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早期蒋介石的首席智囊——杨永泰传略

凡旋聊历史 2023-07-10 16:09:06

茂名高州冼太庙(隋朝建筑)

杨永泰(1880-1936),字畅卿,广东茂名人。国民党高级官员,政学系的首领,蒋介石首席智囊。其博学多才,足智多谋,有"当代卧龙"之称。在蒋介石早年时期,杨永泰作为“顶级谋士”为蒋献出了很多谋略。在铲除‬军阀割据方面,他审时度势,合纵连横,为蒋介石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削藩”策略,并‬将中央实力打入西南诸省,巩固‬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第五次反围剿时,此人为蒋献计“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策略,让红军吃尽苦头,被迫长征转移。然而悲剧的是,杨‬永‬泰‬陷入了国民党的‬派系之争,于1936年10月25日,在武汉江汉关轮渡码头被人开枪狙击身亡。译有《外交政策》《现代民主政治》等。

杨永泰像

一、秀才出身,涉足政坛

1880年,杨永泰出生于广东茂名高州大井镇大坡山村一个殷实人家。早年受过严格的儒家正统教育,17岁时,考中广东茂名高州地区秀才。21岁那年,考入广州高等学堂,开始接受较为系统的西方近代教育。一年后,他转入北京政法专门学校学习法律。毕业后,他回到广州出任《广东报》记者、编辑。很快便以文笔流畅、思维敏捷、立论深刻、思想活跃扬名于珠江两岸。在孙中山积极掀起反清革命的同时,各省也发起了立宪运动。杨永泰赞成君主立宪,撰写了许多文章,竭尽全力地为立宪运动摇旗呐喊。

落日之前的紫禁城

1908年,风华正茂的杨永泰当选为广东省谘议局议员。1912年,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国会议员,前往北京就职。任国会参众两院宪法起草委员会,与沈钧儒等组织民宪法党。1914年春,袁世凯废掉国会,杨永泰被迫离京南下,来到上海,与国会议员谷钟秀等创办《正谊》杂志。这年夏天,他与黄兴等人又组织了欧事研究会。民国初年混乱的政局和袁世凯的独裁专制,使杨永泰逐渐对孙中山的革命学说倍感兴趣。而与国民党人黄兴的接触,使杨永泰更加认定:孙中山的革命学说更接近于中国问题的实际。于是,当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时,杨永泰率先加入,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民主革命。

孙中山像

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蔡锷等人在云南发动护国战争。正在上海主持报务的杨永泰投笔从戎,回广东参加护国运动,入滇军将领李烈钧幕中,出任两广护国军(第二军)司令部下属财政局长。1916年春,宣布独立的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四省在广东肇庆组成了以唐继尧、岑春煊为正副抚军长的肇庆军务院。李烈钧又推荐他出任军务院财政厅厅长。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民初国会重新恢复。以张耀曾、李根源、谷钟秀等人为代表的旧国民党人组织政学会,杨永泰也参与了会章的起草,成为政学会的一名重要成员。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重新上台执政。为实现独裁统治,拒不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孙中山手书

孙中山举起了护法运动的旗帜,从上海南下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北京的国会议员纷纷南下广州,组织非常国会。护法军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对杨永泰很是信任和重用的。他内定杨永泰出任护法军政府财政厅厅长。杨永泰当时也满口答应,并十分感激孙中山的信任。而政学会的张耀曾、李根源等人却劝杨永泰说:"孙中山没有实力,是个空架子。你投靠这个孙大炮,也不会有什么好处。以你的才华,如投靠西南实力派,定会前途无量。"杨永泰虽足智多谋,但缺乏政治眼光。看到政学会都投靠了西南军阀,孙中山在广东的势力远远没有滇桂军阀势力强大,心里便动摇了。所以在孙中山几次催他就职财政厅厅长时,他支支吾吾,迟迟不就。

广州大元帅府

杨永泰的这种投机态度,令孙中山周围的国民党人十分反感。1917年秋,西南军阀擅自与北洋军阀议和,改组了军政府。孙中山愤而辞职,离开广州前往上海。但杨永泰却得到了岑春煊、陆荣廷等西南实力人物的大力支持。不久,杨永泰出任广东财政厅厅长,并于1920年4月就任广东省省长。1920年夏,粤系将领陈炯明回师广东,将桂系陆荣廷驱逐出境。次年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唐绍仪等人把当年政学会改组护法军政府的幕后活动向孙中山和盘托出,并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政学系张耀曾、李根源、杨永泰等人在这中间穿针引线的作用。因此引起了一些追随孙中山的国民党人的痛恨,种下了杨永泰与胡汉民等人矛盾的种子。

陈炯明像

杨永泰知其在广州已无法立足,便北上投靠北洋军阀政府,却不被重用。1922年,杨永泰再度出任北洋政府国会参议院议员,但曹锟贿选丑闻被揭露后,北洋军阀政府时代的旧国会顿时解体。政学会也随之偃旗息鼓、烟消云散了。杨永泰无奈,只好离开北京前往上海,心情郁闷地过起了蛰居生活。与其说杨永泰怀才不遇而回归书斋,不如说他是暂别江湖,积蓄力量。杨永泰在这六年中闭户修养,反思自己,研读了大量的中外书籍,默察天下大势,终于凤凰涅磐般地炼就了经天纬地的盖世才华。

陈炯明手书

二、结识老蒋,献策"削藩"

1926年夏,北伐战争震撼了中国。杨永泰敏锐预感出山的机会即将来临,萌动了寻觅进身之道的念头。1927年蒋介石下野之后,杨永泰曾向桂系李宗仁、白崇禧上了一份万言书,陈述他对中国时局的看法和对现时政治的主张,表达了要跻身政坛的强烈愿望。李、白读完了这份万言书后,对杨永泰的才华十分敬佩,但又十分鄙视杨永泰的为人。他们认为:一位投靠过北洋军阀,也投靠孙中山,还投靠过西南军阀的政客,在政治上是靠不住的!这样李宗仁、白崇禧对杨永泰不予理睬。从此,杨永泰与桂系结下了梁子。

黄埔军校

1928年的春天,刚刚复出的蒋介石踌躇满志。他联合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准备第二次北伐。一天,他与时任外交部长的盟兄黄郛闲谈。蒋介石痛感自己幕中人才匮乏,尤其缺乏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的"谋士"。所以他恳请黄郛结束政客生涯,跟自己共建"党国"。黄郛向蒋介石推荐了杨永泰,他说:"海内有奇才杨畅卿先生,胸罗经纶,足以佐治,凡吾所能者,畅卿无不能,畅卿所能者,有时吾还不及,国家大计,望公商之"。在蒋介石的印象中,黄郛是最有才华的佐政之才,如果没有这位盟兄制定的"离俄清共"之计,哪会有今天的南京政权呢?而这位才华横溢的盟兄却说当今海内还有比他更杰出的幕中高手,怎不令他重视呢?

蒋介石像

在政学系黄郛和熊式辉的引荐下,初次与蒋介石见面的杨永泰便直指当前南京政府的主要威胁是桂系。他发表了宏韬大略:当今天下,广西第七军横行两湖,李济深负隅两广,白崇禧收编了唐生智残部三个军称霸一方,三分天下有其一。如勾结冯、阎,则南京无法立足。好在桂系的政敌俞作柏能拆李宗仁的台,唐生智也可以收回旧部为辞进逼白崇禧,再用重金收买冯玉祥的大将韩复榘、石友三等,则李宗仁、白崇禧的势力就不难瓦解。杨永泰寥寥数语,道破令蒋介石最为头疼的桂系,顿时心明眼亮。他对杨永泰肃然起敬,任命其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议。一个草居于野的政客,一跃而入了蒋总司令的"卧榻之侧"。

蒋介石手书

二次北伐完成后,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在北伐期间的临时团结转化为激烈的内部斗争。杨永泰向蒋介石建议:利用北伐结束之机,采取"调虎离山"之计,将这些人明升暗降,调到南京,以便解除兵权。蒋介石接受了杨的建议。1928年8月8日至15日召开的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上,蒋介石任命冯玉祥为行政院副院长兼军政部部长、阎锡山为蒙藏委员会委员会长兼内政部部长、李宗仁为军事参议院院长,并希望三人长住南京,共商国是。接着,杨永泰建议尽快召开编遣会议,"杯酒释兵权",用政治方式削去"诸侯"兵权。1929年初春,蒋介石召开编遣会议。但各路"诸侯"在裁兵问题上互不相让,争论不休。尤其是冯玉祥,称病请假,消极对抗,致使会议草草收场。

冯玉祥像

既然政治方式不能"削藩",只好采取军事手段了。杨永泰提出了"削藩"策略:以经济方法瓦解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以政治方法解决阎锡山的第三集团军,以军事方法解决李宗仁的第四集团军,以外交方法对付张学良的东北军。按照杨永泰的建议,蒋介石决定首先用军事手段消灭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当时,桂系势力盘踞着从广西、广东经两湖直到山海关长达千里的战线,摆下了"一字长蛇阵"。杨永泰向蒋介石建议:先击首腹后斩尾,武力进攻和政治分化双管齐下;先解决武汉、平津桂系驻军,尔后直捣桂系广西老巢。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蒋介石先把同桂系站在一起的李济深诱到南京加以软禁,任命陈铭枢、陈济棠统治广东,然后委派唐生智携巨款去天津活动老部下李品仙倒戈反桂,不用一兵一卒便拿下天津。

李宗仁像

接着,蒋介石统率大军直捣武汉。为了实施武力进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的策略,杨永泰秘密来到香港,与受桂系排挤的俞作柏洽商。他凭着三寸巧舌说服了俞作柏,并许诺:"如果俞将军活动李明瑞、杨腾辉倒桂成功,中央委你为广西省主席,省府委员由你决定"。当杨永泰陪俞作柏来到南京后,蒋介石立即委任俞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上将参议",由杨永泰协助到汉口,与桂系第四集团军第七师师长李明瑞秘密接触。当蒋介石的中央军与桂军一交火,桂军前敌总指挥李明瑞便阵前自动脱离战斗,致使桂军一败涂地。李宗仁、白崇禧退守广西。蒋介石率各路大军齐向广西合围,桂军大败。李、白二人被迫逃到香港。就这样,杨永泰协助蒋介石首先平定了桂系。

李宗仁手书

蒋桂战争接近尾声时,冯玉祥统率西北军单独反蒋。蒋介石再次采用杨永泰的计策,用经济手段瓦解冯玉祥的军队。他在汉口宴请冯玉祥手下的韩复榘,对他进行了收买。1929年5月22日,韩复榘由洛阳发出"养"电,力主维护和平,拥护中央。蒋介石大喜过望,立即任命韩复榘为第三路军总指挥,委任石友三为讨逆军第十三路总指挥,并送现款500万元作为犒赏。韩复榘的背叛,极大地削弱了冯玉祥的西北军事集团。"银弹"的威力迅速见效,5天后冯玉祥被迫宣布下野。1930年3月,鹿钟麟、商震、白崇禧、张发奎等第二、三、四集团军57个将领通电全国,一面历数蒋介石十大罪状,一面推举阎锡山为陆海空军总司令,联合反蒋,中原大战爆发了。

阎锡山像

杨永泰胸有成竹地向蒋介石建议:一、采取陆战为主、空军协同的战术,威慑联军;二、采取"银弹"外交,瓦解西北军;三、不惜一切代价,拉拢取观望之势的东北军张学良。蒋介石立即派吴铁城和张群携巨款到东北,极力拉拢张学良,并用重金收买了冯部将领刘茂恩,诱捕冯军豫东前线总指挥万选才,在战略上占据了主动。经过5个月激战,蒋介石大获全胜,阎锡山避居大连,冯玉祥移居汾阳。山西晋军被举兵入关的张学良加以整编,西北军则被蒋介石化整为零一个个吃掉,仅仅保留了被改编的29军。这样,冯玉祥苦心经营20多年的西北军土崩瓦解了。蒋介石采纳杨永泰的"削藩策"后,只用3年时间就达到了预期目的。

阎锡山手书

三、"政治剿共","七分厅长"

当时在民国处于一片混乱之中,而且蒋介石的实力并非绝对强于各种军阀的情况下,如此完成统一大业,杨永泰功不可没,属于改变了历史进程的人物。中原大战后,蒋介石踌躇满志,举兵南进,开始向中共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大举进攻。然而三次"剿共"连连败北。杨永泰认真分析了失败的原因,发现红军绝非乌合之众,而是一支不怕死、不受抚、不感恩、不惧威的真正"党军"。红军的最大不同是实行政治建军,兵民一体,上下同心,因此必须采取新的策略才能"剿灭"。杨永泰向蒋介石呈递了一份"万言书",提出了"实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变军事剿共为政治剿共”建议。蒋介石对"万言书"大为赞赏。

中央苏区

1932年4月,他到汉口主持鄂豫皖三省"剿共"军事,决定破格提升杨永泰为鄂豫皖"剿共"司令部秘书长,令其随行前往武汉。这样,杨永泰正式成为蒋介石的帐前军师。杨永泰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方针可谓老谋深算。蒋介石照此实施,立即在"围剿"鄂豫皖苏区中显示了威力。由于张国焘的指挥错误和政治上未能适应蒋介石的新策略,没有采取应变措施,致使红军被迫撤出鄂豫皖根据地,向西退去。蒋介石大喜过望,对杨永泰更加言听计从。他立即移营江西,全力"围剿"中央苏区。1933年5月7日,蒋介石改"行辕"为军事委员会委员会长行营,任命杨永泰为南昌行营秘书长,全权总揽政治事务,杨永泰一下成了蒋介石的"首席智囊"。杨永泰负责的第二厅专营"政治剿共",所以南昌行营上下又称杨永泰为"七分厅长"。

蒋介石南昌行营

第四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信任杨永泰的策略并没有动摇,而是马上组织第五次"围剿",调集50万重兵对付江西中央苏区。在第五次"围剿"中,杨永泰"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策略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运用:他组织求是通讯社,专办行营新闻发稿工作;组织努力剧团和奋斗文艺社,作为"剿匪"前线的"文化标兵";实行军人独裁,强化保甲组织,严厉实行连坐制,对苏区民众实行所谓"软化、分化、感化"政策。更狠的是,杨永泰建议蒋介石对苏区实行严格的经济封锁。国民党利用军队、行政官员、各省党部以至基层党部、各地乡绅等,组成严密的网络系统,要与红军打一场"政治战"、"经济战"和"立体战"。仅一年多时间,这些措施便收到奇效,逼迫中国工农红军西去长征。

红军长征图

四、结怨“CC”,计取四川

杨永泰因谋划"剿共"有功,当选为国民党第五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1934年6月,南昌机场发生火灾,刚从意大利购买的霞飞式轰炸机被烧毁了10多架,老蒋听闻后被气得肝疼,当即就下令让南昌行营调查科科长邓文仪严查火灾发生的原因。而此事的罪魁祸首“CC系”的航空署长徐培根怕事情败露,贿赂了邓文仪10万美金,然后此事就以意外事故草草收尾了。老蒋好糊弄,杨永泰可不好糊弄,看到结论后他当即就请示了老蒋,称此案疑点众多,要和戴笠一起重查此案。结果这一查还真把徐培根盗用公款套购黄金,亏空后无法弥补,遂放火烧毁库房以销毁帐目的事情给查了出来。老蒋得知后怒火中烧,枪毙了徐培根的同时还免去邓文仪的职务。经此一事,本就与“CC系”积怨很深的杨永泰算是彻底把自己推到了“CC系”的对立面。

陈立夫像

要知道从1928年开始,南京方面党务大权便集中在陈立夫、陈果夫为首的“CC系”手中,老蒋对此很是忌惮。杨永泰之所以如此盯着这事不放就是为了替老蒋打压“CC系”。不仅如此,杨永泰还在第五次“围剿”过程中趁机提出集中地方力量打击红军的提议。这个提议表面上看是为了打击红军,但实际上这是杨永泰一石二鸟的谋划。集中地方力量设主任委员由地方军政要员担任,如此一来就相当于是削弱了“CC系”执行委员和监察委员的权利,一下子“CC系”就成了地方军政要员的附庸。这下杨永泰算是彻底把“CC系”给得罪死了。不过此时的杨永泰已经是老蒋身边的大红人了,“CC系”的大佬们对他也只是敢怒不敢言。

陈立夫手书

1934年底,中央红军主力长征进入西南,蒋介石派大军尾随于后。蒋介石因追剿红军入川,发现这一带山川险要,川西平原富饶,不愧为"天府之国",如果将来中日开战,这里无疑是最好的战略大后方。于是他产生了借追剿红军之机派中央军入川的想法。杨永泰看出蒋的意图,趁机建议:"应撤销南昌行营,改设重庆行营,一来可以继续追剿'共匪',二来中央军队可以入川,达到统一四川的目的"。蒋介石听从其言,很快撤销南昌行营,任命杨永泰为武昌行营秘书长,伺机图川。号称"巴壁虎"的四川军阀刘湘对蒋介石早有防备。他积极组织力量围剿红军,并以此阻止蒋军入川,但遭到红军反击,损兵折将。

四川军阀刘湘像

刘湘无奈只好跑到南京,请求蒋介石给予经济和武器方面的援助。蒋介石本打算就此派中央军10个师入川,不料遭到刘湘的拒绝。杨永泰审时度势地献上良策:"目前要先答应刘湘给钱给军械,不派兵,只要求派遣一个没有武装的参谋团进驻重庆,协助川军制定作战计划"。当杨永泰率参谋团一到四川,便如同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一般,施展"掏心计"。第一招便是帮刘湘把四川省政府组建起来,然后拟出一道通电,告示四川大小首脑立即交出防区,拥护四川统一。大小军事首脑怎敢违抗,纷纷复电表示拥护,乐得"巴壁虎"合不上嘴。杨永泰趁机建议:打破防区划分,重新划定18个行政专署,由省政府派人担任专员。

重庆奉节白帝城

刘湘通令照办。但他哪里知道,杨永泰对督察专员的任命,尽力安排亲蒋人士担任;省政府与委员长行营合办的各种县政训练班,也成了杨永泰控制地方的一大法宝。趁着"巴壁虎"一打盹的光景,杨永泰把四川省地方官员的后备队伍抓到了手中。随后,杨永泰借川北驻军田颂尧与红军作战失败之际,"杀鸡儆猴",将他撤职查办,树立了蒋委员长的权威。1935年夏,驻川参谋团改为重庆行营,蒋介石任行营主任,杨永泰为秘书长兼第二厅厅长,管理政治、法规大事。面对这样一招"换汤换药"之计,刘湘急得团团转却毫无办法。杨永泰向蒋介石建议,仿照办庐山军官训练团的办法,整训川军军官,以便控制川军。

重庆行营旧址

1935年7月,蒋介石在四川峨眉山开办军官训练团,自任团长,并调心腹干将陈诚任副团长,分批训练川军营以上军官。杨永泰经常到训练团讲话,对川军进行拉拢分化。训练团刚结束,一些川军将领便倒向蒋介石一边。杨永泰眼见蒋介石的势力已经在四川扎了根,便建议蒋介石派军政部部长何应钦到重庆召开"川康整编会议",逼迫川军撤防裁兵,实现川军国家化,川政中央化。至此,刘湘追悔莫及。抗战爆发后,蒋介石调刘湘率川军东下作战,刘湘则与韩复榘合谋倒蒋。事情败露,蒋介石一通训斥,"巴壁虎"口吐鲜血,命丧黄泉。蒋介石在杨永泰的谋划下,最终将四川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峨眉山

五、主政湖北,命丧汉口

真正把“CC系”逼到墙角的那一步还是陈果夫出任江苏省主席后,他原来的职位空缺了下来,陈果夫当即就推荐自己的心腹余井塘上任,结果杨永泰在老蒋耳边说的一句话。“如此还不成了‘CC系’的王国!”杨永泰一句话就把老蒋对“CC系”势大的不满给勾起来了,当即就把推荐信压在了众多文件的最下面。这可把陈果夫给急坏了,但老蒋往后对此事的态度就是装傻,搞得陈果夫有些赌气的跟老蒋说如果有更合适的人选就直接任命。谁料老蒋真的就借坡下驴,把杨永泰的心腹辜仁给推上位了。得知消息的陈果夫恨得咬牙切齿,下定决心要扳倒杨永泰。

陈果夫像

1935年10月,行政院院长汪精卫在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上遇刺,杨永泰颇想乘机爬上这一高位,进一步施展自己的才华,但遭到以二陈为首的CC系的坚决反对。组阁的愿望落空了,杨永泰决定辞去秘书长职,准备出国考察。正是用人之际,蒋介石岂能放他出国?为了缓和南京内部的矛盾,在蒋介石调张群任外交部部长后,决定任命杨永泰为湖北省主席。“CC系”第一时间就跳出来表示反对,还把杨永泰是亲日派在武汉等湖北的大中城市进行宣扬,以此激发爱国志士对杨永泰的仇恨。一时间武汉街头全是“打倒杨永泰”、“反对杨永泰接任省主席”的口号和标语。

陈果夫手书

蒋介石闻讯勃然大怒,电令湖北绥靖公署主任何成浚:"据报湖北省党部借学生提出打倒杨永泰的口号,向政府示威。如果属实,仰将该党部及其负责人一律军法从事,具报为要"。为支持杨永泰,蒋介石不惜对二陈开刀了。湖北省党部的CC分子慌了手脚。"十人团"的老大、湖北省党部常委刘鸣皋立即前往何成浚处,声明"打倒卖国贼杨永泰"这个口号与省党部无关,是学生在游行中自发喊出来的。蒋介石平息了CC系的倒杨风潮后,杨永泰带着一种无法形容的愁怅,离开南京,逆江而上,赴任武汉。但陈立夫恨杨入骨,一旦离开蒋介石的庇护,杨永泰迅速走向了自己的末日。

杨永泰像

1936年10月25日晚10时许,湖北省政府主席杨永泰刚刚参加完日本驻汉口领事馆领事举行的宴会,他带着随行人员准备乘船赶回武昌省政府。谁料一个高大的警察装扮的男子小跑过来,向着走在前面给杨永泰一行开道的汉口市警察局局长向志敬了个礼:“报告长官,有人让我打死杨永泰这个汉奸卖国贼!”向志一脸懵圈地看着眼前这个高大的警察,他完全不理解对方这句话是在跟他打报告还是什么。但不等向志进一步询问,就见这个警察迅疾地掏出双枪,对准向志身后的杨永泰举枪连射,猝不及防之下,杨永泰倒在了血泊当中。奄奄一息的杨永泰对左右侍卫说:"吾早知必有今日,身已许国,为国而死,夫复何恨?所可惜者,有志未逮,国祸方长耳"。说完,这位蒋介石的"诸葛亮"便咽了气,年仅56岁。

武汉归元寺

蒋介石获知杨永泰被刺杀后十分震惊。他一面急电湖北省政府给予杨永泰以公葬待遇,一面责令组织秘密侦查厅,尽快破案。不久,秘密侦查厅宣布刺杨案已破,凶手陈燮起(真名谭戎轩)系受原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刘庐隐指使。刘庐隐在上海被捕后,被判处了10年徒刑。杨永泰遇刺案,是国民党历史上继廖仲恺遇刺后第二起重大谋杀案。这个案件实际上是二陈为首的CC系一手策划的,却拿胡汉民派系的刘庐隐做了替罪羊。杨永泰跟随蒋介石多年,出谋划策,为蒋家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样一位旷世奇才,却成了国民党派系争斗的刀下冤魂,不能不令蒋介石唏嘘叹息。

武汉黄陂木兰山

6 阅读: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