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吴书四·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的士燮传中,一连出现交阯、交州、广州等一系列地名,着实让人眼花缭乱。其实交阯(趾)一词,从出现至今,其指代关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而让后人张冠李戴,乱用一通。
交阯,最早在《墨子·节用》等古籍出现,是一个民族风俗词,是古代北方中原人对南方蛮人的特征描绘;其后是一个地理区域词,是指南方蛮人所居住的中原以南的区域范围;最后是一个行政单位词,是指汉武帝在越南北部所设立三郡之一交趾郡的行政区划。交阯,作地理名词时,从区域词变成单位词,指代范围逐步缩小。
原因如下。
其一,“交阯”与“广州”关系。
广,作为地理名称时,即是今广州市的简称,也是今广东省或广西省的简称(其中广西省简称“广”时,只限于“两广”(广东和广西))。广的本义是靠近山崖而做成的房子,就有“厓”、“岸”、“边”的意思。广州之名开始于东吴黄武五年(226年),孙权将原交州分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四郡,新设置广州,因交州治原在广信县,故广州的“广”取自广信的“广”字来作新州之名。
《三国志•吴书四•刘繇太史慈士燮传》记载:(孙)权以交阯县远,乃分合浦以北为广州,吕岱为刺史;交阯以南为交州,戴良为刺史。故广州,“广”是单字名,“州”是两汉三国的建制名称。为此,初置时及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广州是一个区域名,而不是一个城市名,是从“交州”析分出来,辖境涵盖今两广的大部分地区。
其二,交趾郡。
交趾郡,是秦朝南海郡尉赵佗于公元前208年灭安阳王国后,在原安阳王国领地上设置两郡之一(另一郡为九真郡);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在今越南境内设置三郡之一(另两郡为九真郡、日南郡)。《汉书•志·卷二十八·地理志第八》:交趾郡,武帝元鼎六年开,属交州……县十:羸,有羞官。安定,苟屚,麋泠,都尉治。曲易,此带,稽徐,西于,龙编,朱觏。
交趾郡,西汉时治所在羸娄县(今越南河内市西北),辖境相当今越南北部地区;东汉时移治龙编县(今越南河北省仙游东),辖境缩小,限于红河三角洲一带。其三,交趾刺史部的治所变迁。汉武帝灭南越国后,置日南、九真、交趾、桂林、苍梧、南海、合浦七郡。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初置部刺史,巡察郡国,设置交趾刺史部,统领包括交趾在内的七郡及珠涯、儋耳两郡(元封元年(前110年)攻今海南岛后设),共九郡。
交趾刺史部设立初,刺史部所在地临时设在交趾郡的郡治赢娄县,同年迁到苍梧郡广信县。西晋王范著《交广春秋》记载:交州治赢娄县,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移治苍梧郡广信县。交趾刺史部所在地初放在交趾郡内,易产生西汉武帝时期岭南一带的重心是在边缘的交趾郡而非腹地的苍梧郡的疑问。交趾刺史部的治所初设在交趾郡,是基于当时交趾郡的人口众多,远高于交趾刺史部督察所统辖其它各郡;同年交趾刺史部治所由交趾郡迁往苍梧郡,是因为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地处荒远且道路艰难,最初的几任刺史很少前往督察,导致三郡部吏恣意妄为,贪赃枉法。另外,苍梧郡广信县地处岭南地区的腹心,是岭南重要的交通枢纽,是岭南与中原地区的联络中心。
交趾一词,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指代,但指代变化都是因为南方文明进化的一个过程:从最初优越的适合农业发展的地理环境,至中原先进的符合农业进步的工具传入技术。
笔者按:指代,就是指示,代表;用抽象概念代替具体事物。交趾,在不同时期代表不同的事物,乃至地名,背后都遵循一条不变的规律,即南方,特别是岭南地区文明进化的过程。正所谓:沧海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