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写给英国国王的信,全文976字尽显愚昧,至今藏于大英博物馆

博速遥河 2024-02-08 10:18:11

1792年9月26日(乾隆五十二年),一百七十多个英国人从本土的朴次茅斯港启程,历经11个月的时间,抵达了中国北京。

这次出行,是西欧国家的第一次正式访华。在当时,英国政府任命马戛尔尼伯爵为正使,以庆贺乾隆皇帝八十三岁寿辰之名出使中国,实则是想开拓中国的市场,同时探探清朝的底。

然而,让日后的日不落帝国没有想到的是,乾隆皇帝一见到马戛尔尼使团,就严正拒绝了英国政府,同时命令这群英国人早日离去,临走之前,乾隆还给英王乔治三世回了一封信。

就这样,中、英的早期外交谈判宣告失败。

那么,马戛尔尼当初都在中国做了什么?乾隆又是如何回复乔治三世的呢?

欧洲人的“中国热”

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的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他25岁登基,在位60年,禅位后还做了三年太上皇,实际掌权长达63年。

从1735年登基时起,乾隆在康熙、雍正两朝太平盛世的基础上,使大清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逐渐走向鼎盛,版图达到清朝的最大化,人口持续猛增。

到1795年时,清朝的人口已经达到了3.1亿人,占全球总人口的三分之一,GDP占全球的20%-30%,位居世界前列。从表面上来看,此时的清朝的确很像一个超级大国。

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也跟着掀起了一股“中国热”,那时,许多欧洲学者都对中国充满了憧憬和崇拜,表示欧洲需要向中国学习,要和中国接轨。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说过:“在道德上,欧洲人理应是中国人的徒弟。”

当莱布尼茨看过《周易》和八卦系统后,这个发明了微积分的德国数学家也直言:“二进制是具有世界普遍性的、最为完美的逻辑语言。”

莱布尼茨

乔治·马戛尔尼就是在这种氛围下长大的中国狂热者,他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就是前往中国,感受中国的文化。终于在18世纪末期,马戛尔尼得到了这个机会。

英国使团访华

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和发展,英国急需开辟新的市场和更大的原料生产地。于是乎,英国人将目光看向了东边的大清帝国。

在当时,清朝已经实行了闭关锁国,唯一的通商口广州已经满足不了英国对中国的贸易需求,于是在1787年,乔治三世应东印度公司之请,派遣凯思·卡特前往中国交涉通商事宜,并希望和清朝建立外交关系,结果卡特在途中病死了。

5年后,英国又派出了马戛尔尼等人访华,以庆贺乾隆八十三岁寿辰,同时和清王朝进行商业谈判,以及预估中国的真正实力。

乔治·马戛尔尼

访华前的准备

为了向清朝表达最大的诚意,英国可谓是下足了功夫。这次的使团共计175余人,其中包括80多位天文数学家、医生、艺术家,和95名士兵,所有人员由军舰护送,费用全由东印度公司支付。

在礼物的选择上,马戛尔尼征集了多位传教士的意见,得知中国重视历法,便准备了一些精美的天文仪器,比如能模仿太阳系天体运行的“七政仪”。

此外还有地球仪、图书、军用品、车辆、毯毡、蒸汽机、织布机等礼物,共计600箱,总值1.3万镑,每一件礼物都是用心选购,以表诚意,和彰显英国的科技实力。

在他们看来,当中国人见到这些新鲜事物时,一定会感到惊奇且兴奋。

使团搭乘的船只也是特意准备的,比如船队中最大的“狮子号”炮舰,这是由英国海军提供的英国三等军舰,装有64门大炮,还有东印度公司的“印度斯坦”货船,其载重达1200吨。

狮子号

此外,乔治三世还特地赠出了“君主号”军舰模型,这是当时英国最大最先进的战舰,装有110门大口径的火炮。很显然,他们是想说拥有64门火炮的“狮子号”在英国海军中都是最普通的。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人在礼物单中还特地提到了“迫击炮”、“榴弹炮”和前膛枪,他们猜想,中国的军官肯定会对这些玩意感兴趣,但让他们感到失望的是,清朝的大部分大臣都是科举出身的文人,这些人对此并无兴趣,反倒觉得这些洋货都是些投机取巧的无用东西罢了。

英国献给乾隆皇帝的“进自来火鸟枪”

出发

1792年9月26日,马戛尔尼使团带着600箱礼物,从朴次茅斯港驶出。

他们一路沿着非洲南下,经好望角进入印度洋,随后穿过马六甲海峡来到南中国海,接着沿海岸北上。

1793年7月1日,英国使团在中国舟山登陆。实际上,他们本应在广州登陆的,但他们却选择了另一个地方,所以这是英国人的故意为之。不过在巡抚郭世勋的一番解释下,乾隆同意了英国使团于舟山登陆。

一开始的时候,乾隆只认为英吉利是远渡重洋过来祝寿的,所以清政府最初很欢迎他们,并且对此事十分重视。

当时,乾隆连下几道谕旨,不仅破例让他们从天津入京,而且下令沿海各省官员准备接待,给使团免费提供美食,安排宴会、观光和看戏等活动。

随后,英国使团就从舟山一路北上,沿着浙江、江苏和山东等地,抵达了天津,然后坐内陆船入京。

使团进入北京

8月9日,使团离开天津大沽赶赴北京,不过那个时候,乾隆皇帝正在热河行宫避暑。

在北京停留了一会后,他们就随着钦差大臣徵瑞前往了河北,同时留下一部分人在圆明园内装备英国仪器,期间一行人参观了长城。

使团在圆明园

然而,外交尚未开始,中、英双方就在礼节问题上起了冲突。

在奉行儒家思想的清朝官员们看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整个天下都是乾隆的,自然就没有平等的国家关系,即便是乔治三世来了也都一样。

但马戛尔尼却认为,英国和大清都是主权国家,没有朝贡和藩属关系,并且这次访华的名义也是庆寿,不用完全遵照中国的礼制。

礼节之争一路从天津,争到北京,再到热河,乾隆帝听闻此事后,龙颜大怒,当即下令降低接待的规格,导致会晤几近崩溃。

最后,马嘎尼尔只得妥协,清朝也作出了让步。经过双方的协定,在欢迎宴会上,马戛尔尼等人只需行单膝下跪之礼,但在正式的寿宴上,则行三跪九叩。

觐见乾隆皇帝

9月14日(八月初十),乾隆帝正式接见了使团。那天拂晓3时左右,马戛尔尼和随行人员身穿礼服出发,他们在黑夜中走了大约4公里路,直到4时左右,英国人才来到了灯火通明的宫殿前。

在当时,殿中已有上千名清朝官员和各国贡使在等候皇帝,这还是英国人第一次见识到大清的早朝。

关于殿内的情景,马戛尔尼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到:“置身其中,目光所及皆是富丽堂皇,可见中国帝王之奢靡,远不是欧洲人能比拟的。”

觐见时,乾隆皇帝让马戛尔尼跪拜,但他只肯行觐见英王的一膝一跪之礼,坚决不肯跪拜,这让乾隆帝大为恼怒。

不过由于两国对此事的记载有出入,所以很难说清礼节之争的真相,英国人说马戛尔尼等人只行了单膝下跪礼,但和珅的奏折却称,英国使臣向皇帝行了三跪九叩之礼。

然而,不管有没有行跪拜之礼,礼节之争都已经给中、英首次交往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随后,马戛尔尼又递上英王的信,并赠予几块西洋表当作礼品。然而当乾隆看到礼物后,却觉得英国人的东西很是窸窣平常,称其“并无奇巧”。不过,乾隆对副使斯当东的儿子倒很有兴趣。

在几个月的行程中,这个小洋人已经学会了一些汉语,能和大臣们进行简单的交流,乾隆皇帝很喜欢这个会说汉语的小孩,于是将他召到御前,并将身上的一个黄色荷包赠予他。

谈判夭折

从一开始,清政府就以为英国只是过来庆寿的,所以在祝寿过后,他们就示意英国使团已经完成了任务,可以准备返回了。然而,马戛尔尼却再三请求和清朝谈判,并向清政府提了一些要求:

比如允许英商在北京创办洋行;享受减税和免税政策;增设几个通商口岸;在广州附近划一块地,让英国人自由出入,不得禁止;同时将舟山附近的一个海岛让给英国商人居住。

很显然,这些条件有的是正常的贸易请求,但有的则是带有殖民性质的,比如划地,划岛屿,免税等,清政府自然不会答应。

不过这本身就是一种谈判,对于清政府而言,将有利的条件留下来,拒绝或修改不正当的条件,对中国是有益无害的,即便后续谈判不成,也能缓和矛盾。

但清政府却选择一概拒绝,当即中断了这次谈判。

随后,乾隆皇帝示意英国使团于10月7月离开京城,马戛尔尼原本还想争取一下,但后续又被拒绝了。就这样,在没有进行谈判的情况下,马戛尔尼等人踏上了回国之路。

而在临行之前,乾隆还让和珅给使团交呈了一封回信和回礼。

送信的官员

这封回信名为《敕英咭利国王谕》,信中总共976个字,但通篇写的都是乾隆皇帝的自傲和无知,概括起来也就三句话。

第一句话:你送来的东西我们觉得并不稀奇,但出于礼貌还是决定收下。

“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奇珍异宝,并不贵重。尔国王此次赍进各物,念其诚心远献,特谕该管衙门收纳。”

第二句话:天朝现在要啥有啥,也不用和你通商了。

“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第三句话:你算老几?

“岂能因尔国王一人之请,以至更张天朝百余年法度。”

当然,乾隆能说出这样的话,其实都是有原因的,毕竟当时的清朝还未衰败,从表面上来看,它的确像是一个头号大国。

而且,自从清朝闭关锁国之后,中国就缺乏对外界的认识,一直都以为天朝的科技和军事还是世界第一,所以即便军队的武器已经很落后了,但他们依然看不上新时代的热武器,反倒觉得那是奇技淫巧。

马戛尔尼访华后续

实际上,马戛尔尼也不是一无所获,通过此次中国行,他发现清朝远没有欧洲人想象的那么强大。

马戛尔尼一行人离开北京后,沿着运河南下,其路程几乎贯穿了中国腹地,然后抵达广州。

一路上,他所见识到的清朝国防军,个个都是宽衣大袖,根本没有受过严格的军事化训练,使用的武器还是西洋早就淘汰的弓箭刀剑之类的冷兵器。

在他看来,清政府就像是一艘腐朽不堪的头等战舰,它胜过别国的地方,只有它的外表和体积,一旦让一个没有能力的人指挥这艘战舰,那它必然会走向崩溃。

结果正如马嘎尔尼所想,40多年后,英国人用长枪大炮轻松轰开了清朝的大门,中国就此进入了屈辱的百年近代史。而促成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人,正是当年那个副使——托马斯·斯当东。

通过清朝的故事,我们会发现,固步自封只能维持暂时的强大,落后就得挨打,只有不断创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而直到如今,乾隆给英王写的那封信,还收藏在大英博物馆当中。

1 阅读:561