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六岁之前形成个体核心人格,奠定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底色。
此时,家庭教育为主,主要影响方式是亲子交流方式与氛围。平等亲和抱持的家庭成长环境,是孩子的能量和精神动力源泉,远远超越物质条件的力量。
反之,冷漠、专制甚至是暴力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成长遭遇各种挫折,甚至形成扭曲人格。
所以家长需要在养育子女过程中,与孩子同步学习成长。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学习如何当好家长,了解并合理满足孩子健康成长的需求。
家长既要满足孩子需求,也要适时提出引领性要求
教育是互动影响过程。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对幼儿园时期的儿童和其父母研究表明,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孩子人格特质。
在孩子之后成长中,民主平等的氛围更有利于孩子独立健康人格和创造性的发展发挥。
“权威型”家庭,家长高要求,同样对待孩子的需要也能高度满足。
提出要求,耐心倾听理解,主动关爱孩子,达到高水平平衡,孩子形成自信,合作,积极乐观,善于社交的良好人格。
如河北沧州2017年高考理科状元庞众望,2021年清华本科毕业后直接攻本校博士,他是贫病家庭中,亲人用乐观与坚强培育出的自强之花。
“专制型”,家长高要求,对孩子需求却是低反应,少满足。
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不足接受孩子的反馈,要求孩子服从,很少鼓励表扬。
这样专制环境下,孩子容易形成对抗、自卑、焦虑、退缩等不良人格特征。
而这些问题中家长往往强势而不自知,没有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个体对待,压抑的环境中,让孩子倍感痛苦。
有一位中学生,面对父母要求上这样那样辅导班时,喊出了,“我太累了,为什么我的什么事都要听你们的”,之后绝望轻生自尽。这样的悲剧是需要我们每一位家长深思而引以为戒的。
生命之花,需要阳光、空气,水和适合的土壤,同时也有其自然的生长规律,作为家长尊重生命,遵循规律。请从孩子需要而非“我以为”出发。
“溺爱型”,低要求,高反应。
特别是一些隔辈养育中,养育者对孩子充满关爱和期待,无条件无原则满足孩子需求,甚至替代做孩子该做的事,却很少提出要求。
这样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形成依赖、任性、幼稚、自私、做事缺乏耐心等特征。影响孩子认知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
“娇儿出废子”是古训,也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知行合一,实践检验,如果家长溺爱,替孩子做的事情过多,就是剥夺了孩子自身实践成长的机会。
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劳动课成为中小学必修课。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是建设者必备素质之一。家长,请放手,多给孩子探索成长的机会。
“忽视型”,“低要求,低反应”。
对孩子漠不关心,这类孩子消极冷漠,自控能力差。
父母是孩子人格的主要影响者。尊重民主平等的氛围更有利于孩子独立健康人格和创造性的发展发挥。
批评表扬都该有,只是要及时,具体,态度真诚。教孩子掌握好开心思维十法,遇到事情积极思维,助力健康人格发展。
我们心怀理想,努力追求,但不苛求完美。对理想的追求中完善人格,奉献社会,体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