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血缘纽带,《百家姓》宋朝时成书,先后收录了504个中华姓氏,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本系列文章将按照《百家姓》原文顺序逐讲解姓氏文化。
姓氏由来:禹,Yǔ,单一起源、多民族姓氏,主要源于姒姓,以先祖名字、谥号为氏。帝尧时期,黄帝(本姓公孙,后改姬姓,名轩辕,又称有熊氏、帝鸿氏,少典之子,三皇五帝之一,人文始祖)后裔鲧(姒姓,又名鮌,字熙,颛顼之子,禹的父亲,因住在崇即今河南嵩山一带,故称有崇氏,又称崇伯、崇伯鲧,有崇部落首领,黄帝→昌意→颛顼→鲧→禹)为治水能手,使用堙堵之法治水,初有成效,但终未成功,被帝尧殛死(赐死或流放)于羽山(今江苏东海)。
帝尧禅让帝位给虞舜后,任用鲧之子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史称大禹、帝禹、神禹、夏禹,夏后氏首领,治水名人,黄帝后裔,鲧之子,夏朝开国君王)治水,大禹走遍神州大地,观察河流山川地貌,吸取父亲鲧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召集伯益(嬴姓始祖)、后稷(姬姓始祖)等大臣和工匠,使用疏浚法治水,引水入海,三过家门而不入,终成功治理水患,并划定九州。
大禹治水
因大禹治水立下不世之功,虞舜禅让帝位给大禹,大禹继位后在一次东行时死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大禹之子启继位(另说大禹禅让帝位给伯益,启夺之,并打败有扈氏),建立夏朝,改禅让制为世袭制,定都阳城(今山西阳城),后多次迁都,如河南偃师、安阳、禹州等地,形成以河南为中心,实际控制范围包括今河南、山西、山东、河北、湖北等地的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在大禹的后裔中,有以先祖名字、谥号为姓氏者,称禹氏,尊夏禹为得姓始祖。
禹姓始祖:夏禹
西周时期,夏后氏(大禹也是夏后氏)的一支后裔建立鄅国,今在山东临沂南坊镇古城村有鄅国故都遗址。春秋时期,鄅国先被邾国所破,后复国,终被鲁国吞并,改名启阳邑,子民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鄅氏,后有简化为禹氏。
另有源于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拓跋部羽弗氏族,回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在民族融合汉化过程中改姓为禹姓等。
得姓始祖:夏禹
发源地:山西、河南、山东等多地
参考文献:《史记·夏本纪》: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乃殛鲧于羽山以死。......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汤封夏之后,至周封于杞也。
迁徙路线:
西晋时期,江西泰和的一支禹氏族人,在先祖太白公的率领下来到湘中邵邑(今湖南邵东),定居在今邵东团山镇,后扩散发展,子孙遍布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辛亥革命先驱禹志谟便是团山禹氏第56代孙。
北宋时期,禹玄东渡到丹阳(今韩国堤川、荣州一带)定居,高丽(朝鲜)玄宗年间,禹玄中进士,任正朝户长,追赠为门下侍中平章事,为韩国丹阳禹氏先祖,后裔禹倬、禹玄宝等均为朝鲜官员。
元朝末年,禹氏族人的一支从江苏苏州阊门外禹家巷迁至兴化东乡(戴窑北侧两公里一带),后逐渐形成禹庄村。到了明朝永乐年间,禹氏家族遭难,全村禹姓几乎灭绝,仅幸存一禹姓六岁男孩,因急中生智躲在量米的笆斗里,才逃过劫难,因此该禹氏小孩被唤作禹斗宝,在其舅母抚育下成人。禹斗宝被当地禹姓后人奉为中兴始祖。
明朝中期,禹庄禹氏家族开始兴旺,其中有后裔禹龙(字子化),擅长诗文,与“状元宰相”李春芳、文学家宗臣过从甚密,留下许多传世之作。清朝末年,禹庄禹氏家族第九世禹之鼎,为著名肖像人物画大师。
明朝宣德年间,一支禹氏由浙江余姚江桥村迁徙到河南荥阳汜水虎牢关,始迁祖为闻政公,世代相传至今。
姓氏郡望:禹姓主要郡望为陇西郡(今甘肃陇西)、琅琊郡(今山东胶南)等,除以望立堂外,还有十起堂、惜阴堂、敦素堂等,多典出大禹,勤政爱民,吃饭洗头时经常放下而处理政务,珍惜寸阴时间,史称“一馈十起,一沐三握发”。
历史名人:明朝官员禹祥(今甘肃临洮人,官至仁寿知县,为官清约如寒士,处世诚信不欺)、清朝康熙时期著名画家禹之鼎(字尚吉、上吉、尚基,号慎斋,今江苏扬州或兴化人,出身贫寒,明朝杰出画家蓝瑛的徒弟,为宫廷画家,善画人物,誉满京城,曾出使琉球,著《骑牛南还图》、《放鹇图》、《王原祁艺菊图》等)、近代民主革命家禹之谟(湖南双峰人,随湘军参加甲午战争,主张变法维新,加入华兴会,创立惟一学堂,即湖南师大附中的前身,加入中国同盟会,任湖南分会首任会长,被捕入狱后备受酷刑,但坚贞不屈,就义前高呼:“我为救中国而死,救四万万人而死!”壮烈牺牲 )等。
清朝著名画家禹之鼎画作
祠堂: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东南稽山大禹陵,古称禹穴,是大禹的葬地。大禹陵由禹陵、禹祠、禹庙三部分组成,秦始皇东巡时,“上会稽,祭大禹”,曾命李斯撰石刻,南北朝时期建禹庙,后被毁,清朝、民国时期重建。大禹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均会在此举行公祭大禹陵典礼活动,等级为国祭。
浙江绍兴市稽山大禹陵
2024年公祭大禹陵典礼现场
家训家规:
《新蒙禹氏家训》(清):
吾族累世耕读两事而已,务农必守勤俭二字。勤以尽地力,俭以备荒年,但使一家能常保聚,即厚福也。勿图侥幸,入游滑一流。家稍丰足,须择子弟之聪明者读书。贵显虽由命定,果能成就一人,犹幸吾家声未坠也。居家戒争讼,诚哉是言。凡事先退一步想,则争端自化,事化则身安,家亦安,何等慰贴。若因纤芥之嫌,小忿不忍,则日必争体面,试思一到讼庭,官喝役骂,费财破产。欲求一胜而不可,体面何有乎?少年血气,须早猛省。
养子弟无使浮华,饮食衣服须有节制,出入动作须有规矩。庶几自少而壮,妄念不生,可以守家法而安正业。尝见富家之子,溺爱不过,习惯成性,至于任意放荡,将数世之产业尽为酒色烟博之资,岂其子弟真不才,与悔已无及。汉邓禹为宰相,有十三子,皆令读书,以外各习一艺,人问其故,曰:富贵不可常保,使穷时可自食其力。善哉,可为法矣。
幼学从师,须择忠诚先生,方有真实工夫,至讲书作文时,正宜名师指点。或此师不称意,另择无谓不妨,迁就一年,试恐少年性灵久且汩没,耽搁岁月固可惜,误入迷途更可忧也。若真个品行学问极淳正,极有讲究,即终身事可也。
人有功名学问,不独自己荣显,亦贵有益于人族,当中有美材当加意成就之,以继书香,合族有荣施矣。其不肖者,亦必训戒之,使归于正。无坐视其败,以为无于己事,能如此,不惟邻里,皆服我重我。先祖有知,亦必欢喜于地下矣。
处世待人无太刻薄,无喜占便宜。待人刻薄,终必受人刻薄。自己便宜,必另人不便宜,如此起家者,未必即为富也。余有对联云:凡事须求过得去,此心总要放平来。断不可不做是想。
现分布:禹姓在全国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南、江苏,其次分布于山东、河北、甘肃、陕西、宁夏、辽宁、云南、贵州、安徽、浙江、湖北等地,其中河南分布最多。
总人口:禹姓约18.2万人,全国排名第305,在百家姓中位列第107。
禹姓源于姒姓,始祖夏禹为治水名人,帝尧时期治水名人鲧的儿子,黄帝后裔。夏禹新婚后便受命治水,十三年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肆虐多年的滔天洪水成功治理,不仅解决了水患,同时又获得了大量农田,成为上古时代伏羲、黄帝比肩的贤圣帝王。大禹即位后,将天下分为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并从九州收集青铜铸造九鼎,将全国的名山大川、河流、奇异刻于鼎身,夏、商、周时被视为皇家权力正统的象征,史书记载九鼎没于泗水,不知何时九鼎才能重见天日。
大禹将华夏分为九州
创作不易,喜欢本文章请点赞收藏,欢迎评论转发,关注作者更快获得推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