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的记忆中,《西游记》的公认作者应该是明代的吴承恩,现在出版的书籍,还有相关的影视作品,都认定吴承恩拥有这本小说的著作权。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明、清时期出版的《西游记》几乎没有署名作者,四百多年来,都没有正式确认过这部传世经典到底是谁写的,一直到今天,关于该书的作者之争仍未停歇。
有人称它的作者是元初的丘处机,有观点认为是华阳洞天主人,还有陈元之、李春芳、吴承恩等说法。那么,《西游记》的原作者最有可能是其中的谁?
西游记的来源众所周知,《西游记》的蓝本是取自唐代玄奘取经这段真实的历史事件。
公元645年,西行十六年、途经百余国的玄奘回到长安,并带回了六百余部佛经。而这一次史无前例的壮举,本身就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
后来,玄奘的弟子辩机将他西行的所见所闻编撰成了十二卷《大唐西域记》,但由于此书的内容多是介绍各国的历史、地理等,所以故事性并不强。
随后,玄奘的其他门徒慧立、彦琮又作《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他们在赞颂师傅的同时,还在书中插入了一系列怪诞故事,为玄奘西行的经历增添了一些神话色彩,结果,玄奘的奇妙之旅瞬间就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狂潮。
在那之后,取经故事又被进一步神话、幻化,直到完全脱离现实,变成一段“虚幻”的经历呈现在世人面前。
比如在唐朝末年的《独异志》、《大唐新语》等书中,就记载有玄奘取经的奇幻故事;
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则第一次代入了花果山猴王的形象,取名为猴行者,这猴王神通广大,铜头铁臂,足智多谋,后化作白衣秀士,护送三藏取经;
到了元代,又有了《西游记平话》,此书更为完整生动,其主要的故事情节和《西游记》已经差不多了。
大概在明代初期,社会上就出现了一部相对完整的《西游记》。
一段暗语揭开作者身份现在我们见到的最早的《西游记》,是来自于明代万历二十年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它由南京的金陵世德堂刊刻。
实际上,在那个时候,玄奘取经的故事已经到了烂大街的程度,市面上到处可见说书的平话、演戏的剧本、说唱的宝卷,甚至连小孩儿都能来上一两段莲花落。
不过,这本新出的《西游记》却是非同凡响的存在。此书构思灵动、文笔极佳,绝非时下那些粗制简陋的取经故事所能企及的,而且这本西游是一百回本,其篇幅之巨,实在罕见,唯有《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可以与之媲美。
然而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就是这样一本回味无穷的神魔小说,却没有署作者名,世德堂也只是在卷首加了一段六百余字的序,以隐晦介绍这本的来历和作者的身份。
这段序是由一个名叫陈元之的人所著,但此人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一点痕迹,为此有人推测陈元之就是原作者的笔名。
陈元之序所述的内容,大致就是西游故事的导读,但在序的开头,陈元之又有意提到了作者的身份:
《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或曰“出今天潢何侯王之国”;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王自制”。
意思是说,这本《西游记》不知是何人所著,可能是出自王爷的领地,可能是八公的门徒,也可能出自某位王爷。
以上这三种人,一和三都指向了藩王,二则指向修为高深的名士。“八公”本意是淮南王刘安的八位神仙老师,所以“八公之徒”就是指代有修为的人。
从西游的内容来看,这几种人其实都符合原作者的设定。
看过《西游记》的观众都知道,这本小说明面上讲的是西天取经的故事,但暗地里却直指官府内幕,其中一个最明显的地方,就在于此书中的大多数妖怪都没有死。
在西游的一些章节中,一旦妖怪落入了下风,准备接受审判的时候,就会有大神出来救场。这些有“上头”保护的妖怪,不是大神的坐骑就是童子,这其实就是在暗喻妖怪都是大人物的门徒或者仆从,一旦他们的事情败露,背后的大佬就会出面解决。
而那些被打死的妖怪,都是没有背景,没有实力的小角色,就是做给取经团队看的,比如第一个说出“吃唐僧肉长生不老”的白骨精,它既不是大神的坐骑、童子,也不是妖界中人,是一个典型的没背景、没团队、没实力的“三无妖怪”,于是就顺理成章地被打死了。
还有一个地方,就是大闹天宫那段。想当年,老孙奉旨上天任职,玉帝却派这只喜食桃子的石猴去看守蟠桃园,结果整个蟠桃园都被老孙给吃空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天庭内部已经出现了巨大的亏空,正欠缺一个人来顶罪。
要知道,蟠桃是一种延年益寿的东西,这就相当于是发给天庭职员的奖金,但这些奖金早就被内部人员给掏空了,成了一笔烂账,而为了不引起内乱,于是就找来老孙这个铁头娃背黑锅。
这其实和明朝的“封藩制”很像,到了明代中后期,随着皇室宗亲不断增多,各地供养王府的耗资与日俱增,导致国库亏空,国家有心起兵却早已无力对敌。
总之,若不是身在官府的深处,又怎会借着这一路的妖魔鬼怪和天庭乱象,来调侃官场不为人知的一面呢?
至于修为隐士一说,则更为合理。在明朝中后期,道教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恶势力,同官府统治者相互勾结,早已和原本的道教貌合神离,变得腐朽不堪,被天下人所鄙夷。
比如在嘉靖年间,道士陶仲文以治病、炼丹和除妖的本事得到皇帝宠爱,被封为礼部尚书、少保,随后他便和奸臣严嵩、宦官崔文狼狈为奸。
在当时,朝廷还明令兴道教,抑佛教,下诏把能仁寺的资财全部没收,赶出殿内的释迦佛,后来又拆除了宫内的佛殿,同时大兴土木,建三清宫,大肆操办斋醮活动,致使人民备受劳役之苦,国库空虚。
在这种背景下,作者便借着《西游记》来疯狂讽刺当时的道教,这一点从玉皇大帝和如来佛的表现就能看出一二。
当然,也正因为《西游记》的故事涉及到了太多的朝廷内幕和社会乱象,外加这一类通俗小说本身就不入流,上不了台面,所以原作者断然不会在书上署名。
不过通过“陈元之序”的这段密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此书的作者是一个有文学素养、深谙官场、又熟知道教的人士。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在进行一一比对。
长达400年的作者之争关于西游的作者是谁,有三人的可信度是最高的,一是道教出身的丘处机,二是官场不得志的吴承恩,三是上文提到的陈元之。
在清朝顺治年间,道家汪象旭首次提出,西游记是“长春真君所纂”。这个长春真君,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丘处机。
丘处机,道号长春子,是元代初年的道士,为道教全真派的“北七真”之一,因在74岁高龄时远赴西域劝成吉思汗去暴止杀,施行仁政而闻名中外。
事实上,丘处机的确有一本名为《长春真人西游记》的书,这本书是全真派第七代掌门,丘处机的门徒李志常写的。
因为丘处机符合道教的设定,所以在清朝初期,丘处机为西游记作者一说受到了许多名士的认可,但很快,这种说法就遭到了质疑。
早在乾隆年间,纪晓岚就在《微阅草堂笔记》中否定了“丘处机一说”,原因在于西游中有一系列具有明代特色的官职,比如祭赛国一回中的锦衣卫,朱紫国一回的司礼监等,这些都是明代才有的职司,丘处机一个元初的道士,又怎会知明朝的官职呢?
此外,根据玄妙观的《道藏》记载,丘处机的《西游记》并不是一部小说,而是一本讲述丘处机西行觐见成吉思汗的游记,和小说《西游记》完全就是同名不同样。
不过,在“丘处机说”被否定的同时,另一个人物又登场了,他就是吴承恩。
“吴承恩说”出自一个名叫吴玉搢的学者之口,他是乾隆时期的名士,江苏淮安人。
当年,吴玉搢在翻阅一本地方志《淮安府志》时偶然发现,此书竟然有关于西游作者的记载:“吴承恩,《春秋列传序》、《射阳集》四卷册、《西游记》”。
根据这条线索,吴玉搢又重新看了一遍西游记,发现其中的确有许多苏北方言,于是吴玉搢推测吴承恩就是百回本《西游记》的作者。
不过真正让“吴承恩说”成为当代主流的,是在民国时期。20世纪20年代,鲁迅根据《淮安府志》和钱大昕、丁晏、吴玉搢等人的佐证,确定吴承恩是《西游记》的最后一位加工者。此定论一出,便得到了当时大多数学者的认同,从此学术界基本接受了这种说法。
当然了,吴承恩一说的流行绝非偶然,也不是一本《淮安府志》和一个苏北方言就能盖棺定论的。
一方面,吴承恩自小文才出众,但却多次名落孙山,直到六十多岁时才以贡生的资格出任长兴县丞,两年后却因被诬陷贪污入狱,平反后又赴湖北任职,做了两年便辞官回乡,开始全力撰写西游记。
吴承恩一生都在仕途之中,却久不得志,所以也想借着小说来阐述自己怀才而不受重用的现实,就像故事中的弼马温那样。
还有一点,吴承恩当年是在湖北的荆宪王府任职,这符合“陈元之序”中出自王府的条件。
此外,吴承恩的《射阳集》四卷册和《西游记》之间可以相互证明,而且西游中还有很多淮海的地理特征,比如孙悟空的原型是淮河神猴无支祁。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些证据依然不能完全证明西游的作者就是吴承恩,虽然他的人生轨迹、文集作品和文笔特色等都符合西游作者的设定,但吴承恩并非是唯一一个仕途坎坷的明代天才,而且他对道教、佛教的理解应该不会太全面。
而在丘处机、吴承恩等人都被否定后,也有学者将作者人选放在了陈元之身上。
实际上,在《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中,除了有陈元之序外,在正文每卷的第二行,还有另一个名字,那就是“华阳洞天主人”,这个人是《西游记》的整理校勘者。
通过对华阳洞天主人的研究,有人推测陈元之、华阳洞天主人和作者之间有着某种关联,认为作者即陈元之即华阳洞天主人,但至于这个人具体是谁,还有待考证。
这样看来,以上三个人都有疑点和漏洞,但同时,我们亦不能证明他们就不是西游的作者,尤其是在其他的人选被一一推翻后,丘处机和吴承恩是《西游记》原作者的可能性无疑是最大的。
其实,《西游记》的作者之所以难以确定,是因为它的成形过程太漫长了,它由真实历史事件演变,然后又经过了几百年的魔改,最后才是选编和整合,这也是世代累积型章回小说的共有问题,像《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皆是如此。
那么,你觉得《西游记》的作者最有可能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