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将姜维终极之谋:钟会邓艾缘何身死名灭?一计害三贤背后的真相

白马侃史 2024-12-24 13:57:20

公元263年,司马昭差遣邓艾、钟会两路进攻蜀汉,蜀汉姜维在剑阁与钟会对峙,却不防邓艾偷渡阴平,又击败诸葛瞻所部,直下成都。刘禅无力抵抗,开城投降,同时敕命在剑阁的姜维解除武装,蜀汉遂亡。小说中,蜀汉前线将士得知投降敕命后,“一齐怨恨,咬牙怒目,须发倒竖,拔刀砍石”,而姜维见人心思汉,便对众人说道:“众将勿忧。吾有一计,可复汉室。”[1]此即一计害三贤之肇始。历史上,虽然没有一计害三贤之说,但邓艾、钟会在灭蜀后滋生矜骄之心,姜维利用钟会翦除邓艾并欲借助钟会之兵伺机复国的记载确实存在。大抵至蜀汉灭国,小说的叙述已接近尾声,对于此段故事仅有几处小的演绎,其余皆是忠实地移植了历史的记载。

邓艾、钟会分兵入蜀,本就有“二士争功”的情节,钟会始终认为自己才是伐蜀的主角,对邓艾抢功一事耿耿于怀。而邓艾此时亦被胜利冲昏头脑,接连做了几件犯忌讳的事。史载,邓艾先是未经报告自行给归降的刘禅君臣赐予官职[2],又上书司马昭要求留下陇右军队两万和蜀地降兵两万用以煮盐炼铁、打造战船,为日后征讨东吴做准备。同时,邓艾还提出不要把刘禅送到洛阳而是留在成都。[3]这些僭越之举让司马昭很是反感,司马昭通过监军卫瓘敲打邓艾,告诫其凡事皆须先行报告,而不宜擅自做主。[4]谁料邓艾并未收敛,反倒上书诡辩[5],这一做法加剧了司马昭对邓艾的不满。钟会于是趁此机会与卫瓘等人向司马昭密告邓艾意欲谋反,并拦截了邓艾上书的司马昭的表章,篡改了其中的言语,让司马昭更加笃定邓艾意图反叛。最终,司马昭下令逮捕邓艾。[6]

如果说邓艾是因为获得灭蜀之功后逐渐变得忘乎所以,那么钟会的野心则更早就暴露了,史载,在钟会奉命出征伐蜀之际,司马昭的夫人王元姬就指出钟会“见利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司马昭的西曹属邵悌也提出钟会不能独掌大权。果然,邓艾被捕后,钟会野心膨胀,开始图谋反叛司马昭。钟会还进行了谋划,他打算让姜维为先锋,自己则率领军马随后,接着夺取长安和洛阳,进而平定天下。[7]谁知司马昭早有防备,他写信给钟会,称为收捕邓艾,已派遣贾充率领万人进入斜谷,驻扎在乐城,自己则亲率大军十万驻扎在长安。司马昭的这一举动,不仅没有使得钟会有所忌讳,反而加速了钟会的反叛进程。[8]公元264年,钟会假借曹魏郭太后遗诏,逼迫在成都的曹魏将领与自己一同讨伐司马昭,并将这些将领软禁在皇宫之中。此时,姜维劝说钟会立即处死这些曹魏将领,但钟会一时犹豫,没有下手,致使计划败露,曹魏军队发生兵变,钟会和姜维均死于乱军之中。[9]而早先被捕的邓艾也被卫瓘派遣的田续击杀。

在一计害三贤的故事中,邓艾、钟会的败亡多少都是因为其自身矜骄而导致的,只有姜维之死令人感到遗憾。

在整个事件中,姜维的谋略思路实际上很清晰,首先,需取得钟会的信任。史载,钟会见到姜维前来归降,十分高兴,并问道:“怎么这么晚才来?”姜维则流泪回答道:“现在来还是太早了!”[10]姜维的不卑不亢使得钟会对姜维的人格颇为敬重,同时给予了其“出则同舆,坐则同席”的优厚待遇。小说中,为突出姜维假欲结好钟会的情节,还设计了姜维献上西川地理图本的桥段。[11]

其次,需挑拨钟会与邓艾的关系,历史上,明确记载的是钟会、卫瓘等向司马昭密告邓艾意图谋反,至于姜维是否有主动参与其中语焉不详。小说中,钟会在处理邓艾事件时,是曾明确与姜维进行商议并听从姜维的建议趁司马昭疑忌之际状告邓艾谋反。[12]在笔者看来,借助钟会之手除去邓艾亦是姜维复国之计的一环,故历史上虽未对姜维献计翦除邓艾有明确记载,但可以大胆推测姜维是有实际参与到这一过程中的。

再次,需鼓动钟会谋反。史载,姜维也早就看出钟会颇有野心,在钟会翦除邓艾后,姜维还一度以退为进,劝说钟会功成身退,而钟会此时正值壮年,自然不会答应。姜维趁势又言语道:“其他则君智力之所能,无烦于老夫矣”,钟会是个聪明人,固然明白姜维的意思,于是,在姜维的鼓动和协助下,钟会正式踏上了反叛司马昭的道路。

最后,姜维只需再劝说钟会诛杀曹魏的将领,尔后再伺机诛杀钟会,就能够成功复国[13],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由于钟会一时犹豫,酿成兵变,不仅钟会死于乱军之中,姜维自己也就此殒命。史载,姜维殒身时被剖尸,曹魏士兵发现姜维胆大如斗[14],而就在复国计划即将遇见曙光时还秘密上书刘禅,称:“原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这些情节无疑都为姜维的复国计划增添了悲壮的色彩。

实际上,姜维的复国之计其成功的几率并不大,司马昭在与邵悌就曾指出钟会想要谋反并不具备客观的实力,一则蜀汉刚刚灭国,军民的士气低落,已经无法再度与钟会等共同起事。二则中原的将士家眷都在北方,战争后都期盼着衣锦还乡,故而也不会参与叛乱。[15]有此两条,钟会纵然野心勃勃、才智过人,最终也会以失败告终。

在笔者看来,以姜维的经验和才智,不会达不到司马昭这番见识,只是姜维肩负重任,只要有一丝希望,其必定会全力以赴,虽然姜维的最后一击以惨烈的失败告终,后世对姜维也颇具非议,但笔者却十分认同同为蜀汉臣僚的郤正对姜维的评价[16],对其不宜“誉成毁败,扶高抑下”,以最终的成败论长短,更应看到姜维为蜀汉奋力拼斗的全过程!而在一计害三贤的故事中,姜维更是主导者,若论邓、钟、姜三人之优劣,似乎也高下立判了。

[1]笔者按:姜维对众将所言有计可复汉室为小说所增加的桥段,在历史上并无明确记载,小说如此设计亦是为后文埋下伏笔。而历史上姜维也极有可能在降钟会前就默默定下复国之计,从此后姜维曾秘密给刘禅投递表章,称:“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可推知姜维一度在谋划复国。

[2]《三国志 邓艾传》:“辄依邓禹故事,承制拜禅行骠骑将军,太子奉车、诸王驸马都尉。蜀群司各随高下拜为王官,或领艾官属。以师纂领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领蜀中诸郡。使于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

[3]《三国志 邓艾传》:“艾言司马文王曰:‘兵有先声而后实者,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吴人震恐,席卷之时也。然大举之后,将士疲劳,不可便用,且徐缓之;留陇右兵二万人,蜀兵二万人,煮盐兴冶,为军农要用,并作舟船,豫顺流之事,然后发使告以利害,吴必归化,可不征而定也。今宜厚刘禅以致孙休,安士民以来远人,若便送禅于京都,吴以为流徙,则于向化之心不劝。宜权停留,须来年秋冬,比尔吴亦足平。以为可封禅为扶风王,锡其资财,供其左右。郡有董卓坞,为之宫舍。爵其子为公侯,食郡内县,以显归命之宠。开广陵、城阳以待吴人,则畏威怀德,望风而从矣。’”

[4]《三国志 邓艾传》:“文王使监军卫瓘喻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

[5]《三国志 邓艾传》:“艾重言曰:‘衔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恶既服;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今蜀举众归命,地尽南海,东接吴会,宜早镇定。若待国命,往复道途,延引日月。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今吴未宾;势与蜀连,不可拘常以失事机。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

[6]《三国志 钟会传》:“会内有异志,因邓艾承制专事,密白艾有反状,于是诏书槛车征艾。”

[7]《三国志 钟会传》:“会所惮惟艾,艾既禽而会寻至,独统大众,威震西土。自谓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加猛将锐卒皆在己手,遂谋反。欲使姜维等皆将蜀兵出斜谷,会自将大众随其后。既至长安,令骑士从陆道,步兵从水道顺流浮渭入河,以为五日可到孟津,与骑会洛阳,一旦天下可定也。”

[8]《三国志 钟会传》:“会得文王书云:‘恐邓艾或不就征,今遣中护军贾充将步骑万人径入斜谷,屯乐城,吾自将十万屯长安,相见在近。’会得书,惊呼所亲语之曰:‘但取邓艾,相国知我能独办之;今来大重,必觉我异矣,便当速发。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我自淮南以来,画无遣策,四海所共知也。我欲持此安归乎!’”

[9]《三国志 钟会传》:“会以五年正月十五日至,其明日,悉请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及蜀之故官,为太后发丧于蜀朝堂。矫太后遗诏,使会起兵废文王,皆班示坐上人,使下议讫,书版署置,更使所亲信代领诸军。所请群官,悉闭著益州诸曹屋中,城门宫门皆闭,严兵围守……或谓会:‘可尽杀牙门骑督以上。’会犹豫未决。十八日日中……诸军兵不期皆鼓譟出,曾无督促之者,而争先赴城……斯须,门外倚梯登城,或烧城屋,蚁附乱进,矢下如雨,牙门、郡守各缘屋出,与其卒兵相得。姜维率会左右战,手杀五六人,众既格斩维,争赴杀会。”

[10]《三国志 姜维传》裴松之注引干宝《晋纪》:“干宝晋纪云:会谓维曰:‘来何迟也?’维正色流涕曰:‘今日见此为速矣!’会甚奇之。”

[11]《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八回哭祖庙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争功:“维又曰:‘请退左右,维有一事密告。’会令左右尽退。维袖中取一图与会,曰:‘昔日武侯出草庐时,以此图献先帝,且曰:益州之地,沃野千里,民殷国富,可为霸业。先帝因此遂创成都。今邓艾至此,安得不狂?’会大喜,指问山川形势。维一一言之。”

[12]《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八回哭祖庙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争功:“会又问曰:‘当以何策除艾?’维曰:‘乘晋公疑忌之际,当急上表,言艾反状;晋公必令将军讨之。一举而可擒矣。’会依言,即遣人赍表进赴洛阳,言邓艾专权恣肆,结好蜀人,早晚必反矣。”

[13]《三国志 姜维传》裴松之注引《华阳国志》:“华阳国志曰:维教会诛北来诸将,既死,徐欲杀会,尽坑魏兵,还复蜀祚……”

[14]《三国志 姜维传》裴松之注引《世语》:“世语曰:维死时见剖,胆如(斗)〔升〕大。”

[15]《三国志 钟会传》:“初,文王欲遣会伐蜀,西曹属邵悌求见曰:‘今遣钟会率十余万众伐蜀,愚谓会单身无重任,不若使余人行。’文王笑曰:‘……今遣会伐蜀,必可灭蜀。灭蜀之后,就如卿所虑,当何所能一办耶?凡败军之将不可以语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心胆以破故也。若蜀以破,遗民震恐,不足与图事;中国将士各自思归,不肯与同也。若作恶,祗自灭族耳。卿不须忧此,慎莫使人闻也。’”

[16]《三国志 姜维传》:“郤正著论论维曰:‘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