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对课文很冷漠,因为不培养独立的思想

宁拙说 2024-07-03 06:22:40

语文在应试的狭缝中生存,又在陈腐的习惯中蒙昧,沦落为考试的不被看重的工具。教师的严重干扰,考试的错误指挥,使人们的语文素养日益贫乏。

由于没有独立的思想,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很差。事实证明,不仅是中学生就是大学生,既对社会没有独立的见解,又对自我浑然不知,没有自我认知的文化素养。对自我和社会完全蒙昧的学生人生黑暗无所作为。即使终于能成才,也必需社会长期磨炼。

语文就是打开学生认识自我和社会的大门,培养独立的思想,为人生发展奠定文化基础。如果教育不去启蒙学生的思想,不去引导学生探索自我在个性和智力方面的潜力,为树立个性理想和事业理想做铺垫,就误入分数的歧途,无论怎样热闹都不过在误人子弟。

语文教育在探索自我潜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必须改变观念和教法。

首先,坚决排除教师的干扰,还学生独立学习的权利,为独立思想的诞生创造广阔自由的天地。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冒出过许多新理念,人们都在尝试新方法,但教师始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和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的看客。“先进”的理念也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没有为主体精神提供民主自由的空间,教师始终是中心,学生始终围绕教师转。

对学生真正的尊重不是让学生说说话发发言,而是对学生精神的尊重。在阅读中,只有引导学生读自己,把主体经验与文本合二为一,才是尊重学生的精神;在写作中,只有让学生写自己,主体精神不受丝毫干扰而自由表达,才是尊重学生的精神。

只有如此读,学生才能发现思想,并拥有独立的有别于文本的思想;只有如此写,学生才能表达独立的思想,写出真情实感。同时,只有把“说”当作人生斗争的武器,诚实地展示自己的思想,才能激励学生用热情和思想影响他人。

反之,以教师为中心,就只能培养看客或奴才,不可能培养独立的思想。只有为学生创设民主自由的语文学习氛围,让自由的思想成为读写听说的内容,成为课堂的精神核心,成为展示学生个性风采的舞台,语文教育才走向光明。

其次,只有深刻感受作品独立的思想才能诞生。思想不是从他人那里拾来,而是源于自我的情感。每次情感浩劫总昭示思想,但只有自觉探索,思想才能发现。

只要从他人那里拾来,思想就只能是抽象的教条,就没有生命力,而且盲从他人的思想就培养奴性,丢失自我。只有灵魂深处受到震动并探索必然规律,鲜活的思想才诞生。

语文的全部魅力就在于情感,只有唤醒自己的情感经验,发现自我,阅读才发生真的兴趣。

这就要求自我必须有宁静的心态去深刻而从容地欣赏作品。宁静的心态是在安静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教师的干扰是宁静的大敌。

即使是启发,也是一种干扰,因为启发总是带有倾向性,也就成为自由体验的束缚。教师的重要责任就是培养宁静的阅读心态,任何浮躁都使自我无法进入深远的情感体验,宁静方能致远。

朗读是能进入体验的,但也完全可能干扰体验,默读是较好的欣赏,既可营造宁静的心态,又可不受时间限制,从容地深入文字背景(生活)。

语文教师的另一重要任务就是教给审美方法,训练敏锐的艺术触觉,使学生迅速捕捉到文中情感并进入忘我的想象状态。

这种想象即是再创作,把自我经验与作品融于一体。读十多年书,从没有发现一篇自己喜爱的作品,是可悲的。教师干扰是重要原因。教师仅仅是欣赏的指导者,非常忌讳把自己的审美体验讲给学生听,从而使学生变成看客。

最后,把情感体验抽象为思想。情感只为思想的发现提供可能,并非必然。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为生活遭遇深深地触动过,但不是人人都发现生活真谛。要把情感真谛揭示出来,只有在情感体验中自觉探索,这种探索是深沉的思考,是一种创新实践,是把纷繁芜杂的现象里的本质抽取出来,既是对文本思想的发现,更是对自我生活经验的发现。

每个读者读同一文章,都是从自我情感经验的视角审视文章,都带有个性色彩,与作者本意不尽相同甚至矛盾,这就是“千个读者,有千个哈姆雷特”。这种独特思想的发现本质上是对人生真理的发现,是创新阅读的典范,是创新生活的典范,必将对未来人生产生重大深远影响。

如果教师把文章的思想宣讲给学生,就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学生不仅不能真正接受思想,反而放弃探索成为懒惰的旁观者。学生读了那么多年书,对语文从来没有兴趣,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的反省吗?

一旦独立的思想诞生,就爆发出巨大力量,指引自我与习惯和环境作斗争,开创崭新人生。

1 阅读:47
评论列表
  • 2024-07-09 07:04

    教育回到原始社会,重新摸索创造语言,岂不更能显露天赋?小编从你的后代开始实验吧,记得20年后带着你的天才后代写好并公布你的教育研究成果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