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调医疗》疏调气机法是治疗焦虑症的重要治法

慕疏调学派养护说 2024-05-04 10:54:39

作者:姚元琳

指导:杜义斌

特别提醒:

患者情况各不相同,治疗应从实际出发,请在临床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照搬。

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精神障碍,以与现实不相称的、广泛和持续性的担忧、紧张不安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为主要特征,常伴有心悸、胸闷、气短、出汗、紧张性震颤、口干及颜面潮红或苍白等躯体症状。焦虑症常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痛苦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随着近期某些公众人物发生的事件,焦虑抑郁等问题再次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

中医文献中无“焦虑症”这一病名的记载,但与其有关的情志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等的论述却十分丰富。根据临床表现,可将其归纳为“郁症”“脏躁”“惊悸”等范畴。中医认为其发病与肝密切相关。《素问·六微旨大论》云: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 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素问·举痛论》载: “百病生于气也”,说明生命的存在和活力来源于气以及气机的调畅。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全身气机调畅,则气血流利,正气充盈,营卫协和,阴阳平衡,若气机阻滞,则机体失衡,诚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言: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张震国医大师认为可以将焦虑症产生的主要原因归于肝脏,肝调畅气机受阻,无法维持正常的运行状态,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变化,或疾病没有得到正确的治疗进而侵犯到脾胃、心肾等脏,从而产生一系列病变证候。基于此张老提出治疗该疾病的治疗原则应该是以疏肝解郁,和调阴阳,运行气血为主,维持人体正常的脏腑功能,最终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张老创新性应用“疏调人体气机汤”(简称“疏调汤”)于中医情志病的治疗。“疏调汤”为张老自拟的一首疏调基础方剂,其理论依据来源于张老所提出的“疏调人体气机理论”,具体以“一体两翼”为基础(即以肝为核心,兼顾脾肾),以疏调气机为治法。

云南省中医院老年病中心杜义斌教授师从张震国医大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将张震老先生所创立的疏调气机理论运用于焦虑症的治疗。现分享一例疏调汤论治焦虑症的病案,以供同行交流。

姜某某,男,73岁,于2023年4月20日, 因“持续恶心、头昏伴呼吸困难9月余”来诊。

现病史:患者9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欲吐,头昏,呼吸困难并逐渐加重,以至行走困难,时时欲跌倒。多次在西医综合医院精神科就诊,诊断为:焦虑症。给口服3种精神专科药物(具体不详)治疗8个月,除睡眠有所改善外,其余症状仍逐渐加重,半年来痛不欲生。家人带其来寻求中医治疗。

刻下症见:持续恶心欲吐,头昏甚至行走困难,时时欲跌倒,呼吸困难,乏力肢倦,欲饮水,常出现口腔溃疡,失眠,纳呆,大便2-3天1行,双目有神,声音洪亮。舌边红,苔黄白腻,脉沉细紧数。

中医诊断:郁症。

证型:肝郁气滞,脾虚湿困,郁热扰神。

治法:疏肝行气,健脾利湿,清热安神。

方药:方用疏调汤加味,药物组成如下:

柴胡10g,香附10g,郁金10g,

龙骨30g(先煎),枳壳15g,炒白术15g,

茯苓15g,牡蛎30g(先煎),法半夏15g,

丁香10g,白芍12g,首乌藤30g,

竹茹10g,栀子10g,滑石15g,

瓜蒌仁30g,土茯苓30g,酸枣仁30g,

制远志10g,合欢皮30g,茯神15g。

共10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23年5月5日,二诊:服药第4天诸症减轻,10天后睡眠已正常,乏力肢倦好转,自觉精神基本恢复到病前状态,大便正常,恶心减轻,仍头昏,时感胃脘疼,口干,舌质红,舌胖大,苔黄腻,舌边两条薄白苔,脉弦滑细。药已中的,守方加苍术、厚朴、豆蔻增强行气和胃之功;黄连、干姜以平调寒热;煅瓦楞子以制酸止痛。

2023年5月22日,三诊:恶心已无,睡眠已正常,呼吸困难减轻,虽时有头昏,但已减轻,行走尚欠稳,口腔溃疡无复发,精神好,大便不调,口干,舌暗红,苔薄白腻,脉弦紧数。患者肝气已舒,故于一诊方中减去柴胡、香附、郁金,以防肝气疏泄太过耗伤人体的正气。考虑患者肝经郁热化火生风,阳亢于上,故头昏;肝主筋,筋脉失养挛急,则行走不稳,故加天麻、僵蝉、全蝎、白附子以平肝息风止痉。药证相合,嘱再服中药10剂巩固。

按:该患者素有情志不遂,致使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胸阳不畅,出现呼吸困难。肝木横乘脾土,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不能荣养肢体,故乏力肢倦,行走不稳。肝气犯胃,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浊气不降反升,故恶心欲呕。肝郁日久化火,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易致阳性疮痈,则出现上部的口腔溃疡;热邪耗伤津液,则口渴欲饮;肝火上扰清窍,头昏明显。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与热合,扰动心神,故见失眠,且该患者胃不和亦会影响睡眠。舌红苔黄腻,呈现湿热之象。肝郁、湿热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故脉沉紧细数。因此,治疗选用疏调汤为主方舒肝解郁,疏畅气机。加竹茹、栀子以清热除烦;加炒白术、法半夏以健脾燥湿;加滑石、土茯苓引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丁香以降胃中逆气;瓜蒌仁以润肠通便,降浊升清;龙骨、牡蛎、茯神、酸枣仁、合欢皮、制远志、首乌藤以养心镇惊安神,滋阴潜阳。诸药合用,共凑疏肝和胃,清热利湿,镇静安神之功。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