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国企在整治形式主义的路上,把形式主义玩出了新花样

细说职场 2025-02-03 08:54:45

可能因为我前段时间发了一篇国企内形势主义的文章,引来一位网友的共鸣。

前几天,一个自称在国企工作的朋友给我发私信,吐槽自己单位一些形式主义的现象。他说自己一家大型国企工作了15年(当然单位具体名字没说,估计怕领导对上号问候他)。他说自己多年来经历的形式主义,越搞越多,越治越严重,甚至搞创新都能把形式主义给创新了。每次上头说要整治形式主义,搞个“专项行动”,结果往往是新形式主义层出不穷,每次都让他和他的几个老同事都忍不住摇头叹气:“整治形式主义,结果整成了形式主义的盛宴。”咱们通过这位网友看看他所在的单位形式主义是怎么被“整治”的。上头一发整治通知,各部门立马行动起来:成立个专项小组,再搞个整治计划;开个动员大会,把工作部署一下;建个整治台账,好监控整个过程;再来个专题研讨会,总结一下整治经验。每个环节都搞得挺认真,每个步骤都走得挺到位。但问题是,这些整治行动本身,不就是形式主义!

更逗的是,为了应付这些检查,基层员工们不得不玩起了“造假”的游戏:会议记录得补,学习笔记得造,材料得精心准备,照片得精挑细选。一份检查材料得准备好几份,一本工作台账得改来改去改个十遍八遍。有的单位干脆设了个“材料组”,专门负责造假。有时候为了应付一次检查,整个部门都得加班到深夜,连续几天都不能回家,就为了赶制一堆“完美”的材料。同事们还开玩笑说:“给我三天时间,我能造出三年的工作痕迹来。”现在纸质材料时代过去了,形式主义也玩起了新花样:以前是文山会海,现在是“数字长城”;以前是盖章签字,现在是全程留痕;以前是材料装订,现在是系统打卡。每天要打卡多少个平台,要统计参加多少分钟的会议,要记录学习了多少个小时,要上传多少张现场照片。手机上装了一堆APP,电脑上开了一堆系统,工作群里加了一堆领导,每天光是应付这些“数字监管”,就得耗上大半天的时间。表面上看,一切都变得更加“科学”、更加“规范”了。但实际上,不过是披上了科技外衣的新形式主义。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呢?因为检查的时候,不看实际效果,只看材料是否齐全;考核的时候,不看实际成果,只看过程有没有留痕;评价的时候,不看实质内容,只看形式是否规范。基层干部们忙得团团转,应付这些检查都来不及,真正的工作反而没时间做了。有时候刚做完一轮材料,新的检查又来了。这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的循环:上头布置任务讲排场,中间传达工作走过场,下面应付差事全靠装。最后,领导一看材料挺完美,检查一看流程挺规范,都挺满意。但实际问题呢?一个都没解决。那真正受苦的是谁?是那些想干实事的基层员工!他们白天忙着日常工作,晚上还得赶制各种材料;他们本该钻研业务提高技能,却得花大量时间学习各种系统操作;他们想把时间花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却不得不应付这些层出不穷的“痕迹管理”。形式主义的歪风什么时候能刹住呢?得等到考核不再是走过场,检查不再是走形式,评价标准真正回归到实效上才行。但在那之前,这场“用形式主义整治形式主义”的闹剧,怕是还得继续演下去。当然,我觉得很多部门也意识到了,已经着手深入整顿了。

15 阅读:1632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