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标题所述,火化真的能把人烧成灰吗?骨灰的成分究竟是什么?有人说骨灰是上好的肥料,这又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有关火化以及火化后出炉骨灰的相关话题。

在过去,有很多关于火化的“惊悚”传闻,比如火化时人体会突然“坐起来”,还会发出“叹息声”,让人毛骨悚然。但这其实是人体在被焚烧时产生的正常物理或化学变化,经过一些人“加工传播”后,就变成了耸人听闻的鬼故事。火化炉内的温度可达800~1200℃,人体在高温下会发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高温首先会使得人体内的水分迅速蒸发,皮肤和肌肉组织开始收缩、碳化,传闻中“坐起来”的情况就发生在这一阶段。人体的软组织在高温下急剧收缩,有可能会出现“扭曲”的情况,从火化炉外看过去,就像是里面的人“坐了起来”。但实际上只是肌肉组织在被焚烧时产生的正常物理变化,并未任何“鬼怪”之事。

在皮肤被焚烧殆尽后,人体的内脏会逐渐暴露,肺部会因为高温而膨胀,里面的气体也会快速喷出。在此过程中,肺部的气体会顺着气管快速往外喷,会发出“噗噗噗”的声音,有些人将其描述为“叹息声”。而且,上述这些情况只是在过去火化技术不够先进的情况下出现的,以前的火化炉密闭性较差,焚烧过程能从外面看到。但现代火化炉封闭性非常好,里面发生的事情,只有一个小窗口能看见,便不会出现那样的传闻。随着炉内温度的逐渐升高,人体的软组织和有机物全都会被焚烧殆尽,遗体的外观逐渐消失,仅剩下骨骼框架。骨骼的主要成分是羟基磷灰石,其熔点极高(约1100℃)。在火化炉的高温焚烧下,骨骼不会完全熔化,但会因脱水、碳化而变得脆弱,最终碎裂成小块。火化结束后,炉温逐渐降低,剩下的骨块会被取出,有些甚至还保留着人体骨骼原有的状态。

也就是说,人体经过火化炉高温焚烧之后,出炉的“骨灰”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灰”,而是骨骼高温焚烧后的无机残留物,与其说火化后出炉的是“骨灰”,还不如说是“骨渣”。事实上,影视剧中那些粉末状的骨灰其实是碾磨后的结果,现代火化也有相关服务。多数逝者家属会将大块骨渣直接装入骨灰盒,当然也有让工作人员将骨渣碾磨成骨灰的。

那么这些骨灰的成分是什么呢?答案是一堆无机物,具体包括了磷酸钙、碳酸钙,少量的钠、镁和钾等矿物质,以及微量的碳及其他残留物。过去有人说火葬场不会将全部的骨灰给逝者家属,而是留一部分用作他用,甚至说骨灰是上好的肥料,火葬场会收集起来用作肥料。这当然是谣传,因为人体火化后的骨灰本来就没多少,火葬场不会留存。况且,骨灰的主要成分是钙、磷等无机盐,几乎不含氮,并不具备传统“肥料”作用,火葬场没必要冒着被逝者家属投诉的风险,去占这点儿便宜。不过骨灰的碱性较强,可以用作改良酸性土壤。现代殡葬有一种叫“生态葬”的殡葬方式,就是将火化后的骨灰埋藏于树木或者花卉等植物之下,骨灰中的矿物质可以缓慢释放,为树木或者其他植物提供少量养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骨灰会逐渐融入土壤之后,而种植在此处的树木得到了生长,逝者家属可以前来祭奠。生态葬既能绿化环境,又可以让逝者家属有一定的寄托。总之,火化并不能真的将人体烧成传统意义上的“灰”,而是软组织燃烧殆尽,骨骼碎裂成无机残渣,经研磨后形成“骨灰”。骨灰的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和碳酸钙,不含有机物,无法用作肥料,但可以改良土壤。关于骨灰,你还知道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