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宇宙‖阴阳五行‖如来佛的手掌心

三棱心爱文学 2024-08-04 00:32:22

本文标题上的三个概念:平行宇宙、阴阳五行、如来佛的手掌心,是不是风马牛不相及?它们拼在一起,能凑出一篇什么样的锦绣文章?请放飞你的好奇心,随我的文字打造一个既有深度又非常实用的科学认知:

我们是不是经常看到、听到一些播主谈“平行宇宙”这个概念?需要强调的是:平行宇宙目前仍然是一个开放的问题,虽然有多重宇宙论、费恩曼的历史求和理论以及一些可能的观测证据为平行宇宙的存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和推测依据,但没有十足和确凿的证据来直接证明其存在。换句话说,“平行宇宙”与“奇点论”和“大爆炸论”一样,只是科学猜想。谈论这些“猜想”本没有问题,问题是有些读者、甚至学者用这些猜想来解读《道德经》,贻害无穷。

注意:欢迎就本文的主要观点进行批评和讨论,但本人对“平行宇宙”这种“科学猜想”并不感兴趣,类似留言不予回复。

虽然“平行宇宙”只是一个猜想,但我们人类却实实在在生活在两个“平行世界”当中,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事实。这两个世界,一个是“物质的自然世界(简称自然世界)”,一个是“概念的逻辑世界(简称逻辑世界)”。

由道可道、名可名而产生的“平行世界”示意图

“逻辑世界”是人类从“自然世界”中经过总结归纳演绎后,赋予其认知逻辑而形成的“镜像世界”。在“自然世界”中是无逻辑的,而在“逻辑世界”中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认知逻辑。从“自然世界”到“逻辑世界”的演变,就是“无中生有”的过程,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过程。

我以上所讲的道理非常简单,稍有一点认知能力就不难理解。可奇怪的是,有好多很聪明的《道德经》学习研究者始终不愿承认,认为我讲的这些是“玄学”,是“唯心主义”。我给这些朋友提个建议,如果你不承认我讲的“平行世界”的理论,就不要再运用我们人类所创造、发明的这个“概念世界”的一切工具了——比如,不要用“文字工具”(逻辑世界中的主要逻辑工具之一)来与我辩论。

理解了“平行世界”的原理,理解“阴阳五行”就很简单了:

“阴阳五行”就是“逻辑世界”当中非常重要的一套认知逻辑,和东南西北、赤道纬度、上下有无……这些认知逻辑没有本质的不同。“阴阳”是对“物质世界”发展变化的认知逻辑;而“五行”是对“物质世界”万类万物的总体认知逻辑——两者合称,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自然世界”的状态和变化。

换言之,“阴阳五行”就是“自然世界”的镜像内容,这个镜像是中华文明创造的镜像,所以说是“中华镜像”——在其它的文明中并无此镜像。

所以,“阴阳五行”是“逻辑世界”中的认知逻辑,虽然来自于“自然世界”,但并不等同于“自然世界”本身。比如,“五行”中的“水”,指“物质世界”中和“水”一样性状的物质镜像,并不实指哪种水、什么形态的水或哪个地方的水。此水非彼水。

以上道理明白了,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西游记》可不是一本肤浅的打怪小说,它讲的是人与自然(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相处的故事,是“一个人”历经坎坷、惊心动魄的修心历程。其中的孙悟空指的就是人的灵性和智慧。

《西游记》前七回围绕孙悟空的出生和成长,主要讲了两件事:一是为学日益,二是为道日损。在孙悟空“为学日益”的岁月里,他不但长了本事、长了能耐,而且也长了梦想、长了野心。于是,天地之间好像已经装不下他了,他要当“齐天大圣”,这是为学日益的过程。为学日益的过程,就是内心的狂野与无垠的认知边界不断兼容的过程。而当他最终被压在“五行山”下的时候,象征着孙悟空承认了自己的渺小,承认自己的“小”这就是“为道日损”。而为道日损,就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自己永远无法超越的无垠的认知边界。

如来佛手掌化作的“五行山”,“五行山”的寓意就是“物质世界”。无论孙悟空的本事有多大,智慧有多强,梦想有多高——他的“镜像世界”有多丰满,但最终都会被死死地压在“五行山——物质的自然世界”之下。

因此,孙悟空争锋“齐天大圣”的这场闹剧以被镇压在五行山下而收场。孙悟空表面上是失败了,但这却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孙悟空最终的结局是被封为“斗战胜佛”,“斗战胜佛”的寓意即为战胜自己而奋斗(《西游记》描述的九九八十一难,寓意都是在战胜自己),而“封圣”的第一场胜利就是承认了自己的渺小:知不知,尚矣!

战胜自己,其实就是最高境界的“反败为胜”。

0 阅读:4

三棱心爱文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