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血缘纽带,《百家姓》宋朝时成书,先后收录了504个中华姓氏,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本系列文章将按照《百家姓》原文顺序逐讲解姓氏文化。
姓氏由来:狄,Dí,也读zhái,多起源、多民族姓氏,最早源于商部落始祖契的母亲简狄,以族名为氏。上古时期,有娀氏之女简狄(又称简易、简逷、娀简,今山西永济人),为帝喾(姬姓,名俊,号高辛氏,黄帝曾孙,三皇五帝之一)次妃,商部落始祖契(子姓,名契、卨,又称阏伯,帝喾之子,帝尧异母弟,主管火正,商朝开国国君商汤的先祖)的母亲。
简狄吞卵孕契
传说简狄嫁给帝喾后,与妹妹建疵在瑶台洗浴时,看见鳦(玄鸟)下卵,吞下后怀孕,生下契。帝喾的儿子挚、尧均为帝位,契与弟弟实沈不和,帝喾将契迁居于商丘(今河南商丘),为火正,将实沈封迁居至大夏(今山西太原)。帝舜时期封契为司徒,封为契玄王,发明了以火纪时的历法,筑造阏伯台观察星辰,后协助大禹治水,后世尊称其为商祖、火神。在简狄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母之名字为部族称谓者,称狄氏族,后以为姓氏,称狄氏,尊简狄为得姓始祖。
简狄之子:契
源于参卢氏,以国名为氏。西周时期,周成王姬诵把齐国国都淄博西北部,济水两侧一块肥美广阔的土地封给了他的舅父孝伯(又名考伯,参卢氏),孝伯是上古帝王炎帝(号神农氏、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朱襄氏,少典之子,姜姓部落首领,人文始祖)的后裔,孝伯在狄城(今山东高青)建立狄国。狄国被南方的防风氏灭国,建立鄋瞒(sōu mán)国,又称长狄,狄国灭亡后,国人便以国名为姓氏,称狄氏,尊孝伯为得姓始祖。
上古时期,在山西渭水一带,有赤狄(翟)人建立翟国,又称狄国,为周朝诸侯国,春秋时期被晋国所灭。晋国公子重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在逃亡过程中首站翟国,生活十二年,娶妻生子,翟国灭亡后,国人有以国名为氏,称翟氏、狄氏,读zhái。
另有源于唐朝时期回鹘族、契丹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在民族融合汉化过程中改姓为狄姓等。
得姓始祖:简狄、孝伯
发源地:山东高青等多地
参考文献:《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赐姓子氏。......成汤,自契至汤八迁。
迁徙路线:狄姓人口较少,迁徙路线暂未找到,援引宗祠楹联了解狄姓文化。
心存唐室;功著宋廷。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狄仁杰。下联典指北宋大将狄青。
孟章廉吏;西河武襄。
——上联典指宋代大理寺丞狄栗。下联典指北宋大将军狄青。
天水世泽;尚书家声。
——全联典指唐代大臣狄仁杰。
斗南树望;台正饬纲。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狄仁杰,居官忠义,时号“斗南一人”。下联典指唐朝狄仁杰孙狄兼谟,刚正有祖风,帝曰:“御史是朝廷纪纲,一台正则朝廷治。”
断发殉节;铜面张威。
——上联典指明朝狄毛妻。下联典指北宋大将军狄青。
大琛列画史;仁杰赠文昌。
——上联典指清代画家狄大琛,名列《历代画史汇傅》。下联典指唐代大臣狄仁杰,武则天执政时期,转文昌右丞。
慧眼荐名士;奇兵夺昆仑。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狄仁杰。下联典指北宋大将军狄青。
三任刺史留惠政;七迁尚书有能声。
——上联典指唐代扬州长史狄光嗣,今山西太原人,历任淄、许、贝三州刺史,有惠政,以称职闻名。下联典指宋代朝议大夫狄遵礼,字子安,今湖南长沙人,历知通州,所至有能声,七迁为尚书驾部郎。
宸晖降望金舆转;仙路峥嵘碧涧幽。
——此联为唐代大臣狄仁杰诗句联。
功夺昆仑,只用上元三鼓;
珠明沧海,洵称南斗一人。
——上联典指北宋大将军狄青。下联典指唐代大臣狄仁杰。
齿德俱优,望重香山耆老;
经书博览,名齐雁塔英豪。
——上联典指唐代名士狄谦。下联典指唐代学者狄道。
姓氏郡望:狄姓主要郡望为天水郡(今甘肃通渭)、太原郡(今山西太原)、东海郡(今山东郯城)等,除以望立堂外,还有梁公堂等,典出唐朝武周时期宰相狄仁杰,追封为梁国公。
历史名人:春秋时代著名厨师易牙(又名狄牙,今江苏徐州人,首位运用调和方法烹饪的厨师,开设第一个私人饭馆,厨师祖师之一。齐桓公不知人肉为何味,易牙便将自己三岁的儿子残忍杀害,煮汤献上,深受齐桓公的欢心)、唐朝著名大臣狄仁杰(字怀英,号祁溪,今山西太原人,唐朝武周时期宰相、政治家,任内史,文武兼备,追赠梁国公)、北宋名将狄青(字汉臣,今山西今汾阳或文水人,年少时犯事被刺青发配充军,因作战勇猛受到提拔,官至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击败西夏、平叛两广,谥号武襄)等。
唐朝武周宰相:狄仁杰
祠堂:
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溧城镇胥渚村狄氏宗祠,又称东野堂、狄家小公堂,始建时间不可考,原为五间三进院落,现存面阔三间,建筑面积320平方米,砖木结构,该支狄氏先祖为狄英,字天秀,随宋高宗赵构南下,任江浙行省副使,开府溧阳。宗祠在解放后曾作为小学、工厂使用,为溧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白马寺镇白马寺山门外狄仁杰墓,墓前今存碑石两方,东南方石碑上刻有“有唐忠臣,狄梁公墓”,西南方石碑上则刻“唐宰相狄梁公墓道诗拜序”,传为明朝万历年间重立,狄仁杰死后追赠为梁国公,白马寺为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誉为“天下第一寺”。
河南洛阳白马寺山狄仁杰墓
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西槽头乡狄家社村狄青庙,又名狄武襄公祠,是北宋名将狄青的家祠,北宋嘉佑年间由狄青次子狄谘率族人修建,元朝、清朝年间重修,解放后有修缮,狄家社村为狄青故里,狄青庙为吕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文水狄家社村狄青庙
家训家规:
《狄氏家训》:
孝悌以笃亲长,诚敬以崇祖宗。
雍睦以聊同宗,耕读自安本业。
节俭对裕资财,婚嫁以免失时。
守分以避官刑,周济以厚阴德。
《狄氏祖训》:
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子及孙,悉本义芳,
仰绎斯旨,更加推详,曰诸裔孙,听我训章,
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毋怠毋荒,孝友睦姻,六行皆臧,
礼义廉耻,四维毕张,处于家也,可表可坊,
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轻违礼法,乖舛伦常,
贻羞宗祖,得罪彼苍,神则殃汝,汝必不昌,
最可憎者,分类相戕,不念同忾,偏伦异乡,
手足干戈,我民忧伤,愿我族姓,怡怡雁行,
通以血脉,泯厥界疆,汝归和睦,神亦安康,
引而亲之,岁岁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现分布:狄姓在全国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浙江,其次分布于河南、安徽、湖南、湖北、陕西、河北、山西、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其中江苏分布最多。
总人口:狄姓约16.8万人,全国排名第314,在百家姓中位列第108。
狄姓源于简狄氏、参卢氏,简狄为商部落始祖契的母亲,参卢氏孝伯在今山东高青建立狄国。唐朝时期,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士狄仁杰两度任武周宰相,辅佐女皇武则天治理天下。狄仁杰为官刚直不阿,知人善任,德才兼备,政绩颇丰,被朝野公认为“唐祚送俊之臣”,誉为“北斗之南一人而已”,同时他暗地保护太子,直谏不应立武三思为皇太子,而应立李显,对恢复李唐正统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影视剧《神探狄仁杰》系列作品中,狄仁杰断案如神,他严思缜密的推算分析能力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剧照:狄仁杰
创作不易,喜欢本文章请点赞收藏,欢迎评论转发,关注作者更快获得推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