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家都知道,周总理和邓颖超这对革命夫妻,一辈子都在为革命事业奋斗。他们年轻的时候,为了革命吃了不少苦头,那时候的艰难岁月,导致邓颖超一辈子都没能当上妈妈。
这成了他们一辈子最放不下的心事。
不过,他们俩都特别喜爱孩子。因此,到后来,那些老一辈的革命前辈,在面临牺牲之前,好多人都动过念头,想把孩子托付给周总理照顾。
有个人,他小时候就得到了周总理的悉心栽培,长大后也没让大家失望,当上了新一届的总理,这人就是李鹏。
大家都知道,周总理和邓颖超对他特别疼爱,但他自己却说,他并不是周总理的养子。大家对他的这份宠爱都看在眼里,但他本人却一直强调,他和周总理并没有养父子的关系。他对周总理和邓颖超的关爱很感激,但总跟别人解释,他并不是他们的养子这事,其实大家都知道得很清楚。虽然周总理和邓颖超待他如亲人,但他自己一直澄清,他并不是周总理正式收养的养子。
事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生无子】
1925年8月8号那天,周恩来和邓颖超两人在广州办了婚礼。
他们俩其实之前并不是一直没有孩子。
婚后才过了短短三个月,邓颖超就察觉到自己怀上了宝宝,按理说,他们完全有机会迎来一个自己的小天使。
那时候,正好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时候,新婚不久的周恩来就接到任务,跟蒋介石一块儿去了汕头。而邓颖超呢,她一个人留在了广州,帮着何香凝搞妇女方面的事儿。
邓颖超得知自己怀了孕,心里头先是乐开了花,可转念一想,眉头又皱了起来。这世道乱的,哪腾得出空来生娃呢。
结果,邓颖超没跟周总理商量,就自己决定并服下了堕胎药。
周总理知道这事儿后,心里又恼又怜,那次他是真的动了气,连着好几天都不搭理妻子,自个儿憋着气呢。
邓颖超晚年时回忆道:“那时候我太年轻,太天真了,说白了就是一股脑儿地蛮干。我跑到地摊上,胡乱买了些打胎药。那时候她妈妈在梅县,她又不懂中医,结果吃了那药,真是把人折腾得够呛,痛苦不堪。”
总理那会儿生气,也是有原因的,不奇怪。
大概在1926年7月那会儿,邓颖超又怀上了孩子。
这回,她长了记性,铁了心要把这个革命的后代生下来,不再剥夺小家伙来到世上的权利。她打算好好抚养孩子,把他培养成革命的后来人。
快年底时,周总理收到了要他去上海的新任务。这下子,中共中央工作组织部的秘书活儿也得他来干了。要知道,那时候他还得管着中央军委书记的事儿呢。
那时候,邓颖超肚子里已经有宝宝五个月了,可周总理想了想,还是决定得赶紧去上海。中央的工作不能等啊,再说了,岳母在家照顾邓颖超,应该挺靠谱的。
那段时间,周总理在上海忙活着组织工人武装起义,整天忙得团团转,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但只要稍微有点空闲,他就会赶紧写信问问家里妻子的情况。得知一切都好好的,周总理心里也就踏实了。
哎,真是急人啊,邓颖超的预产期都到了,可宝宝就是赖在肚子里,硬是不肯出来,都已经三天三夜了。
现在来看,难产真不算啥大问题,但在那时候,这可是能要了产妇命的大事。想当年,邓颖超才23岁,心里头还有好多没干完的事儿和重大的责任呢,哪能在这个时候就没了命啊。
助产士尝试了好多催产招数,但都不管用。最后没办法,只能用产钳夹住宝宝的头硬拉出来。那孩子得有8斤重呢,可这么一来,孩子还是没能救活。
邓颖超瞧着自己历经三天三夜辛苦生下的男娃,眼泪立马就掉了下来。可小家伙身子弯着,小脑袋也耷拉着,一点动静都没有了。
结果就是这样,他们的第二个小宝宝又没了。
还好,之后的日子里,夫妻俩过得并不冷清。
【新的家人】
邓颖超还没来得及从产房出来,上海那边就爆发了“四·一二”那场反革命大事件。
她因为工作太忙,上次流产后没好好调养。这次呢,又急急忙忙地投身到忙碌中,一路上颠来颠去,结果生孩子时难产大出血,还没得到及时救治。这样一来,身体彻底垮了,以后再也不能生育了。
周恩来老是对邓颖超说:“没孩子也没啥大不了的!咱俩好好过日子就行!”
于是,他们俩决定把往后所有的日子都一心扑在伟大的革命事业上。
到了延安后,周恩来夫妇收养了好几个孩子。像孙炳文的女儿孙维世、叶挺的女儿叶扬眉,还有王戍等人,都曾是他们在照顾。他们把这些孩子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给了他们一个温暖的家。
1931年9月5号那天,李硕勋在海口壮烈牺牲了。他走的时候,留下了老婆赵君陶和儿子李鹏,他们俩只能互相依靠着过日子。
之后,赵君陶只好独自带着儿子,一路奔波到了她的老家四川成都,这一住,就是漫长的七年时间。
1938年快结束的时候,赵君陶好不容易跟党组织接上了头。没多久,一个地下党员悄悄跟她说:“旅馆里有个大人物想见你,你快去吧。”
这位重要的客人啊,其实是邓颖超。她这次呢,是替周总理来找赵君陶的,目的就是想把赵君陶和她孩子接到重庆去,因为那儿更安全些。
走的时候,为了安全起见,邓颖超先把赵君陶带走了,李鹏呢,就留在了他外婆家。
1940年那年的秋天,李鹏头一回见到了咱们敬爱的周总理。
那时候,他还在育才学校念书呢,突然间就接到了要去延安的消息。
接着,他跟着鞥英超急忙跑到重庆,到了曾家岩50号的周公馆。跟其他烈士的孩子们一样,他都管那两位叫“周伯伯”和“邓妈妈”。
周总理一见到李鹏,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他不停地摸着李鹏的头,转头跟邓颖超说:“瞧瞧这孩子,都长这么高了,越长越有他爸爸硕勋的影子了。”
邓颖超笑着回答:“我觉着我跟君陶更像一些。”
讲完之后,大家都乐开了怀,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气氛特别融洽。
在重庆那会儿,李鹏得到了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的悉心关照。周总理常常耐心地给李鹏讲好多革命往事,还教他读书识字,告诉他做人的道理,就像对待家里人一样亲切。
可能因为走得比较近,外面有段时间总说李鹏是周恩来和邓颖超领养的孩子。
李鹏在他的回忆录里也聊到了这事儿,给出了他的回应。
他直截了当地说:“我跟周总理、邓妈妈的关系,其实就是老一辈同志和烈士孩子之间的那种情谊。外面有人说我是周总理的干儿子,那是不对的。”
说实在的,李鹏和周总理夫妇之间的感情真的挺好的,特别亲。
1947年那会儿,李鹏去了哈尔滨开始他的工作生涯。之后,他有机会去苏联深造。等学成回国后,他一步步努力,最后当上了咱们国家的第四任国务院总理。
他一直没忘周总理和邓颖超夫妇给他的教导。
【不能脱离群众】
1983年6月份的一天,李鹏副总理正坐在办公室里埋头看文件。突然,秘书推门而入,开口就说:“副总理,有人找您来啦。”
听到这话,李鹏副总理把手里的文件一放,打算站起来出门去迎接。
一瞅见,门外头站着个个子不高,头发已经花白的女人,嘿,这不是他朝思暮想的邓妈妈嘛!李鹏连忙快步迎上去,一把拉住了邓颖超的手,满心欢喜地问:“邓妈妈,您咋来了呢?”
邓颖超微微一笑,和蔼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副总理了,我来呢,就是想提醒你,往后千万别骄傲自满,也别跟老百姓疏远了。”
李鹏牢牢抓着邓颖超的手,一个劲儿地点头,他真就把事儿办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李鹏副总理心里一直装着周伯伯和邓妈妈的叮嘱。他不光把这些话记在脑子里,更重要的是,他付诸实践。他跑到基层去,跟老百姓混在一起,实实在在地干活。他干啥事儿都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真心实意为他们着想。
跟李鹏打过交道的各部门同事,都纷纷夸他。有人说:“李鹏这人特别接地气,我们跟他在一起特别开心。平日里,他总是很关心我们,真是个好总理。”
大家误以为李鹏是周总理的养子,主要是因为周总理和邓颖超待烈士的孩子们,就如同对待亲生骨肉一样亲。
他们都是烈士孩子们的“周伯伯”和“邓妈妈”,亲如一家人!这些烈士的娃儿们,都管他们叫“周伯伯”和“邓妈妈”,感情深得很!对那些烈士的子女来说,“周伯伯”和“邓妈妈”就像自家人一样亲切。烈士们的孩子,都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周伯伯”、“邓妈妈”,心里头满是感激和温暖。他们就像烈士子女的亲人一样,被大家尊称为“周伯伯”和“邓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