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106—毛姓,起源·迁徙·家训·名人故事

千行百纳 2025-03-20 19:06:51

中华姓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血缘纽带,《百家姓》宋朝时成书,先后收录了504个中华姓氏,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本系列文章将按照《百家姓》原文顺序逐讲解姓氏文化。

姓氏由来:毛,Máo,单一起源、多民族姓氏,主要源于姬姓,以国名为氏。周灭商后,周武王姬发(姬姓,名发,周文王姬昌之子,今陕西岐山人,西周开国国君。开创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礼乐制)的异母弟姬郑,获封建立毛国,为畿内国,位于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故名毛叔郑(毛伯郑),又称毛公,任西周大夫。春秋时期,毛国被秦国所灭,后裔子孙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毛氏,尊毛叔郑为得姓始祖。

清朝道光年间,在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董家村,村民挖到毛公鼎,鼎内铭文记录了西周宣王时期,任用毛公(应指当时的毛国君王,而非毛叔郑,时代不同)治理国家,勤公无私的事迹。铭文近500字,是现有发现的青铜器中文字最长的,为研究西周社会、文字提供了文献资料,毛公鼎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被誉为十大青铜器国宝之首,与“翠玉白菜”、“肉形石”并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之镇馆三宝。

毛公鼎,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毛公鼎俯视图,内有铭文‍

周武王姬发的另一个弟弟伯聃,受封于毛邑(今河南宜阳),又称伯明, 在周王室为卿士,任司空,其后裔有以先祖食邑为氏,亦为姬姓毛氏,这支毛氏也有可能为原毛国宗族在周室东迁洛阳后随迁而来。

另有源于蒙古族、回族、苗族、傣族、彝族、高山族、布依族、满族、佤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在民族融合汉化过程中改姓为毛姓等。

得姓始祖:毛叔郑

发源地:陕西扶风、河南宜阳

迁徙路线:

西周时期,毛姓主要生活在发源地,即毛叔郑所建的毛国,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

春秋时期,东周发生“王子朝之乱”,晋国等诸侯国参战,纷乱持续十几年,此时毛国也发生内乱,毛伯得(姬得)杀死毛伯过(姬过),取而代之为毛国君王。随着周敬王(东王)打败王子朝(西王),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文公等携周之典籍奔楚,毛姓始入湖北。

汉朝以前,毛姓仍以陕西岐山、河南宜阳两地为其主要繁衍中心,并以此为源地,逐渐向外播迁、繁衍,很快就在西河(今山西离石一带)、荥阳(今河南荥阳)两地发展起来,之后,又以此为中心,向全国播迁。

唐朝以前,毛姓仍以北方为中心,并昌盛壮大,散居于北方各地,其中以今山西、河南、宁夏、甘肃、内蒙等省的毛姓繁衍的最盛,并逐渐在荥阳郡、河阳郡、北地郡发展为郡望。此时见诸史册的毛姓族人有毛义(东汉时期,安徽庐江人,以孝行著称)、毛植(今四川阆中人,官员)等。

唐朝末期,从安史之乱到黄巢起义,中原长期动荡,毛姓开始随中原士族大举南迁,其中有一支从中原迁居今江西吉州龙城(今江西吉水)。

唐末五代以后,毛姓除居于北方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等省外,开始在江南昌盛起来,并逐渐南方盛于北方。

元朝至正年间,因避战乱,原居江西吉水龙城(今江西吉水八都镇)的一支毛姓,在毛太华(毛让后裔,澜沧卫毛氏和韶山毛氏的共同始祖)及蔡姓同乡的率领下迁居云南澜沧卫(今云南永胜),娶当地纳西族王氏为妻,使用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澜沧卫安家,深受当地土著民族的赏识和好评。

韶山毛氏始祖:毛太华

明朝立国之后,毛太华已为百户长,居住地命名为毛家湾,因筑城有功,赐封为“武德将军”。社会逐渐安定,毛太华与长子清一、四子清四内迁北上做官,居于湖南湘乡北门外绯子桥(今湘乡火车站附近),二子清二、三子清三留下来继承军户、延绵嗣续,繁衍生息。十余年后,毛清一、毛清四又迁湘潭三十九都(今湖南韶山),并最终落籍该地。不久,又有另外一支毛姓人在毛命传的带领下迁到这里。

明朝初期,毛姓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从平阳、太原二府,被分迁于今湖北、湖南、河南、山东、江苏、北京等地。

清朝雍正年间,毛姓陆续有人迁居台湾,进而播迁海外者。

毛姓图腾

姓氏郡望:毛姓主要郡望为西河郡、荥阳郡、北地郡、河阳郡等,除以望立堂外,还有舌师堂等。舌师堂出自战国时期毛遂,赵国平原君赞其“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历史名人: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食客毛遂(今河北鸡泽人,秦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赵胜选二十人赴楚求救,毛遂自荐请从,终立下大功,使楚出兵救赵,“毛遂自荐”、“脱颖而出”皆出于此)、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军将领毛贵(红巾军,追随赵均用起义,后又被其所杀,官至韩宋益都行省平章、龙凤北伐东路军将领,主政山东,主张建立根据地,恢复当地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颇有谋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著名艺人毛宁、毛阿敏等。

毛遂自荐

祠堂: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程海镇凤羽村毛家湾毛氏宗祠,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澜沧卫毛氏和韶山毛氏始祖毛太华在澜沧卫屯垦、生活并留下后裔的地方,由毛清二之十一世孙、前所千总毛翼圣将其改建为毛氏宗祠,占地2543平方米,解放后曾作为小学使用,2003年重建,明清建筑风格。

云南永胜毛家湾毛氏宗祠

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毛氏宗祠,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由先祖毛尔达、毛彝生等人提倡购地修建,砖木结构,三进院落,建筑面积669平方米,是韶山毛氏的总祠,包括戏楼、中厅、敦本堂、厢房等建筑,曾作为学校、图书馆使用,附近有毛泽东同志故居,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湖南韶山市韶山村毛氏宗祠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西南大堤内有毛遂墓,为战国时期赵国公子平原君赵胜门客毛遂的墓葬,初占地几十亩,清朝末年及“文革”期间遭到破坏,1993年重建。毛遂随平原君出使楚国立功归来后,为上客、谏议大夫,平原君将广府即今河北永年封给毛遂作为封地。

毛遂墓

家训家规:

《韶山毛氏家训十则》(略):

一、培植心田。一生吃着不尽,只是半点心田。摸摸此处实无愆,到处有人称羡。不看欺瞒等辈,将来堕海沉渊。吃斋念佛也徒然,心好便膺帝眷。

二、品行端正。从来人有三品,持身端正为良。弄文侮法有何长,但见天良尽丧。居心无少邪曲,行事没些乖张。光明俊伟子孙冒,莫作神蛇伎俩。

三、孝养父母。终身报答不尽,惟尔父母之恩。亲意欣欣子色温,便见一家孝顺。鸟雏尚知报本,人子应含逮存。

四、友爱兄弟。兄弟分形连气,天生羽翼是也。只因娶妇便参差,弄出许多古怪。酒饭结交异性,无端骨肉喧哗,莫为些小竟分家,百忍千秋佳话。

五、和睦乡邻。风俗何以见古?总在和族睦邻。三家五户要相亲,缓急大家帮衬。是非与他拆散,结好不啻朱陈。莫恃豪富就欺贫,有事常相问讯。

六、教训子孙。子孙何为贤知,父兄教训有方。朴归陇亩秀归痒,不许闲游放荡。雕琢方成美器,姑息未为慈祥。教子须知窦十郎,舔犊养成无状。

七、矜怜孤寡。天下穷民有四,孤寡最宜周全。儿雏母苦最堪怜,况复加之贫贱。寒则予以旧絮,饥则授之余粮。积些阴德福无边,劝你行些方便。

八、婚姻随宜。儿子前生之债,也宜随分还他。一时逞兴务繁华,曾见繁华品谢。韩侯方歌百两,齐姜始咏六珈。大家从俭莫从奢,彼此永称姻娅。

九、奋志芸窗。坐我明窗讲习,几曾挥汗荷锄。驱蚊呵练志不休,诵读不分昼夜。任他数伏数九,我只索典披图。桂花不上懒人头,刻苦便居人右。

十、勤劳本业。天下有本有末,还须务本为高。百般做作尽糠糟,纵有便宜休讨。有田且勤乐业,一艺亦是自豪。栉风沐雨莫乱劳,安用许多技巧。

毛氏家族《百字铭训》(见毛氏三修族谱卷六):

孝悌家庭顺,清忠国祚昌。

礼恭交四海,仁义振三纲。

富贵由勤俭,贫穷守本良。

言行防错过,恩德应酬偿。

正大传耕读,公平作贾商。

烟花休入局,赌博莫从场。

族党当亲睦,冤仇要解忘。

奸谋身后报,苛刻眼前光。

王法警心畏,阴功用力禳。

一生惟谨慎,百世有馨香。

现分布:毛姓在全国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浙江、四川、河南,其次分布于湖南、广西、重庆、江西、江苏等地,其中浙江分布最多,形成了浙江、川渝湘、河南三块毛姓聚集区。

常见单姓分布:毛姓主要分布在浙江

总人口:毛姓约88万人,全国排名第264,在百家姓中位列第106。

毛姓最早源于姬姓,始祖毛叔郑为周文王姬昌之子,在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建立毛国,王族后裔,隋唐后兴盛于南方。战国时期,毛遂投奔赵国平原君赵胜(战国四公子之一),为门客,三年了却始终默默无闻。秦国围攻赵国邯郸时,平原君选取门客前往楚国求援,毛遂自荐请从,平原君觉得毛遂三年却毫无建树,就算是锥子,放到囊中也该冒尖了,毛遂释道:因您未曾将我放入囊中。平原君遂带毛遂等人前往楚国,毛遂不畏楚国朝堂,仗剑舌利,果签合纵抗秦盟约,几千年来为人们所称赞。

创作不易,喜欢本文章请点赞收藏,欢迎评论转发,关注作者更快获得推送更新。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