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底蕴,让老祖宗们对文化境界的追求越来越高。老祖宗为我们留下的许多文化,至今让人拍案叫绝。
不管是名字还是风俗,只有咱们想不到,没有老祖宗们做不到。
01胃口就不吊了。喜寿:77岁,伞寿:80岁,米寿:88岁,白寿:99岁,茶寿:108岁。看一看,有没有被古人的文化惊艳?老祖宗为啥要把不同年龄叫的如此文雅呢?咱们需要清楚的就是,古人从不会平白无故的去干一些事。这些称呼,都有各自的含义在里面。
02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米寿,也是一样,中间一个“十”字,上下各两个“八”。加起来刚好就是八十八,所以88岁就被用“米寿”代称。白寿,这个就很有意思了。白寿指的是99岁嘛!有人可能会说,这“白”字,怎么写也不会变成“九十九”啊!因为啊,这个比较特殊,它不是简单的拆字。
“百”字去掉一横,就变成了白色的“白”,同时,“百”当做数字用的时候,代表的是一百,一百减一就变成了九十九。所以,“白”就间接等于九十九。就这样啊,古人常把99岁用“白寿”来代称。很绝吧,真不要把古人想的那么笨,很多时候啊,古人的智慧远超我们,只是当时技术落后罢了。
03咱们通过这些文化,就发现古人特别会玩,而且玩的还特别优雅。除了拆字,古人还对有些特殊岁数的称呼,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比如用“花甲之年”、“耳顺之年”、来指代60岁。同样的一个60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叫法呢?在古时候啊,其实也不是古时候吧,现在也是,咱们一直把60年当做一个轮回,称之为一甲子嘛!所以,一甲子刚好等于60年,“花甲之年”因此就代指60岁。
咱们常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其实这句话出自孔子之口,后面还有几句呢,是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因为孔子是当时很有影响力的人物,60岁就这样出现了一个特有代称,就是“耳顺之年”。
04鲐背之年,这个词语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它出自于古代辞书,所谓辞书,就是古代的字典,工具书。其中收录了很多字,很多词语。其中很明确的说:“九十曰鲐背。”这里的鲐背,意思是说老人上了年纪,就会出现很多皱纹。老人的皱纹,就很像鲐鱼的斑纹。后来,人们就用“鲐背之年”来代表90岁。关于这个词语,历史上很多大人物都用过,像曹植、柳宗元等人,都曾说过这个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