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讲透《史记》:周本纪

文化讲透哥 2025-02-06 20:46:34
白话新解

周的始祖后稷,名叫弃。他的母亲是有邰(tái)氏部族的女子,名叫姜原。姜原是帝喾(kù)的正妻。姜原外出到郊野,看见巨人的脚印,心里欣然爱慕,就想去踩它,一踩上去便觉得身子振动像怀了孕似的。满了孕期就生下一个儿子,姜原认为这孩子不吉利,就把他扔到了狭窄的小巷里,但经过的马牛却都躲开,不践踏他;又把他迁移放到树林里,正赶上树林里人很多,所以又挪了地方;最后把他扔到渠沟的冰面上,有飞鸟用翅膀盖在他身上,垫在他身下。姜原觉得这太神奇了,就把他抱回来抚养长大。由于最初想把他扔掉,所以给他取名叫弃。

弃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有着像巨人般的高远志向。他做游戏,喜欢种植麻、豆之类的庄稼,种出来的麻、豆都长得很好。等他长大成人,就喜好耕田种谷,他能观察土地的适宜情况,选择适合谷物生长的地方进行耕种,老百姓都效法他。帝尧听说了这件事,就举荐弃担任农师,天下人都从他的教导中得到益处,他因此立下功劳。帝舜说:“弃啊,百姓们开始闹饥荒了,你这位后稷要播种各种谷物了。”于是把弃封在邰地,号称后稷,另外给他赐姓为姬氏。后稷的兴起,是在唐尧、虞舜、夏商的时代,这期间他的家族都有美好的德行。

后稷死后,他的儿子不窋(zhú)继位。不窋晚年的时候,夏后氏政治衰败,废除了后稷的官职,不再重视农业生产,不窋因为失去了官职,就逃到了戎狄部落之间。不窋死后,他的儿子鞠继位。鞠死后,儿子公刘继位。公刘虽然生活在戎狄部落中,但他重新恢复了后稷的事业,致力于耕种,根据土地的适宜情况进行劳作,从漆水、沮水渡过渭水,去砍伐取材,使出行的人有旅费,居家的人有积蓄,百姓们都依赖他的福泽。民众感激他,很多人都迁徙过来归附他。周朝兴盛的事业就是从这时开始的,所以诗人们创作诗歌、音乐来怀念他的德行。公刘死后,他的儿子庆节继位,在豳(bīn)地建立了国都。

庆节死后,儿子皇仆继位。皇仆死后,儿子差弗继位。差弗死后,儿子毁隃(yú)继位。毁隃死后,儿子公非继位。公非死后,儿子高圉(yǔ)继位。高圉死后,儿子亚圉继位。亚圉死后,儿子公叔祖类继位。公叔祖类死后,儿子古公亶(dǎn)父继位。古公亶父重新恢复了后稷、公刘的事业,积累德行,施行仁义,国内的人都爱戴他。薰育戎狄部族来攻打他,想要得到财物,古公亶父就把财物给他们。不久他们又来攻打,想要得到土地和百姓。百姓们都很愤怒,想要迎战。古公说:“民众拥立君主,是希望君主能给他们带来利益。如今戎狄之所以发动战争,是为了得到我们的土地和百姓。百姓在我这里,和在他们那里,又有什么不同呢?百姓们想为了我的缘故去打仗,可那样会杀死很多人的父子,然后我再去做他们的君主,我不忍心这么做。”于是就和他的亲信们离开了豳地,渡过漆水、沮水,翻过梁山,在岐山脚下定居下来。豳地的人扶老携幼,全都跟着古公又回到岐山脚下。其他邻国听说古公很仁爱,也有很多人前来归附。于是古公就摒弃了戎狄的风俗,开始营建城郭、房屋,把民众分成邑落定居下来。还设立了五官和有关的职官。百姓们都创作诗歌、音乐来赞颂他的德行。

古公有三个儿子,长子叫太伯,次子叫虞仲。太姜生下小儿子季历,季历娶了太任,她们都是贤能的女子,季历和太任生下昌,昌出生时出现了圣人出世的祥瑞。古公说:“我们家族应当会有兴盛起来的人,大概就在昌身上吧?”长子太伯、虞仲知道古公想立季历,以便将来能传位给昌,于是两人就逃到了荆蛮之地,像当地蛮人一样在身上刺满花纹、剪断头发,以此来让位给季历。

古公死后,季历继位,这就是公季。公季遵循古公留下的治国之道,笃行仁义,诸侯们都顺服于他。

公季死后,儿子昌继位,这就是西伯。西伯就是文王,他遵循后稷、公刘的事业,效法古公、公季的法则,为人笃厚仁爱,尊敬老人,慈爱晚辈。他以礼对待贤能的人,常常忙到中午都顾不上吃饭来接待士人,士人因此大多归附他。伯夷、叔齐在孤竹国,听说西伯善于赡养老人,就一起来归附他。太颠、闳夭、散宜生、鬻(yù)子、辛甲大夫这些人也都前来归附。

崇侯虎在殷纣面前诋毁西伯说:“西伯积累善行和美德,诸侯们都归附他,这将会对您不利啊。”帝纣于是把西伯囚禁在羑(yǒu)里。闳夭等人很担心西伯,就寻求有莘氏的美女,骊戎的彩色骏马,有熊国的三十六匹好马,以及其他珍奇的宝物,通过殷纣的宠臣费仲献给纣。纣非常高兴,说:“这些东西中有一样就足以释放西伯了,何况还有这么多呢!”于是赦免了西伯,还赐给他弓箭斧钺,让西伯拥有征伐的权力。纣说:“诋毁西伯的人,是崇侯虎啊。”西伯于是献出洛水以西的土地,请求纣废除炮烙之刑。纣答应了他。

西伯暗中施行善事,诸侯们都来请他裁决争端。这时虞国和芮(ruì)国的人有了纠纷不能决断,就到周国来。进入周国境内,他们看到耕种的人都互相谦让田界,民间的风俗都尊重长者。虞、芮两国的人还没见到西伯,就都感到很惭愧,他们相互说:“我们所争的,正是周国人认为可耻的,我们还去干什么呢,只会自取耻辱罢了。”于是就回去了,双方都相互谦让着离开了。诸侯们听说了这件事,都说“西伯大概就是受天命的君主”。

第二年,西伯讨伐犬戎。又过一年,讨伐密须。再一年,打败了耆国。殷朝的祖伊听说后,很害怕,把这件事报告给帝纣。纣说:“我不是有天命在身吗?他又能怎么样呢!”又过一年,西伯讨伐邘(yú)国。再一年,讨伐崇侯虎。并建造了丰邑,从岐山脚下迁都到丰邑。又过一年,西伯去世,太子发继位,这就是武王。

西伯在位大概五十年。他被囚禁在羑里的时候,大概把《易》的八卦推演成了六十四卦。诗人们提到西伯,说他大概是在承受天命称王的那一年,裁决了虞、芮两国的争端。此后十年西伯去世,谥号为文王。他改革了法度,制定了新的历法。追尊古公为太王,公季为王季:大概称王的祥瑞是从太王时开始兴起的。

武王即位后,太公望任太师,周公旦做辅相,召公、毕公等人在左右辅佐武王,他们遵循文王的基业继续发展。

武王九年,他到毕地祭祀文王。然后向东检阅军队,到达盟津。他制作了文王的木牌位,用车载着,供在中军帐中。武王自称太子发,说自己是奉文王的命令去讨伐,不敢擅自做主。于是他向司马、司徒、司空以及各位接受符节的官员宣告:“要严肃恭敬,要守信啊!我没有什么智慧,全靠先祖留下的有德之臣,我继承了先辈的功业,要赏罚分明,来成就这功业。”于是起兵。师尚父发布命令说:“集合你们众人,准备好你们的船只,迟到的斩首。”武王渡河,船到中流时,有一条白鱼跳进武王的船中,武王俯身捡起白鱼用来祭祀。渡过河后,有一团火从天上落到地下,一直到达武王住的房子上,变成了一只乌鸦,颜色是红的,发出魄魄的声音。这时,诸侯们没有事先约定却在盟津会合的有八百个。诸侯们都说:“可以讨伐纣了。”武王说:“你们还不了解天命,现在还不行。”于是率领军队回去了。

过了两年,武王听说纣更加昏乱暴虐,杀了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太师疵、少师彊抱着他们的乐器逃到了周国。于是武王遍告诸侯说:“殷朝犯下了严重的罪行,不能不全力讨伐。”于是遵循文王的遗志,率领三百辆战车,三千名虎贲勇士,四万五千名披甲的士兵,向东去讨伐纣。十一年十二月戊午日,军队全部渡过盟津,诸侯们都聚集在一起。武王说:“大家要努力不懈!”武王于是作《太誓》,向众人宣告:“如今殷王纣竟然听信妇人的话,自绝于上天,毁坏了天、地、人的正道,疏远他的同祖兄弟,抛弃了祖先传下的音乐,制作淫荡的音乐,来扰乱纯正的音乐,取悦妇人。所以现在我姬发要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努力吧,将士们,机会不可再来,不能有第三次!”

二月甲子日黎明时分,武王早晨来到商郊的牧野,于是誓师。武王左手拿着黄色大斧,右手握着白色的旄(máo)牛尾,用来指挥。他说:“辛苦了,从西方远道而来的人们!”武王又说:“啊!我们各国的君主,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以及庸、蜀、羌、髳(máo)、微、纑(lú)、彭、濮各族的人们,举起你们的戈,排好你们的盾,竖起你们的矛,我要发布誓师令了。”武王说:“古人有句话说‘母鸡不报晓。如果母鸡报晓,这个家就要衰落了’。如今殷王纣只听信妇人的话,抛弃了对祖先的祭祀不闻不问,昏庸地抛弃了国家,不用他的同祖兄弟,却对四方逃亡来的罪恶多端的人,推崇他们,看重他们,信任他们,任用他们,让他们在百姓中施行暴虐,在商国做违法的事。现在我姬发要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今天的战事,前进不超过六七步,就要停下来整齐队伍,将士们,努力啊!刺杀不超过四五次、六七次,就要停下来整齐队伍,努力啊,将士们!要勇猛威武,像虎、罴(pí)、豺、螭(chī)一样,在商郊大战,不要迎击逃跑的敌人,要让他们为我们西方的人服役,努力啊,将士们!你们如果不努力,就会对你们自身不利。”誓师完毕,诸侯的军队会合的有战车四千辆,在牧野摆开阵势。

帝纣听说武王来了,也发兵七十万人抵御武王。武王派师尚父和百名勇士挑战,然后用大部队冲击纣的军队。纣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都没有战斗的心思,心里都希望武王快点攻进来。纣的军队都掉转武器向后攻击,为武王的军队开路。武王驱兵进击,纣的士兵全部崩溃,背叛了纣。纣逃跑,返回城中登上鹿台,穿上他的宝玉衣服,自焚而死。武王手持大白旗指挥诸侯,诸侯们都向武王下拜,武王向诸侯们拱手行礼,诸侯们都听从他的指挥。武王进入商国都城,商国的百姓都在郊外迎接。于是武王让群臣向商国百姓宣告说:“上天降下福运了!”商人们都拜了两拜,叩头至地,武王也回拜答礼。然后进入城中,来到纣死的地方。武王亲自用箭射他,射了三箭后下车,用轻剑击打他,又用黄色大斧斩下纣的头,挂在大白旗上。接着又到了纣的两个宠妾那里,这两个宠妾都已经上吊自杀。武王又射了她们三箭,用剑击打,用黑色的大斧斩下她们的头,挂在小白旗上。武王做完这些后出城,回到军中。

第二天,清理道路,修整社庙和商纣的宫殿。到了约定的日期,百名士兵扛着罕见的旗帜在前面开路。武王的弟弟叔振铎(duó)护卫着陈列的车辆,周公旦拿着大斧,毕公拿着小斧,在武王两旁护卫。散宜生、太颠、闳夭都拿着剑保卫武王。进入城中后,武王站在社庙南边士兵的左边,右边的人都跟着他。毛叔郑捧着明水,卫康叔封铺好草席,召公奭(shì)献上彩帛,师尚父牵着祭祀的牲畜。尹佚宣读祝文说:“殷朝末代子孙季纣,废弃了先王的光明德行,侮慢蔑视天地神灵,不进行祭祀,昏乱残暴地对待商邑的百姓,他的这些恶行显著,被天皇上帝知道了。”于是武王拜了两拜,叩头至地,说:“我承受上天重大的使命,革除殷朝的天命,接受上天圣明的命令。”武王又拜了两拜,叩头至地,然后才出去。

武王封商纣的儿子禄父,让他管理殷朝的遗民。武王因为殷地刚刚平定,还没有完全安定下来,就派他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辅佐禄父治理殷地。不久,武王命令召公释放被囚禁的箕子。命令毕公释放被囚禁的百姓,表彰商容的里巷。命令南宫括散发鹿台的财物,打开钜桥的粮仓,来赈济贫穷弱小的百姓。命令南宫括、史佚展示九鼎和宝玉。命令闳夭为比干的坟墓培土筑坟。命令宗祝在军中祭祀鬼神。然后罢兵西归。武王巡视各国,记录政事,作了《武成》。分封诸侯,赏赐给诸侯祭祀用的宗庙彝器,作了《分殷之器物》。武王追念先代圣王,于是褒封神农氏的后代于焦,黄帝的后代于祝,帝尧的后代于蓟,帝舜的后代于陈,大禹的后代于杞。然后分封功臣谋士,太师尚父是第一个受封的。把尚父封在营丘,国号为齐。封他的弟弟周公旦于曲阜,国号为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弟叔鲜于管,封弟弟叔度于蔡。其余的人各自按照次序受封。

武王召集九州的长官,登上豳地的高地,眺望商邑。武王回到周都,夜里睡不着觉。周公旦来到武王的住处,问:“为什么睡不着呢?”武王说:“告诉你:上天不享用殷朝的祭品,从我还没出生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这期间麋鹿在牧野放养,到处都是蝗虫。上天不享用殷朝的祭品,现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成功。上天建立殷朝,任用有名之士三百六十人,虽然没有显著的政绩,但也没有灭亡,一直延续到今天。我还没有确定上天所护佑的国运,怎么能睡得着呢!”武王又说:“要确定上天所护佑的国运,依靠天室山,访求那些作恶的人,贬斥像殷王受那样的人。日夜操劳来安定我们西方的国土,我要让官员们都穿上礼服,使他们的德行彰显。从洛水湾直到伊水湾,地势平坦没有险阻,这里曾是夏朝居住的地方。我向南可以望见三涂山,向北可以望见太行山麓,回首可以看见黄河,又可以看到洛水、伊水,这里离天室山不远。”于是武王在雒邑营建周城,然后离开了。把马放养在华山的南面,把牛放养在桃林的原野;收起干戈,解散军队:向天下表示不再用兵。

武王战胜殷朝后,过了两年,向箕子询问殷朝灭亡的原因。箕子不忍心说殷朝的坏话,就讲述了国家存亡的道理。武王也觉得不好意思,所以就用天道的问题来询问他。

武王生病了。天下还没有完全安定,大臣们都很担心,进行了穆卜,周公于是祓(fú)除灾祸,斋戒沐浴,自己作为人质,请求代替武王去死,武王的病后来好了。但后来武王还是去世了,太子诵继位,这就是成王。

成王年幼,周朝刚刚平定天下,周公担心诸侯背叛周朝,就代理国政,主持国家大事。管叔、蔡叔等兄弟怀疑周公有野心,就和武庚一起发动叛乱,背叛周朝。周公奉成王的命令,讨伐诛杀了武庚、管叔,流放了蔡叔。让微子开代替殷朝后代,在宋地建国。收集了很多殷朝的遗民,把他们封给武王的小弟弟,封他为卫康叔。晋唐叔得到了奇异的谷子,献给成王,成王把它送到周公军队所在的地方。周公在东方接受了谷子,颂扬天子的命令。当初,管叔、蔡叔背叛周朝,周公去讨伐他们,经过三年才完全平定,所以开始作《大诰》,接着作《微子之命》,接着是《归禾》《嘉禾》,接着是《康诰》《酒诰》《梓材》,这些事都记载在《周公》篇中。周公代行国政七年,成王长大成人,周公把政权交还给成王,自己回到臣子的位置,面向北站立。

成王在丰京,派召公再次营建洛邑,以实现武王的遗愿。周公又进行占卜并反复视察,最终完成营建工程,将九鼎安放在这里。说道:“这里是天下的中心,四方诸侯来进贡,路程远近都比较均衡。”成王为此作了《召诰》《洛诰》 。成王将殷朝的遗民迁徙到洛邑后,周公以成王的名义发布命令,作了《多士》《无佚》。召公担任太保,周公担任太师,他们向东征伐淮夷,灭掉奄国,把奄国的国君迁徙到薄姑。成王从奄国返回,在宗周,作了《多方》。在废除了殷朝的天命,攻袭了淮夷之后,成王回到丰京,作了《周官》。此时,周朝重新制定并推行礼乐制度,各项制度因此而有所改变,百姓和睦相处,歌颂之声兴起。成王讨伐东夷之后,息慎前来祝贺,成王赐荣伯作《贿息慎之命》。

成王即将驾崩,担心太子钊不能胜任,于是命令召公、毕公率领诸侯辅佐太子,拥立他即位。成王驾崩后,召公、毕公率领诸侯,带着太子钊到先王的宗庙,向他反复告诫文王、武王创建王业的不易,强调要务必节俭,不要有过多的欲望,要以笃实诚信的态度治理天下,作了《顾命》。太子钊于是即位,这就是康王。康王即位后,通告诸侯,反复强调文王、武王的功业,作了《康诰》。所以,成王和康王在位期间,天下安宁,刑罚搁置四十多年没有使用。康王命令作策毕公划分居住区域,在成周的郊区进行治理,作了《毕命》。

康王去世,儿子昭王瑕即位。昭王在位时,王道已经出现微小的缺失。昭王到南方巡视,没有返回,死在江上。他去世后没有向诸侯报丧,是为了避讳这件事。于是立昭王的儿子满,这就是穆王。穆王即位时,年龄已经五十岁了。当时王道衰微,穆王忧虑文王、武王的德政有所缺失,于是命令伯臩申诫太仆,整顿国家的政事,作了《臩命》,天下再次安宁。

穆王准备征伐犬戎,祭公谋父劝谏说:“不行啊。先王向来是宣扬德政而不炫耀武力。军队平时应该收藏起来,在适当的时候动用,一旦动用就要显示出威力,炫耀武力就会导致军队流于儿戏,流于儿戏就没有威慑力了。所以周文公的颂诗说:‘收起干戈,藏起弓箭,我追求美好的品德,施及于华夏,先王定能永保天命。’先王对于百姓,努力端正他们的品德,使他们的性情更加敦厚,增加他们的财富,使他们的器物用具更加便利,让他们明白利害的所在,用文德来教化他们,使他们致力于获利而避开祸害,心怀感恩而畏惧威严,所以先王能够世代保有天下,并使国家日益壮大。从前我们的先王世代担任后稷的官职,服事虞、夏两朝。到夏朝衰落的时候,废除了后稷的官职,我们的先王不窋因此失去官职,自己逃到戎狄部落之间。但我们的先王不敢荒废农业,时常宣扬祖先的德行,遵循祖先的传统,修订他们的训令典章,早晚恭敬勤劳,以敦厚笃实的态度坚守,以忠诚守信的原则奉行。世代继承这种美德,不辱没前人。到了文王、武王的时候,他们显扬先辈的光辉,并加以慈爱温和,敬奉神灵,保护百姓,百姓无不欣喜。商王帝辛对百姓犯下大恶,百姓不堪忍受,都乐于拥戴武王,武王才在商郊牧野兴兵伐纣。所以先王并非崇尚武力,而是为了安抚百姓的疾苦,为他们除去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王畿以内是甸服,王畿以外是侯服,侯服之外是宾服,蛮夷地区是要服,戎狄地区是荒服。甸服地区要供应天子每日的祭祀,侯服地区要供应每月的祭祀,宾服地区要供应四季的祭祀,要服地区每年要进贡,荒服地区的首领要朝见天子。祭祀是每日一次,祀是每月一次,享是每季一次,贡是每年一次,朝见是终生一次。先王按照这样的顺序祭祀,如果有不履行祭祀义务的,就检查自己的心意;有不进行祀的,就检查自己的言语;有不进行享的,就完善自己的典章制度;有不进贡的,就检查名分;有不来朝见的,就修养自己的品德,依次做完这些,如果还有人不履行义务,就动用刑罚。因此,有惩罚不祭祀的,征伐不进行祀的,征讨不进行享的,责备不进贡的,告诫不来朝见的。因此有刑罚的条例,有攻伐的军队,有征讨的准备,有威严责备的命令,有文辞告诫的文书。如果发布命令、陈述文辞后还有人不履行义务,那就进一步修养自己的品德,不要轻易劳烦百姓去远征。这样,近处的人没有不听从的,远处的人没有不归服的。如今自从大毕、伯士去世后,犬戎氏按照他们的职责前来朝见天子,您却说‘我一定要以不进行享礼为由征讨他们,还要向他们炫耀武力’,这恐怕会废弃先王的教导,使天子的威望受到损害吧?我听说犬戎树立了敦厚的风尚,遵循祖先的旧德,始终坚守着纯正的品行,他们是有能力抵御我们的。”穆王不听劝谏,执意去征伐犬戎,结果只得到了四只白狼、四只白鹿就回来了。从此,荒服地区的部落就不再来朝见了。

诸侯中有不和睦的,甫侯向穆王进言,建议修订刑法。穆王说:“唉,来吧!拥有封国和土地的人,我要告诉你们如何谨慎地使用刑法。如今你们要安定百姓,除了选用合适的人,还有什么更需要选择的呢?除了慎重地对待刑罚,还有什么更需要敬慎的呢?除了使刑法公正合理,还有什么更需要留意的呢?原告和被告都到齐后,法官要依据五刑的规定来审理案件。如果五刑的判决核实可信,就按照五刑来定罪。如果五刑的判决不能核实,就按照五罚来处理。如果五罚的处理也不能让人信服,就按照五过来裁决。五过的弊病在于,法官可能会因受贿、内亲等私情而枉法,所以要详细核实罪行,使惩罚与过错相当。对于五刑有疑问的可以赦免,对于五罚有疑问的也可以赦免,一定要仔细审查裁决。要核实证据,要有众人的见证,审讯时要有详细的记录。如果没有核实清楚,没有疑问,就要共同敬畏上天的威严。对于黥刑有疑问而赦免的,罚以一百锾(huán)的罚金,要详细核实罪行。对于劓刑有疑问而赦免的,罚以二百锾的罚金,要详细核实罪行。对于膑刑有疑问而赦免的,罚以五百锾的罚金,要详细核实罪行。对于宫刑有疑问而赦免的,罚以五百锾的罚金,要详细核实罪行。对于大辟之刑有疑问而赦免的,罚以一千锾的罚金,要详细核实罪行。墨刑的条例有一千条,劓刑的条例有一千条,膑刑的条例有五百条,宫刑的条例有三百条,大辟之刑的条例有二百条:五刑的条例共有三千条。”这部刑书被称为《甫刑》。

穆王在位五十五年,去世后,儿子共王繄扈(yī hù)即位。共王在泾水边上游玩,密康公陪同,有三个女子来投奔密康公。密康公的母亲说:“你一定要把这三个女子献给共王。三只野兽合称为群,三个人合称为众,三个女子合称为粲。天子打猎不猎取成群的野兽,诸侯出行不轻视众人,天子的嫔妃不娶同胞三姐妹。粲,是美好的事物。众人把美好的事物送给你,你有什么德行能承受得起呢?天子都承受不起,何况你这样的小人物呢!小人物拥有过多美好的事物,最终一定会灭亡。”密康公没有把这三个女子献给共王,过了一年,共王灭掉了密国。共王去世后,儿子懿王畑(tián)即位。懿王在位时,周王室开始衰落,诗人们为此创作了讽刺的诗歌。

懿王去世后,共王的弟弟辟方即位,这就是孝王。孝王去世后,诸侯们又拥立懿王的太子燮,这就是夷王。

夷王去世后,儿子厉王胡即位。厉王即位三十年,贪财好利,亲近荣夷公。大夫芮良夫劝谏厉王说:“王室恐怕要衰微了吧?荣夷公喜欢独占财利,却不知道大祸临头。财利,是万物所生长出来的,是天地所承载的,却想独占它,这会带来很多危害。天地万物人人都要取用,怎么能独占呢?这样做会招致很多人的怨恨,又不防备大祸。用这种方式来引导您,您难道能长久吗?作为君主,应该引导财利,使上下都能得到,让神、人以及万物都能各得其所,即便如此,还要每天提心吊胆,害怕招来怨恨呢。所以颂诗说‘追念文德高尚的后稷,能够与上天相配,养育我们众多百姓,无人不受他的恩泽’。《大雅》说‘广施恩泽,成就周朝’。这难道不是广布财利而又害怕招来祸难,所以才能成就周朝,一直延续到现在吗?如今您却学习独占财利,这怎么可以呢?普通人独占财利,尚且被称为盗贼,您作为君主却这样做,拥护您的人就会很少了。如果荣夷公被重用,周朝一定会衰败。”厉王不听劝谏,最终还是任命荣夷公为卿士,让他掌管政事。

厉王施行暴政,奢侈傲慢,国都的人都指责他。召公劝谏说:“百姓忍受不了您的政令了。”厉王大怒,找来卫国的巫师,让他监视指责自己的人,只要巫师报告谁指责了,就把谁杀掉。这样一来,指责的声音就很少了,诸侯也不来朝见了。三十四年,厉王的监视更加严厉,国都的人都不敢说话,在路上相遇只能用眼神示意。厉王很高兴,告诉召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声音了,他们都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只是把他们的嘴堵住了。堵住百姓的嘴,比堵住河水还要危险。河水被堵塞就会决堤,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是如此。所以治理水患的人要疏通河道,使水流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引导百姓,让他们畅所欲言。因此,天子处理政事,要让公卿到列士进献诗歌,乐官进献乐曲,史官进献史书,少师进献箴言,盲人朗诵诗歌,有眸子而看不见的人诵读典籍,各种工匠进谏,百姓把意见辗转相传,近臣尽力规劝,亲戚弥补监察,乐官和史官进行教诲,元老们整理修饰,然后由天子斟酌取舍,这样政事才能顺利施行而不违背情理。百姓有嘴,就如同土地有山川一样,财物器用都是从这里生产出来的;又如同土地有高低肥沃的平原和低湿的沼泽一样,衣服食物也是从这里产生的。百姓用嘴发表言论,政事的好坏就可以从中体现出来。推行好的,防备坏的,这才是生产财物器用、衣服食物的办法。百姓心里考虑的事情通过嘴说出来,思考成熟就自然会去做。如果堵住他们的嘴,那又能维持多久呢?”厉王不听。于是国都的人都不敢说话,过了三年,人们就一起反叛,袭击厉王。厉王逃到了彘(zhì)地。

厉王的太子静躲在召公家里,国都的人听说后,就把召公的家包围了。召公说:“从前我多次劝谏厉王,厉王不听,才导致了这场灾难。现在如果杀掉太子,厉王会认为我是在报复他,从而对我发怒吧?侍奉君主的人,即使遇到危险也不该心怀怨恨,即使遭到埋怨也不该发怒,何况是侍奉天子呢!”于是召公就用自己的儿子代替太子,太子最终得以逃脱。

召公、周公两位大臣共同代理国政,号称“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在彘地去世。太子静在召公家长大,两位大臣于是共同拥立他为王,这就是宣王。宣王即位后,两位大臣辅佐他,修明政治,效法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遗风,诸侯们又重新尊崇周朝。十二年,鲁武公前来朝见。

宣王不亲自去千亩举行籍田之礼,虢文公劝谏说不可以,宣王不听。三十九年,在千亩发生战争,宣王的军队被姜氏之戎打败。

宣王丧失了南国的军队后,就在太原清查人口。仲山甫劝谏说:“人口不可以清查。”宣王不听,最终还是清查了人口。

四十六年,宣王去世,儿子幽王宫湦(shēng)即位。幽王二年,西周的泾水、渭水、洛水三条河流都发生了地震。伯阳甫说:“周朝将要灭亡了。天地之间的阴阳之气,不能失去它的秩序;如果失去了秩序,那是因为百姓扰乱了它。阳气潜伏在地下不能出来,阴气压迫阳气使它不能上升,于是就会发生地震。如今三条河流都发生地震,这是阳气失去了它应在的位置而被阴气填充。阳气失位而处在阴气的位置,水源一定会堵塞;水源堵塞,国家一定会灭亡。水土通畅才能使百姓得到利用。土地得不到开发,百姓就会缺乏财物,国家不灭亡还等什么呢!从前伊水、洛水枯竭,夏朝就灭亡了;黄河枯竭,商朝就灭亡了。如今周朝的德运就像夏、商两朝的末年一样,它的河流源头又被堵塞,堵塞一定会导致枯竭。国家的生存一定要依靠山川,山陵崩塌,河流枯竭,这是亡国的征兆。河流枯竭一定会导致山陵崩塌。如果国家灭亡,不会超过十年,因为十是数字的一个循环。上天要抛弃一个国家,不会超过这个循环的数字。”这一年,三条河流枯竭,岐山崩塌。

三年,幽王宠爱褒姒。褒姒生下儿子伯服,幽王就想废掉太子。太子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是幽王的王后。后来幽王得到褒姒,非常宠爱她,就想废掉申后,同时去掉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王后,立伯服为太子。周朝的太史伯阳阅读历史典籍后说:“周朝要灭亡了。”从前在夏后氏衰落的时候,有两条神龙降落在夏帝的宫廷,说:“我们是褒国的两位先君。”夏帝占卜,是杀掉它们,还是赶走它们,还是留下它们,结果都不吉利。又占卜请求把龙的唾液收藏起来,结果才吉利。于是陈列布帛,写了简策,向神龙祷告,神龙飞走了,唾液却留在了地上,夏帝用木匣把唾液装起来收藏好。夏朝灭亡后,这个木匣传给了商朝。商朝灭亡后,又传给了周朝。经过三代,都没有人敢打开它。到了厉王末年,打开观看。唾液流到了庭院里,无法清除。厉王让妇女们赤身裸体对着唾液大声呼喊。唾液变成了一只黑色的蜥蜴,爬进了王后的后宫。后宫中有个年幼的童妾刚到换牙的年龄,遇到了这只蜥蜴,等她到了十五岁行笄礼后就怀孕了,没有丈夫却生下了孩子,她很害怕,就把孩子扔掉了。宣王的时候,有个小女孩唱着歌谣说:“山桑弓,箕木箭袋,将会灭亡周国。”于是宣王听到后,正好有一对夫妇在卖这种东西,宣王就派人去抓他们并杀掉。这对夫妇在逃跑的路上,看到之前后宫童妾扔掉的那个怪女孩在路边,听到她夜里啼哭,很可怜她,就收养了她。这对夫妇最终逃到了褒国。后来褒国人犯了罪,就请求把这个童妾扔掉的女孩献给幽王来赎罪。这个被扔掉的女孩是在褒国长大的,这就是褒姒。当幽王三年的时候,幽王后宫的人看到褒姒,非常喜爱她,她生下儿子伯服后,幽王最终废掉了申后和太子,立褒姒为王后,立伯服为太子。太史伯阳说:“灾祸已经形成了,没有办法了!”

褒姒不喜欢笑,幽王想尽各种办法想让她笑,但她就是不笑。幽王设置了烽火台和大鼓,有敌人来就点燃烽火。诸侯们看到烽火都赶来了,来了却没有敌人,褒姒于是大笑起来。幽王很高兴,为此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不再相信烽火,渐渐地就不来了。

幽王任命虢石父为卿士,让他掌管政事,国都的人都很怨恨。虢石父为人奸佞乖巧,善于阿谀奉承,贪图财利,幽王却重用他。再加上幽王废掉申后,去掉太子。申侯很愤怒,就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幽王。幽王点燃烽火征召诸侯的军队,诸侯的军队却没有来。于是他们在骊山下杀死了幽王,俘虏了褒姒,把周朝的财物抢掠一空后离去。于是诸侯们就到申侯那里,共同拥立原来幽王的太子宜臼,这就是平王,以延续周朝的祭祀。

平王即位后,向东迁都到雒邑,以躲避犬戎的侵扰。平王的时候,周王室已经衰微,诸侯中强大的兼并弱小的,齐、楚、秦、晋等国开始强大起来,政令由霸主掌握。

四十九年,鲁隐公即位。

五十一年,平王去世,太子洩父早死,于是立洩父的儿子林为君,这就是桓王。桓王,是平王的孙子 。

桓王三年,郑庄公前来朝见,桓王没有以礼相待。五年,郑国心怀怨恨,与鲁国交换许田。许田,是周天子用来祭祀泰山的田。八年,鲁国杀掉隐公,拥立桓公。十三年,桓王讨伐郑国,郑国的箭射中了桓王,桓王只好撤军返回。

二十三年,桓王去世,儿子庄王佗即位。庄王四年,周公黑肩企图杀掉庄王而立王子克。辛伯将此事告知庄王,庄王杀掉了周公黑肩。王子克逃到燕国。

十五年,庄王去世,儿子釐王胡齐即位。釐王三年,齐桓公开始称霸。

五年,釐王去世,儿子惠王阆即位。惠王二年,当初,庄王有个宠姬姚氏,生下儿子穨,穨很受宠爱。等到惠王即位,他夺取了大臣的园林作为自己的猎场,因此大夫边伯等五人发动叛乱,谋划召来燕国、卫国的军队,讨伐惠王。惠王逃到温地,不久又居住在郑国的栎邑。他们拥立釐王的弟弟穨为王。王子穨使用了全套的舞乐,郑、虢两国的国君为此感到愤怒。四年,郑国和虢国的国君联合讨伐并杀死了王穨,重新迎回惠王。惠王十年,赐封齐桓公为诸侯之长。

二十五年,惠王去世,儿子襄王郑即位。襄王的母亲早死,后母是惠后。惠后生下叔带,很受惠王宠爱,襄王畏惧叔带。三年,叔带与戎、翟谋划攻打襄王,襄王想要诛杀叔带,叔带逃到齐国。齐桓公派管仲为周王室平息戎患,派隰朋为晋国平息戎患。襄王用上卿的礼仪接待管仲。管仲推辞说:“我只是个地位低下的官员,齐国还有天子任命的国氏、高氏两位上卿在。如果他们在春秋两季来朝见天子,接受王命,又该用什么礼仪接待呢?我作为陪臣冒昧地辞谢。”襄王说:“你是我的舅氏,我嘉奖你的功勋,不要违背我的命令。”管仲最终接受了下卿的礼仪后回国。九年,齐桓公去世。十二年,叔带又回到周王室。

十三年,郑国讨伐滑国,襄王派游孙、伯服为滑国求情,郑国人囚禁了他们。郑文公怨恨惠王复国时没有给他厉公爵位,又怨恨襄王帮助卫国和滑国,所以囚禁了伯服。襄王大怒,准备用翟人攻打郑国。富辰劝谏说:“我们周室向东迁徙,依靠的是晋国和郑国。子穨之乱,又是依靠郑国才得以平定,如今却因为小怨而抛弃它!”襄王不听。十五年,襄王降下旨意,让翟人的军队讨伐郑国。襄王感激翟人,打算立翟人的女子为王后。富辰劝谏说:“平王、桓王、庄王、惠王都受过郑国的功劳,您抛弃亲近的郑国而亲近翟人,不能这么做。”襄王不听。十六年,襄王废黜翟后,翟人前来问罪,杀死谭伯。富辰说:“我多次劝谏,您都不听。如果这个时候我不出战,您可能会认为我在怨恨您吧?”于是率领他的部下与翟人作战而死 。

当初,惠后想立王子带为君,所以用她的党羽为翟人开路,翟人于是攻入周王室。襄王逃到郑国,郑国把襄王安置在氾邑。王子带自立为王,娶了襄王所废黜的翟后,与她一起居住在温邑。十七年,襄王向晋国告急,晋文公接纳襄王并诛杀了叔带。襄王于是赐给晋文公珪、鬯、弓矢,任命他为诸侯之长,并把河内的土地赐给晋国。二十年,晋文公召见襄王,襄王在河阳、践土与他会面,诸侯都前来朝见,《春秋》记载时避讳说“天王在河阳狩猎”。

二十四年,晋文公去世。

三十一年,秦穆公去世。

三十二年,襄王去世,儿子顷王壬臣即位。顷王在位六年去世,儿子匡王班即位。匡王在位六年去世,弟弟瑜即位,这就是定王。

定王元年,楚庄王讨伐陆浑之戎,军队驻扎在洛水,派人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定王派王孙满用言辞回应,楚国的军队才离去。十年,楚庄王围攻郑国,郑伯投降,不久楚国又恢复了郑国的地位。十六年,楚庄王去世。

二十一年,定王去世,儿子简王夷即位。简王十三年,晋国杀掉他们的国君厉公,从周王室迎接子周,拥立他为悼公。

十四年,简王去世,儿子灵王泄心即位。灵王二十四年,齐国的崔杼杀掉他的国君庄公。二十七年,灵王去世,儿子景王贵即位。景王十八年,原本立为太子的儿子聪明却早死。二十年,景王喜爱儿子朝,想立他为太子,正赶上景王去世,子丐的党羽与子朝争夺王位,国都的人拥立景王的长子猛为王,子朝攻打并杀死猛。猛就是悼王。晋国人攻打子朝,拥立子丐,这就是敬王。

敬王元年,晋国人护送敬王回朝,子朝自立为王,敬王无法进入,居住在泽邑。四年,晋国率领诸侯护送敬王进入周都,子朝成为臣子,诸侯为周都修筑城墙。十六年,子朝的党羽再次作乱,敬王逃到晋国。十七年,晋定公把敬王送回周都。

三十九年,齐国的田常杀掉他的国君简公。

四十一年,楚国灭掉陈国。孔子去世。

四十二年,敬王去世,儿子元王仁即位。元王在位八年去世,儿子定王介即位。

定王十六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伯,瓜分了他的土地。

二十八年,定王去世,长子去疾即位,这就是哀王。哀王即位三个月,弟弟叔袭击并杀死哀王,自立为王,这就是思王。思王即位五个月,最小的弟弟嵬攻打并杀死思王,自立为王,这就是考王。这三位王都是定王的儿子。

考王十五年,去世,儿子威烈王午即位。

考王把他的弟弟封在河南,这就是桓公,以延续周公的官职。桓公去世,儿子威公继位。威公去世,儿子惠公继位,惠公把他的小儿子封在巩地,以侍奉周王,号称东周惠公。

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震动。周王正式册封韩、魏、赵为诸侯。

二十四年,威烈王去世,儿子安王骄即位。这一年,盗贼杀死楚声王。

安王在位二十六年去世,儿子烈王喜即位。烈王二年,周朝的太史儋拜见秦献公说:“起初周朝与秦国合并,后来又分开,分开五百年后又会合并,合并十七年后将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十年,烈王去世,弟弟扁即位,这就是显王。显王五年,祝贺秦献公,秦献公自称为伯。九年,把祭祀文王、武王的胙肉送给秦孝公。二十五年,秦国在周朝与诸侯会盟。二十六年,周朝封秦孝公为诸侯之长。三十三年,祝贺秦惠王。三十五年,又把祭祀文王、武王的胙肉送给秦惠王。四十四年,秦惠王称王。此后诸侯都相继称王。

四十八年,显王去世,儿子慎靓王定即位。慎靓王在位六年去世,儿子赧王延即位。赧王的时候,东西周各自为政。赧王迁都到西周。

西周武公的太子死了,他有五个庶子,没有嫡子可以立为太子。司马翦对楚王说:“不如用土地资助公子咎,为他请求立为太子。”左成说:“不行。如果周王不听从,这样您的智谋就会困窘,而且与周的交情也会疏远。不如先问周君想立谁为太子,暗中把消息告诉司马翦,司马翦再请求楚国用土地支持他。”结果公子咎被立为太子。

八年,秦国攻打宜阳,楚国救援宜阳。而楚国因为周国帮助秦国的缘故,准备攻打周国。苏代为周国劝说楚王:“为什么要认为周国帮助秦国就是楚国的灾祸呢?那些说周国帮助秦国比帮助楚国更尽力的人,是想让周国投入秦国的怀抱,所以才说‘周秦’。周国知道自己无法摆脱秦国的控制,就一定会投入秦国,这是秦国谋取周国的精妙策略。为大王考虑,周国如果倒向秦国,您就友好地对待它;如果没有倒向秦国,您也要说友好地对待它,以此来使周国与秦国疏远。如果周国与秦国断绝关系,一定会投向楚国郢都这边了。”

秦国要在东、西周之间借道,准备去攻打韩国,周国害怕借道给秦国而得罪韩国,不借道又害怕得罪秦国。史厌对周君说:“您为什么不派人对韩国的公叔说‘秦国之所以敢借道周国去攻打韩国,是因为相信东周。您为什么不送给周国土地,再派质子到楚国’?秦国一定会怀疑楚国,不再信任周国,这样秦国就不会攻打韩国了。然后再对秦国说‘韩国强行送给周国土地,是想让秦国怀疑周国,周国不敢不接受’。秦国必定没有理由让周国不接受土地,这样周国既能得到韩国的土地,又能听从秦国的安排。”

秦国召见西周君,西周君不愿意去,于是派人对韩王说:“秦国召见西周君,是想让他攻打大王的南阳,大王为什么不出兵到南阳?西周君就可以以此为借口不去秦国。西周君不去秦国,秦国一定不敢越过黄河来攻打南阳了。”

东周与西周发生战争,韩国救援西周。有人为东周劝说韩王:“西周是从前天子的国都,有很多名贵的器物和珍宝。大王按兵不动,不出兵救援,既可以让东周感激您的恩德,又能使西周的珍宝全部归您所有。”

赧王对成君说。楚国围攻雍氏,韩国向东周征调兵器和粮食,东周君很害怕,召见苏代并告诉他这件事。苏代说:“您何必为此担忧呢。我能让韩国不向东周征调兵器和粮食,还能为您得到高都。”东周君说:“您如果能做到,我就把国家大事都听您的。”苏代去见韩国的相国说:“楚国围攻雍氏,预计三个月攻下,如今五个月还没攻下,楚国已经疲惫不堪了。现在相国却向东周征调兵器和粮食,这是告诉楚国自己已经疲惫了。”韩相国说:“好。不过使者已经出发了。”苏代说:“为什么不把高都送给东周呢?”韩相国大怒说:“我不向东周征调兵器和粮食,已经是很照顾了,为什么还要把高都送给它呢?”苏代说:“把高都送给东周,这样东周就会转而依附韩国,秦国听说后一定会大为恼怒,与东周断绝往来,这样您就可以用一座破旧的高都换得完整的东周。为什么不送呢?”相国说:“好。”果然把高都送给了东周。

三十四年,苏厉对周君说:“秦国打败韩国、魏国,击败师武,向北夺取赵国的蔺、离石,这些都是白起的功劳。他善于用兵,又有天命相助。现在他又要带兵出函谷关攻打大梁,大梁一旦被攻破,周国就危险了。您为什么不派人去劝说白起呢?就说‘楚国有个叫养由基的人,是个善于射箭的人。他在距离柳叶百步的地方射箭,百发百中。旁边围观的有几千人,都说他射得好。有一个人站在他身旁,说“射得好,可以教你射箭了”。养由基很生气,放下弓箭,握住剑柄,说“你怎么能教我射箭呢”?那个人说“我不是能教你如何左臂支撑、右臂弯曲这些射箭的技巧。你在距离柳叶百步的地方射箭,百发百中,但如果不懂得适可而止,过不了多久就会气力衰竭,拉弓不正,箭镞偏曲,只要一箭射不中,之前百发百中的名声就全没了”。现在您打败韩国、魏国,击败师武,向北夺取赵国的蔺、离石,功劳已经很多了。现在又要带兵出函谷关,经过东、西两周,背向韩国,攻打大梁,一旦不能成功,前面的功劳就会全部丧失。您不如称病,不要出战’。”

四十二年,秦国攻破华阳的盟约。马犯对周君说:“请让我去劝说大梁为周国筑城。”于是他去对梁王说:“周王如果因病去世,那我也必死无疑。我请求把九鼎献给大王,大王接受九鼎后要想办法救我。”梁王说:“好。”于是给了他士兵,声称是去戍守周国。马犯又趁机对秦王说:“大梁不是要戍守周国,而是要攻打周国。大王可以试着出兵边境观察一下。”秦国果然出兵。马犯又对梁王说:“周王的病情很重,我请求等周王病好后再把九鼎献给您。现在大王派兵到周国,诸侯们都会产生疑心,以后再做事情就难以让人相信了。不如让士兵为周国筑城,来掩盖这个意图。”梁王说:“好。”于是就派士兵为周国筑城。

四十五年,周国去秦国的一位客人对周君说:“您不如称赞秦王的孝道,趁机把应地作为太后的供养之地,秦王一定会很高兴,这样您就与秦国建立了交情。交情好了,周君一定会认为这是您的功劳。如果交情不好,劝周君去秦国的人一定会获罪。”秦国攻打周国,周勣对秦王说:“为大王考虑,不要攻打周国。攻打周国,实际上得不到什么利益,反而会在天下人面前落下坏名声。天下人因为这个坏名声而畏惧秦国,一定会向东与齐国联合。秦国的军队在周国疲惫不堪。天下诸侯与齐国联合,那么秦国就不能称王了。天下人都想让秦国疲惫,所以才劝大王攻打周国。秦国与天下诸侯都疲惫了,那么大王的命令就无法施行。”

五十八年,韩、赵、魏三国抵御秦国。周国派相国去秦国,因为秦国轻视周国,相国就中途返回。有个门客对相国说:“秦国对周国的态度还不确定。秦国想了解韩、赵、魏三国的情况。您不如赶紧去见秦王,说‘请让我为大王探听东方各国的变化’,秦王一定会重视您。秦王重视您,就是秦国重视周国,周国就能借此得到秦国的信任;如果齐国重视周国,周国本来就有周聚可以与齐国结交:这样周国就能始终与大国保持良好的关系。”秦国相信了周国,发兵攻打韩、赵、魏三国。

五十九年,秦国夺取韩国的阳城、负黍,西周很害怕,背叛秦国,与诸侯合纵结盟,率领天下的精锐部队出伊阙攻打秦国,使秦国不能通往阳城。秦昭王大怒,派将军摎攻打西周。西周君逃到秦国,叩头认罪,献出他的全部城邑三十六座,人口三万。秦国接受了他的进献,把西周君送回周国。

周君、赧王去世后,周地的百姓就向东逃亡。秦国收取了九鼎和宝器,把西周公迁徙到狐地。此后七年,秦庄襄王灭掉东周。东、西两周都被秦国吞并,周朝从此断绝祭祀。

太史公说:学者们都说周朝讨伐纣王后,就定都在洛邑,综合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武王曾营建洛邑,成王派召公占卜后居住在这里,并安放九鼎,但周朝仍然以丰、镐为都城。直到犬戎打败幽王,周朝才向东迁徙到洛邑。所说的“周公葬在毕”,毕在镐京东南的杜中。秦国灭掉了周朝。汉朝兴起九十多年后,天子要去封禅泰山,向东巡视到河南,寻找周朝的后裔,封给周的后代嘉三十里的土地,号称周子南君,地位等同于列侯,让他供奉祖先的祭祀。

典故金句道路以目:人们在路上相遇,只能用眼神示意,不敢交谈。形容社会政治环境恶劣,人民不敢发表言论。文中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描述了周厉王暴虐,百姓敢怒不敢言的状况。防民之口,甚于防水: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召公以此劝谏周厉王应让百姓自由表达意见。历史回响政治制度方面:周朝建立的分封制、宗法制等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分封制在一定时期内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后期也导致了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为春秋战国的纷争埋下伏笔。秦朝统一后,虽废除了分封制,但在汉朝又有郡国并行制,可见分封制影响之深远。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和嫡长子继承制,对中国古代的家族观念、皇位继承等方面产生了长期影响。文化传承方面:周朝的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周公制礼作乐,规范了社会的礼仪制度和音乐规范,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儒家所倡导的 “仁”“礼” 等观念,与周朝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此外,《诗经》中很多篇章反映了周朝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状况,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民族融合方面:周朝时期,通过分封诸侯和与周边民族的交流、战争等,促进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例如,周人与戎狄等民族的互动,使不同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黄金法则重视民生:后稷 “好耕农,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因重视农业生产而受到百姓的拥戴。这告诉我们,无论在何种社会,关注民生、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才能稳定发展。德行至上:古公亶父 “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在面对戎狄的进攻时,因不愿百姓因自己而战,选择带领族人迁徙,这种仁德之举赢得了百姓的追随和其他国家的归附。这表明,一个人或领导者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支持,从而成就一番事业。谦虚纳谏:文中多次提到大臣向君主进谏的情节,如召公谏厉王 “防民之口,甚于防水”。这提醒我们,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工作中,都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避免错误的发生。居安思危:周武王在克殷后,“自夜不寐”,思考如何巩固政权,安定天下。这体现了一种居安思危的意识。在生活中,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时刻保持警惕,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前做好准备,这样才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对自如。
1 阅读:1

文化讲透哥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