要职务。这样的家庭背景为陈景润提供了一个相对安稳的童年,早期的教育也不乏良好的资源。

与许多天才少年不同,陈景润的数学兴趣真正被点燃是在遇到沈元老师之后。当时沈元因父亲去世暂时回到福州,成为了英华中学的数学老师。沈元的课堂不同于传统的死记硬背,他喜欢讲解一些课本之外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思考。之后陈景润专心致志地研究数学,凭借坚定的兴趣和不懈的努力,1950年陈景润以出色的成绩考入了厦门大学数理系,从此数学的道路便成了他人生的主旋律。

由昆

在厦门大学他专心致志地研究数学问题,遇到任何难题,他总是埋头苦读,独立思考,直至攻克。数学成为了他与世界沟通的桥梁,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沈元那次不经意的课堂讲解和引导,正是这一点启蒙,让他走上了与数学不解之缘的道路。

1954年,由于“口齿不清”的问题,陈景润被学校停职,这一变故使得他不得不返回厦门大学,担任一名资料员。尽管此时他的学术道路并不平坦,但他依然通过刻苦的学习和积累,展现出非凡的数学才能。1955年在厦门大学校长的推荐下,陈景润有幸成为了学校的助教,重新回到了教学与学术的舞台。

陈景润

1956年,陈景润凭借自己对华罗庚《堆叠素数论》的改进,受到了华罗庚的关注,后者对他寄予厚望。而正当他的数学事业一片光明时,国家却陷入了特殊的历史时期,社会变革与政治风波让一众知识分子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甚至连中国科学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陈景润的学术研究被迫中断,他不得不从事一些体力劳动,无法再参与数学研究。

然而陈景润对数学的热爱并未消退。即便身处困境,他依然不肯放弃自己心中的数学梦想。每天他在简陋的住处里,在昏暗的灯光下,依旧会埋头思考和计算,日复一日地追寻着自己的学术理想。终于在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坚持后,他成功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这一成就让他在国内外数学界声名鹊起。国际数学界也因此给予了他崇高的评价,称之为“陈氏定理”。

邓公

这一成果大大简化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计算难度,也使得中国的数学研究在世界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与此同时陈景润距离数论领域的巅峰成就“1+1”也越来越近,命运的无情变故让他的身体健康日益堪忧,他的身体逐渐被多种疾病侵蚀,精神上也遭遇了巨大的打击。在这个艰难时刻,邓公的复出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带来了新的希望。

1974年,邓公重新复职,开始重视科学与技术。邓公为陈景润等科学家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并在一次讲话中高度评价了陈景润的成就,称:“如果我们国家有1000个陈景润,那我们就能走向强盛!”他的支持让科学家们重新燃起了希望,数学研究所恢复了正常运作,陈景润也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

陈景润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陈景润和其他科学家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参加了这场意义非凡的盛会。大会上长期遭遇忽视和打压的科研精英们终于迎来了属于他们的春天。

当邓小平走上讲台时,陈景润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内心无比激动。邓小平的讲话中提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番话让陈景润无比振奋,他不禁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前景感到欣喜。

陈景润

邓小平特别提到理论研究的突破会推动国家的进步,连陈景润致力多年的哥德巴赫猜想也得到了肯定。听到这些话,陈景润兴奋得忘我地鼓起掌来,脸上红光满面。科研人员的价值被这样公开表彰,让他倍感欣慰。

邓小平还特别表示:“不仅要搞好科学研究,更要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他甚至亲自承诺:“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这一言一行,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科学家,许多人流下了热泪,陈景润的眼眶也湿润了。

陈景润夫妇

会后邓小平亲自接见了陈景润等科学家,关切地询问他们的工作与生活情况,并叮嘱有关部门要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支持。那一刻陈景润紧紧握住邓小平的手,感受到无尽的温暖与鼓舞。在邓小平的支持下,科研人员的待遇和工作条件有了明显改善,陈景润也感受到了久违的关怀。

1980年,陈景润与由昆走入了婚姻的殿堂,这段缘分成为了他生命中的一道温暖光芒。婚后不久他们的儿子陈由伟出生了,给这个小家庭带来了无尽的喜悦和活力。然而尽管家庭生活充满幸福,陈景润的身体却日渐衰弱。长期的高强度工作与疾病的折磨让他难以承受,身体状况一度堪忧。

由昆要照顾丈夫,还要分担家里的重担,同时工作与家庭的压力几乎把她压垮。然而她从未向生活低头。好在组织部门及时给予了帮助,为她保留了军籍,使她能够不分心于其他事务,全心全意照料陈景润和儿子。这一决定让由昆能在繁重的家庭责任中找到些许喘息之机,也让她更加坚定地陪伴丈夫走过最后的岁月。

1984年陈景润在外出骑车时遭遇交通事故,被另一名骑车人撞倒,后脑着地昏迷。住院期间医生诊断他患上了帕金森综合症,这个消息无疑是对他身体的沉重打击。

邓小平

一年后陈景润在一次拥挤的公共汽车中,他被人群推倒,摔落至车底,再次昏迷。随着伤情加重,陈景润的生活愈加艰难。1991年陈景润在家中健身时不慎摔倒,造成股骨骨折,导致他无法独立走路。身体的虚弱让他一度完全依赖他人的照料,而这时妻子由昆成为了他唯一的依靠。

作为一位医生,妻子由昆不仅是陈景润的医护人员,还成为了他的“精神支柱”。为了照顾丈夫,她决定将他转入离家近的中关村医院,这样她能更方便地照料他。她每天陪伴在医院,为他擦洗、喂饭、按摩,不离不弃。

毛主席

陈景润最期待的时刻便是妻子走进病房的那一刻。“由,我在等你。”这句话是他每天必说的,他的眼里闪烁着依恋。每当由昆走近,他总是紧紧握住她的手,沉默地感受着她的陪伴。“辛苦你了,”这是他告别妻子的常用语。

尽管身体逐渐虚弱,陈景润依然渴望思考学术问题,沉浸在科研的世界中。然而,由昆的陪伴和关爱,才是他此刻最重要的安慰。每当她轻轻按摩他那僵硬的身体,讲些轻松幽默的故事,他便能从中获得一丝宁静。

陈景润

在陈景润的最后岁月里,由昆的付出几乎无止境。她一边工作,一边照料丈夫。每当他吞咽困难时,她耐心地一口口喂他,默默承担着丈夫生命中最后的所有责任。

1996年3月18日,在陈景润弥留之际,由昆泪如雨下,哽咽着对他说:“你不能走,你要看到欢欢长大。”这成了她最后的恳求,然而陈景润在她的怀抱中留下了他最后的承诺:“我一定坚持。”19日,他安然离世。他的遗憾是未能完成“1+1”的证明,也未能亲眼看到儿子长大成才。尽管如此他对科研的热爱、对妻子的依赖,依旧铭刻在每个人的心中。

陈景润

他的儿子陈由伟在1981年出生,许多人都在猜测他是否会继承父亲陈景润的数学天赋。然而随着成长,陈由伟却选择了出乎意料的道路。1999年,18岁的陈由伟考入了北京大学商学院。这个选择让不少人感到困惑。

毕竟陈景润是一位为数学界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儿子却选择了商科专业,难免让人质疑这是否意味着“天才基因”没有得到延续。有不少人好奇地问道:“一个数学家的儿子,为什么要去学商科?”陈景润总是笑着回答:“孩子有自己的路要走。”这句话中透露出他对儿子选择的尊重与理解,他清楚地知道,人生的路是个人的选择,不应被外界的期待束缚。

陈景润

在北大商学院的四年里,陈由伟展现出了卓越的商业才华。他在学术上成绩斐然,还积极参与了多个创业项目,逐渐积累了商业经验。他的领导力和创新思维让同学们深感佩服。到2003年,陈由伟以优异的成绩顺利从北大毕业,并很快被一家知名企业录用,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事业的起步异常顺利,未来的前景也一片光明。

2019年陈由伟受邀回到厦门大学参加88级校友节。当他看到穿着“景润青年”红马甲的学生志愿者时,内心被深深触动。那一刻,他决定加入其中,成为一名志愿者,与年轻学子们共同为父亲的母校贡献力量。

在厦门大学的海韵校区,陈景润的铜像屹立在校园中。那座铜像不仅是对父亲学术成就的纪念,更是一种激励。站在铜像前,陈由伟仿佛看到了父亲的微笑,他静静地坐下,轻轻搭上铜像,拍下了一张与父亲“合影”的照片。那一刻,父亲的精神依旧在他心中激荡。

全家福

回国后的陈由伟并没有选择安逸的职业道路。他在银行的经历,让他接触到商业世界的复杂与机遇,而这些也为他后来的创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最终他选择创办一家医疗公司,原因也与家族背景密切相关——母亲由昆长年在医疗行业工作,这让陈由伟在创业中能得到更多支持与帮助。

2021年,陈由伟在“美亚柏科智慧大讲堂”上发表了题为《从哥德巴赫猜想到我的美亚情怀》的演讲。他提到父亲陈景润的坚持与执着深深影响了自己。虽然数学研究比今天更加艰难,但父亲将其视为毕生事业,最终成就了传奇。陈由伟从父亲那里学到的最重要一课,就是“不畏艰难,坚守理想”。这份精神贯穿了他整个创业历程。

华罗庚

在创业的道路上,陈由伟始终坚信,只有科技创新才能推动国家的进步。他也将这一信念带入了美亚柏科。近年来美亚柏科抓住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浪潮,不断在科技创新上发力。2021年美亚柏科成功入选福建省创新型民营企业100强,并在中国网络安全领域取得了重要地位。2022年公司被评为“科技改革示范性企业”。

参考文献:

[1]天悠.“数学怪人”陈景润[J].小学生学习指导,2021(17):28.

[2]李晓平. 三家厦企入围 美亚柏科夺冠[N]. 厦门日报,2022-05-15(A02).DOI:10.28890/n.cnki.nxmrb.2022.001312.

[3]王肖帆.由昆心目中的陈景润[J].科学与文化,2000(03):26-29.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