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中的十二兵团就是以十八军为核心组建的,一开始准备编入的还有十军和十四军,都是被歼灭后重建的部队,也都是从十八军抽出部队为骨干重建的,也是完全土木系化了的部队。
就这样一个兵团的司令官,当然不是桂系白崇禧说了算的,得看常公和陈诚的意见。
就像在东北,编组大兵团的时候,卫立煌的意见并没有那么重要,常公当时基本是把沈阳周围能拉出去打的部队都编入了第九兵团,交给了廖耀湘当司令官。
因为卫立煌到了沈阳,提出固守沈阳,反对常公放弃沈阳退守关内的想法,常公就不满意了,所以一直架空卫立煌。
先是在锦州派范汉杰去和卫立煌闹别扭,把锦州周围的部队直接划归范汉杰指挥,又把沈阳能调动的部队除了五十三军,其它部队基本是都编入了第九兵团,就是为了方便自己操作,架空卫立煌。
在华中本身除了十二兵团所辖的几个军之外,桂系的力量比较强,宋希濂的十四兵团驻扎在鄂西一带,掩护长江防线,能调出来的部队,也都是编进了十二兵团。
宋希濂自己说,在战前白崇禧拉拢过他,黄维也说拉拢过胡琏,导致陈诚对胡琏的信任打了点折扣,最后折中下来,才选了早已脱离作战部队一线的黄维来当司令官,就是双方都能勉强接受。
实际上,如果常公和陈诚在战前就是坚持要让胡琏当十二兵团司令,白崇禧就算是反对,也没什么用,胡琏一样能当上。
因为十二兵团那些部队放在华中,除了参与进攻解放区,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给华中的桂系掺沙子。所以,胡琏如果和白崇禧经常闹矛盾,常公反而会更信任。
然而胡琏并没有闹,也没有像宋希濂那样,白崇禧和他谈完话,出门就找军统的人赶紧向上汇报情况,表明自己的立场。
加上纪律之类的问题,常公对胡琏的信任打了折扣,最后才启用了黄维。因为黄维对他的忠诚,他是心里有底的,让他往哪儿走他真的会往哪儿走。
后来让黄维跋山涉水去支援淮海战场,黄维二话不说就真的去了。反观廖耀湘,那就是真的有负所托了,对常公的忠诚不够绝对,一直不肯按命令出辽西增援锦州。
如果是胡琏当兵团司令官,就当时的局面,到了蒙城之后,肯定就会找各种理由推托,不肯继续往前走了,反而恰恰因为是黄维,在蒙城都准备好防御了,国防部一纸命令,让他继续往徐州走,就继续走了。
十二兵团牵制了中野全部,还包括华野一部分兵力,才让淮海战役始终都有翻盘的危险,要是十二兵团一开始就出工不出力,磨洋工,只有黄百韬兵团、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和孙元良兵团,就好打多了。
被包围之后,黄维提过几个方案,也都没什么问题,比如一开始就说先往东南方向攻击,和李延年、刘汝明兵团靠近,结果被国防部否决了。
后来南京空投的胡琏,也并没有能带来什么新的办法,只能坐困重围,只有最后崩溃的时候表演了一下他的坦克驾驶技术确实比黄维强一点,其它地方也看不出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