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垫江县史上有个董砚乡,现在怎么变成砚台镇了

巧云聊旅游 2025-03-30 20:50:41

乡镇游来到垫江县的砚台镇,砚台这两个字感到好奇,本以为是砚台主产区而得名砚台,要知道砚是文房四宝中的头把交椅,更是文人追求的重中之重,这里除了生产砚台,想来跟人文墨客有着莫大的关系。直到了解砚台镇的来龙去脉后才得知跟人文墨客和砚台主产地一丁点干系都没有,本文就肤浅的书写一下砚台镇。

砚台镇位于垫江县的西部,距离县城20公里,户籍人口为4.5万余人。4.5万余人的砚台镇不算是人口大镇,不过以当前砚台镇的人口基数,排在前五想来应该没有人反对。初次到砚台镇,给人的感觉就是现代化气息浓厚,喜欢逛老街却没有老街,新成立的高新社区或许不如大地方的高新区,但在乡镇间足以傲视群雄,说起现代化亦不过分。

比起很多湖广填川时期形成的老牌场镇,砚台镇明显不如,毕竟清朝末期的砚台镇属董家场管辖。民国20年(1931)董家镇析出砚台乡,本文所写的董家镇并非是丰都县的董家镇,而是民国时期就设置的垫江县董家镇。或许垫江县的董家镇不如丰都县的董家镇,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垫江县的董家镇成立比丰都县的董家镇要早。

没设砚台乡之前有没有砚台场不清楚,不过起名砚台乡并非是生产砚台,而是莲花溪里有一块巨石形状像砚石而得名。起初并非叫砚台乡,而是叫砚石乡,民国29年(1940)砚石乡与董家镇合并,两乡镇各取一个字起名董砚乡。董家镇纳入砚石乡没有留下镇级建制,反而降为乡,真不知乡哪说理去。

起名董砚乡,董在前就知道董家场比砚石场重要,乡公所一定是在董家场。解放后董砚乡析出砚台乡,原砚石乡没有了,反而在砚石乡的基础上多了个砚台乡,砚石改为砚台,想来应该是董砚乡析出砚石乡后才更名的。董砚乡倒好,两乡合并后还是原来的董家场,倒是把董家镇、董家乡给弄丢了。

1955年砚台乡再次并入董砚乡,1958年董砚乡改为公社,1962年董砚公社析出砚台公社。董砚公社析出砚台公社后董砚和砚台再也没有瓜葛,倒是董砚公社最为委屈。民国时期就是镇,跟砚台乡分分合合几次,董家镇就没有了,最后还被撤销乡级建制并且还并入澄溪镇。倒是砚台公社混得好,最后还升格为镇。

分单干后砚台公社改为乡,1985年砚台乡升格为镇,80年代就升格为镇,想来垫江县境内非常的少见,同时也证明砚台镇的经济基础非常浑厚,同时在80年代已经进入工业时代。不知是强强联合,还是为强镇经济做准备,1992将砚台镇并入澄溪镇。澄溪镇原本就是个大镇,而且还是本县的工业大镇,不用并镇就足够强大,莫非是为澄溪升格为街道而准备,还是弱肉强食的驱使而吃掉砚台镇?

砚台镇毕竟是大镇,可能澄溪镇也吃不消,在2001年又将砚台镇吐出来,并且同一年汪家乡并入砚台镇。纵观砚台镇跟周边乡镇的分分合合,最后砚台镇还是独立出来,砚台镇没能被周边大镇并走,想来跟砚台镇的经济基础有关。撤乡并镇过程中可能最憋屈、最冤枉的是董家镇,并来并去给并没了,目前还保留有董家场,不知现在董家场还兴不兴赶场。

砚台镇距离县城20公里,说远也不见得远,但说近也没有多近,公共交通也只是到达场镇,乡村的公共交通资源相对较匮乏,因为公共交通资源匮乏而滋养起了摩的这份行业。砚台镇的街上随处可见摩的师傅,对于偏远的农村来说,既方便村民外出,又给摩的师傅带来一份收入,或许从事摩的这份职业不能致富,但给家里添点柴米油盐想来还是绰绰有余的。

虽说不是工业重镇,但好歹也是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大镇,说不上非常的豪华,一两栋高楼大厦还是有的。砚台镇有工业园区,开发园区的时候征收不少土地,当地的开发户、暴发户应该不少,这几栋高楼感觉就像是安置房。如果是安置房的话村民就享福了,如是商品房,依据这几年房产低迷形势来看地产商够呛,好在砚台镇村民有小部分是暴发户,这几栋商品房可能都不够当地暴发户的消化。同时也感谢开发商来砚台镇搞地产,要不然砚台镇的高楼大厦可能还得推迟好几年。本文纯属吹夸夸,就当茶后文看,谢谢。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