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银行调整存款规定,以后银行卡还是要随身携带

Bank民工 2025-04-07 23:00:22

“出门不带卡,寸步也难行”,本以为进入了扫码支付时代,银行的实体卡可以成为历史。

没想到如今又变回了冰冷的现实,银行卡最好还是要随身携带。

近日,“零售之王”的招商银行一纸公告,宣布关闭自动存取款机的扫码存款功能。

至此,全国超50家银行已集体按下无卡存取款业务的“暂停键”,从工行、建行到地方农商行,无一幸免。

一边是银行宣称“优化服务体验”,另一边是用户举着现金在ATM机前手足无措。

“无卡自由”再度成为历史,这场看似技术升级的“断舍离”,究竟是金融安全的必然选择,还是对有零散现金存款需求客户的无情抛弃?

一、银行业“无卡化”大撤退

近几年来,银行业掀起了一场无声的“无卡革命”。

据不完全统计,工行、农行、交行等国有大行,以及兴业、民生等股份制银行,已陆续关停无卡存取款、扫码取现等功能。

仅2024年,工行暂停手机银行无卡取现,交行取消预约取款服务,农行关闭掌银无卡取款,上海农商行甚至叫停企业客户的无卡业务。

业务暂停的背后,不完全是银行在倒行逆施,而是基于安全考虑的无奈之举。

无卡存取的身份验证被专家称为“纸糊的盾牌”,扫码登录、手机验证看似便捷,却为电信诈骗和洗钱留下隐患。

某城商行因扫码存款漏洞,导致用户百万资金无法溯源,央行数据显示,2022年涉诈资金通过无卡渠道转移的案例同比激增37%。

银行内部统计显示,无卡存取业务量占比不足1%,但单台ATM每年的维护成本还要几十万。

与其守着“无人问津”的旧功能,不如全力押注数字化新战场。

扫码存款虽然解决了忘带卡的难题,但一套流程耗时至少要2分钟,而插卡存取仅需10秒就能全部搞定。

二、一场安全与便利的零和博弈

作为零售业务的标杆,招行的每一步调整都牵动行业神经。

其关闭扫码存款的决策,不仅基于安全与成本考量,更释放出银行业务全面向数字化倾斜的信号。

数据显示,招行手机银行用户已突破1.8亿,智能柜台替代率达92%。

在反洗钱与反诈压力倒逼改革的背景下,央行259号文要求加强无卡业务风险管理,银行若继续“带病运行”,罚款可能远超维护成本。

银行内部人士坦言:“与其被罚,不如主动砍掉”。

移动支付普及后,现金交易占比从2018年的48%骤降至2024年的6%。

无卡存取业务已成“旧船票”,难登数字化“新客船”。

而支持者认为,“银行卡+密码”双验证比扫码更安全,更痛斥这是对无卡便利的“数字驱逐”。

很多上班一族的遭遇颇具代表性:“以前靠扫码存取款,下了班还能在自助银行办理,现在只能中午跑网点排队办业务,压根没有这些闲工夫。”

三、银行还有“第三条路”

尽管移动支付席卷全国,但仍有三大群体难以脱离现金。

2.5亿老年人中,超60%无法熟练使用智能手机;偏远山区网络覆盖率不足30%,现金仍是硬通货;自然灾害、系统故障时,现金占据最后一道防线。

银行可以优化业务,但最好不要一刀切。

直接关停无卡业务看似高效,实则是将成本转嫁给用户。

建议银行探索折中方案,保留小额无卡存取,例如单日限额5000元,满足临时需求。

升级身份验证技术,推广“刷脸+语音”双重核验,替代单一扫码。

央行已明确“不得排斥现金”,违者将进行处罚,这为银行划定了底线,数字化转型不能以牺牲弱势群体为代价。

银行的无卡化“大撤退”,撕开了数字化时代最现实的伤口。

真正的进步,从不是用“便捷”绑架选择,而是让每个人都能体面地享受金融服务。

无论是扫码还是现金,刷脸还是存折,银行的核心使命始终未变,让钱安全流动,让人从容生活。

毕竟,科技可以迭代,但人性的温度,永远无法被算法替代。

0 阅读:465

Bank民工

简介:一个经验丰富、业务全面的90后金融圈银行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