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李善长案和蓝玉案,明初的开国元勋仅有七家善终

史海撷英 2024-06-08 14:35:10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五月二十日以及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初十日是让所有大明王朝开国武勋闻风丧胆的日子。以韩国公李善长为代表的淮西勋贵和以凉国公蓝玉为代表的太子党,在这两场大案之中几乎全军覆没。

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的时候,大明王朝开国太祖朱元璋大封功臣,其中合计公爵六人、侯爵二十八人。在当时颁给众人的免死铁券之中,明明白白镌刻着子孙世袭几个大字。事实上确实有很多功臣之子成功袭爵,然而很可惜,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几乎都没能善终。

李善长案受害者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四月底的时候,开国元勋吉安侯陆仲亨的家奴封帖木等人,突然举报其主人当年参与了丞相胡惟庸逆谋,同案的还有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等人。随后在太子党的操弄下,矛头直指太师韩国公李善长。

经过近两个月的政治博弈,位居风暴中心眼的李善长自杀,其家人以及大批公侯遭到株连。据以“水太冷”而闻名的明末清初著名文豪钱谦益,在其所著《牧斋初学集》所引《昭示奸党三录》的内容显示,这场大案一共牵连了二十二位公侯:“庚午诏书载通胡谋逆者公侯二十二人,生者上刑,死者孥戮,不待言矣。”

本文只聊死在这场大案之中的二代勋贵。

申国公邓镇

邓镇,泗州虹县(安徽泗县)人,宁河武顺王邓愈庶长子,洪武十三年(1380年)袭爵申国公。这里我们要提一句,原本邓愈的爵位是卫国公,但是朱元璋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将自己第十五子朱植封为了卫王,所以才让邓镇改袭申国公。

捕鱼儿海之战示意图

作为受到重点培养的二代勋贵,邓镇先后参与了洪武二十年(1387年)收降北元太尉纳哈出一役,以及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的捕鱼儿海之战,还曾独立领兵剿灭了江西顺天王之乱,在所有的二代勋贵中可谓风头一时无俩。

在李善长案的拉锯战之中,邓镇原本是朱元璋力保的对象之一。因为在五月初二日的公侯还乡名单之中,赫然便是有着这位申国公。那么他最终为何还是难逃一死呢?原因可能有三条。其一、邓镇的夫人是李善长的外孙女。其二、当年邓愈率领一万多人加入不到三万人的朱元璋集团,邓家在军中的根基极深。其三、邓镇的姐姐是秦王朱樉最宠爱的次妃邓氏。而秦王是朱元璋的嫡次子,对太子朱标的威胁极大。

几重原因叠加之后,邓镇除非造反,否则绝无幸存的可能性。

济宁侯顾敬

顾敬,濠人(今安徽凤阳),滕国襄靖公顾时之子,洪武十五年(1382年)三月袭爵济宁侯。顾敬在史书中记载很少,他只是在洪武十六年(1383年)九月作为申国公邓镇的副手,参与了平定江西顺天王之乱。

顾时

而在李善长一案中,顾敬之所以受到牵连,是因为他已故老爹顾时被追论为胡惟庸奸党。不但如此,顾时还被官方认定为胡党的首恶,所以顾敬死了:“二十三年追论胡惟庸党,榜列诸臣,以时为首,敬坐死,爵除。”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李善长案既是太子党清除淮西勋贵的一次总摊牌,也是对势力强大的藩王羽翼的一次剪除。顾时,大将军徐达镇守北平时的亲信,而徐达是燕王朱棣的岳父。至于顾敬,还和申国公邓镇有同袍之谊。双重叠加之下,顾家自然是没有活路。

巩昌侯郭振

郭振,濠人(今安徽凤阳),陕国宣武公郭兴之子,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十月袭爵巩昌侯。郭振其实是郭兴次子,但他大哥郭景义在随军征讨五开(今贵州黎平)之时不幸战死,这个馅饼才掉到了他的头上。

然而很可惜,郭兴在李善长案中也被打为了胡惟庸余党,郭振被处死之余,巩昌侯的爵位也被一并削除。当年徐达镇守北平之时,郭兴也是他手下的爱将。就在李善长案还没有定性的时候,燕王朱棣率军迫降了北元太尉乃儿不花,朱元璋给了儿子一个极高的评价:“清沙漠者,燕王也,朕无北顾之忧矣。”于是燕王老岳父的亲信部下济宁侯、巩昌侯都完蛋了。

靖海侯吴忠

吴忠,定远人,海国公襄毅吴祯嫡长子,洪武十七年(1384年)五月袭爵靖海侯。根据《明史》的记载,吴祯在李善长一案中被追认为胡党,吴忠和顾敬、郭振一样都被诛杀且削爵。

朱重八

然而在当年九月,为了挽回李善长案的影响,朱元璋为没有受到牵连的开国功臣们做了一次大规模的追封三代行动,而在这份名单之中就包括吴祯。换句话说,如果吴家已经削爵,难道《太祖实录》记载有误?甚至到了蓝玉案之后的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仍然在史书中看到了靖海侯的记录:“甲戌,命仍岁给公侯之禄。魏国公、宋国公、曹国公、信国公,江阴侯、靖海侯、永平侯、蕲春侯,各归旧赐田于官。”

在明代著名史学家王世贞所著的《弇山堂别集》中,对于吴忠的结局做出了另一个信息:“永乐初坐法失侯”。按照这个说法,吴忠至少活到了朱元璋驾崩以及靖难战争结束之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曾经考古发掘了吴祯墓,同时还发现了吴忠墓,并且从中出土了八百多件“玉带和服饰”。由此可以肯定《明史》记载有误,吴忠的靖海侯爵位并未削除,其本人也没有死在李善长一案中。

蓝玉案受害者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大明王朝首任皇太子朱标不幸薨逝。这场突然起来的打击让已经六十五岁的老皇帝朱元璋心痛欲绝,然而更棘手的是接班人问题。

朱允炆

为了避免手足相残,朱元璋没有选择让嫡次子秦王成为皇太子。又为了避免权臣篡位,朱元璋放弃了皇太子正妃常氏所生,且武勋背景深厚的朱允熥,而是立毫无势力的朱允炆为皇太孙。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洪武朝最后一个大案蓝玉案爆发,大批武勋惨遭屠戮。朱允熥的生母常氏,是蓝玉嫡亲的外甥女。除此以外,三位二代勋贵也在这场大案中身死族灭。

开国公常升

常升,定远人,开平忠武王常遇春庶次子。洪武三年(1370年)大封功臣之时,常遇春已经去世,故而朱元璋封其庶长子常茂在郑国公。但是常茂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因罪削爵,朱元璋于是改封常升为开国公。

作为皇太子妃常氏的弟弟,皇孙朱允熥的舅舅,常升无疑是蓝玉案的主要目标之一。虽然在朱元璋编纂的《逆臣录》中没有常升的名字,甚至《明史》对此也无法确定。但上世纪二十年代在故宫之中发现了一本明初大内档案:《太祖皇帝钦录》,里面透露了常升的结局:“二十四日,镇抚程鹏赴京回还启:‘五月十四日,奉天门晚朝,奏犯人常升、孙恪下家人一十六名,火者七名。’奉圣旨:‘但是男子,着王那里就都废了,妻小就那里配与人。钦此。’”

这里的“王”指的是朱元璋第三子晋王朱棡。至于全宁侯孙恪,则是蓝党的骨干。常升和孙恪的名字前面赫然有“犯人”两个字,他的结局还用说吗?

东平侯韩勋

韩勋,睢州(今河南睢县)人,郓国公韩政之子,洪武十九年(1386年)十一月袭爵东平侯。

由于并非属于淮西勋贵,韩勋躲过了李善长案,可惜终究没有逃过蓝玉案。明初著名才子解缙曾经为韩勋写了一首诗:“青春二十余,文武竟谁如。手握千钧鼎,胸蟠万卷书。誓心依日月,尽力剪夔魖。称尔封侯贵,云台画匪虚。”

安庆侯仇正

仇正,含山人,皖国庄襄公仇成之子,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闰四月袭爵安庆侯。仇正的袭爵时间正在李善长案斗争的高峰期,可以视作是朱元璋对淮西老兄弟的一种变相支持。

虽然最终博弈失败,但是仇成因为长期坐镇辽东,外加曾经夺爵降职,倒是让仇正逃过了李善长一案。然而很可惜,最终他还是没能逃脱蓝玉案的牵连。《明史》虽然没有记载仇正的下场,但是《太祖皇帝钦录》中有这么一句话:“奉圣旨徽先伯、安庆侯这两个都废了”。朱元璋口中的废了,就是杀了。

宣宁侯曹泰

曹泰,安丰(今安徽寿县)人,安国忠壮公曹良臣之子,在父亲战死沙场后袭爵宣宁侯。念在其父的功劳,曹泰在李善长案中安然无恙。然而作为少壮派勋贵,曹泰还是在蓝玉案中被斩草除根。

在李善长一案中,除了直接被处死的邓镇、顾敬、郭振以外,另外被打为胡党处死还有已经被贬为普定卫指挥使指挥使的芮国武信公杨璟之子、前营阳侯杨通。

而已经去世的淮安侯华云龙之子华中、临江侯陈德之子陈镛也被追论为胡党削爵,此外许国襄简公王志之子六安侯王威降封安南卫指挥使、宣德侯金朝兴之子金镇降封平坝卫指挥佥事。

通过李善长案和蓝玉案,明初的开国元勋乃至一批二代勋贵损失惨重,最后熬到了朱元璋驾崩的不过这么几家:魏国公、曹国公、西平侯、长兴侯、江阴侯、安陆侯、武定侯这么寥寥七家而已。伴君如伴虎,但伴朱元璋更胜似伴虎。

1 阅读: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